润色,让高年级作文文采飞扬

点赞:10455 浏览:43795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对于小学高年级的绝大部分孩子来讲,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明白已经不成问题,但想让自己的作文令读者印象深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其实,想要让作文令人赞不绝口,就不能让自己的文字陷入平淡,甚至索然无味的境地.本文就如何让孩子的文字变得优美、迷人做探讨,教孩子们一点"润色"的技巧,让孩子们的作文文采飞扬.

关 键 词:内心独白借景煽情景物描写语言积累

东晋政治家谢安,是个胸怀韬略而又风流儒雅的人物.一天,他和子侄们在园林观赏隆冬景色.忽然,朔风突起,浓云翻滚,竟纷纷扬扬地下起雪来了.一片片雪花随风飘舞,谢安触景生情,朗声吟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吟毕,拈须微笑.子侄们知道,这是要他们联诗续句来打比喻了.这时,侄子谢朗瞟了大家一眼,拖长声音念道:撒盐空中差可拟.用白花花的盐粒洒向空中来比喻下雪,谢安感到有点意思,但总觉得不太贴切.这时,他发现侄女谢道韫嘴角含笑,便示意她吟诗.谢道韫落落大方地吟道:未若柳絮因风起.“真是妙喻!”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可不是吗?空中撒盐缺少诗的意境,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产生雪花飘飞的联想,而柳絮随风飞舞的比喻,不但形肖,而且神似.于是,一向以喜怒不形于色著称的谢安,也满脸笑容地夸奖说:“道韫真是谢家的才女啊!”

作文也是如此.对于小学六年级的绝大部分孩子来讲,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明白已经不成问题,但想让自己的作文令读者印象深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其实,想要让作文令人赞不绝口,就不能让自己的文字陷入平淡无奇,甚至索然无味的境地.那么如何让自己的文字变得优美、迷人呢?不妨教孩子们一点“润色”的技巧,让孩子们的作文文采飞扬

一、润色从标题开始

有人说:人美在眼睛,文美在题目.标题是文章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提供给了读者窥视文章内容的独特视角,就好比是人的“眼睛”.如果这“眼睛”迷人,魅力四射,那么定会吸引众多的人驻足,让人情不自禁或定睛,或回眸.在这定睛、回眸之间也许便产生了一见钟情的效果.因此,作文润色应从标题开始,比较这样两组作文题便可见一斑.

甲组

《我最熟悉的一个人》

《我的课余生活》

《一个有趣的实验》

乙组

《“喋喋不休”的妈妈》

《青青古筝悠悠我心》

《10+10≠20》

这是五年级学生的作文题目.甲组题目中规中矩,学生老老实实地照搬习作命题,引不起读者的任何注意与兴趣,当然也提不起读者继续往下读的.而乙组题目就不同了:

《“喋喋不休”的妈妈》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从反感妈妈的“喋喋不休”中领悟其间隐藏的无微不至的关爱.

《青青古筝悠悠我心》采用类似对偶的手法,不仅写出了我的课余生活是什么,而且标题产生的节奏感让人觉得美不胜收.

《10+10≠20》采用符号(特殊的数学等式)暗示了“各10克的两种化学药剂相混合却不等于20克”的科学实验的有趣、新奇所在.

二、润色从字里行间入手

小学生作文以记叙文为主,不外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这几种.到了高年级,又以写人记事为主,大部分孩子可将一件事写明白,也可将一个人介绍清楚,但要做到生动具体、活灵活现却有一定的难度,究其原因会发现,这大多是因为行文过多记叙,缺少描写.其实,在写作中,若能将叙述转化为描写,将抽象转化为具体,让心灵说话,用动作传神,又能恰到好处地利用景物煽情,必能使语言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美感,文章字里行间也一定会饱蕴着深情.读这样的文章,就如啜饮一杯沁人心脾的香茗,一定会令读者心醉神迷,青睐有加.

1.让心灵说话

让心灵说话,其实就是进行一系列的描写将心里活动写生动,也就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围绕客观事物而产生的看法、感触、联想、潜意识等思想活动的描写.出色的心理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心里描写可分为直接描写(内心独白,神态描写,梦境、幻觉描写)和间接描写(动作语言描写环境烘托).本文就如何利用直接描写的几种方法来给文章润色进行具体介绍.


原文:老师在讲台前发试卷,我内心害怕极了.

润色,让高年级作文文采飞扬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小学生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润色:

老师在讲台前发试卷,此刻,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听MP3,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老师啊,发发慈悲,手下留情,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

用神态描写润色:

老师在讲台前发试卷.我面如土色,两眼死死地盯着老师那一张一合的嘴,等“王**90”,不经意间似一阵温暖的春风拂过,那本来早已僵硬的面部轮廓,霎时露出一丝诡异的苦笑等

用梦境、幻觉的方式润色:

老师在讲台前发试卷.我好像看见满试卷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我卷来,把我网住,使我不能动弹,不能挣扎.我又仿佛看到了老师满面的怒容,仿佛听到了父母失望的叹息声和旁人的嘲笑声.

经过一番润色,显然已经把语言打扮得摇曳多姿、精妙亮丽,已经有声有色有形地将“我”紧张的心情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如见其人、其景,如闻其声的感觉,留下难忘的印象.

当然利用心理描写进行润色,首先应符合主人公的身份、年龄等特征,写出他在特定环境中内心的想法,用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还要努力表现出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当然描写方法也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可穿插其它角度,如联想、比喻、侧面描写等.

2.用动作传神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哑女卖刀,她不会说话,无法用有诱惑力的语言宣传自己的产品.于是她灵机一动,抽出一把刀,把刀搁在一根铁丝上,铁丝顿时变成两截,但刀刃完好无损,她又手起刀落,前面的铁丝分成数截,但刀刃锋利如初.哑女虽未说一句,但写刀的人络绎不绝.顾客们众口一词:“好就好在她用动作说话,令人信服.”哑女卖刀如此,我们写作文也是这样.作文时,我们把人物的举动具体描写,那么所写的那个人便会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当然,利用动作描写润色要做到有选择性,要选那些与所表现的人物性格相关的动作来写,要具体细致,不仅要写出人物在做什么,而且要写出他怎样做,把动作发生、发展一直到结束的过程展示出来,还要准确筛选动词,在动词前合理修饰并配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例1:说时迟,那时快.那个摔倒在地上的运动员,手一撑,脚一踮,猛地爬了起来.左脚尖顶住起跑线,膝盖一弯,稳稳地蹲着.两手就像两根木柱插在地上,整个身体微微前倾,那架势,就像一只起飞的雄鹰.

例2:他发现塘边的狗尾草上,正停着一只红色的蜻蜓.只见弟弟瞪着眼,猫着腰,身子向前倾斜着,极慢极慢地向前移动着脚步,突然他把手一伸,两个手指一掐就把蜻蜓捉住了.蜻蜓拼命挣扎着,弟弟乐得又蹦又跳.他用一根细线扎住蜻蜓的长尾巴,一手掐住细线的另一端,放开蜻蜓,蜻蜓就飞起来了.他跟着蜻蜓飞跑,口里还大声嚷道:“我坐飞机了,我坐飞机了.”

以上都是通过连续性动作的描写,配以合理的修饰,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将动作具体化成慢镜头,使人物生动鲜活.

3.借景物煽情

当代诗人邹获帆曾说过:“不赋于外界景物以深情,文章也不会动人”.实际上,在许多语言大师的笔下,景物描写往往是一种艺术品,除了能给人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染外,还能给人以巨大的美的冲击力,闪着不朽的光辉.虽然只是小学生,但也不妨学习一下,做不到情景交融,但至少可以学会情景交织,让作文出类拔萃.下面就以课文为例加以说明、学习.

利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

天灰蒙蒙的,有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十里长街送总理》

利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漂亮的花园.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

――《巨人的花园》

利用景物描写,推动情节发展.

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脑袋,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的叫着:“知了,知了.”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

――《槐乡的孩子》

利用景物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

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一夜的工作》

利用景物描写,衬托中心意思.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故乡》

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作者的景物描写,我们能发现他内心的隐秘世界.学会恰到好处的运用景物描写,会使文章更有感染力.比如写自己特别用功读书的文章,不妨在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巧妙地用上以下景物描写,一定会有很不错的效果.

①夜渐渐地深了,风轻轻地吹着,窗外依然是一片寂静,就连蟋蟀也都停止了鸣叫.灯光也越来越明亮,一只飞蛾在台灯上空盘旋.

②偏头望向窗外,别人家的灯早已关了,只有一轮明亮的月光从窗外照进来,风吹了进来,轻轻地吹拂着我的脸.

③窗外一片寂静,没有一丝声响,只有空中那寥落的星星在注视着这寂静的大地等

三、润色别忘了主题

虽说只是小学生的文章,但若能在文末升华主题,定能让读者刮目想看,因为文章主题是突显作者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的关键所在.对于小学生来说,可借鉴名言警句、古诗谚语、名人名言等对文章主题进行润色,因为篇幅关系,在此不再一一论述.

总之,润色建立在大量的阅读上,如果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给文章润色也只能是一句空话,更不用谈什么“文采”.“文采”到底是什么?很多情况下,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许看了这篇文章有人会说,难道文采指的就是词句漂亮,行文华丽?这当然是文采的一种!把握得好,亦可令人意荡神驰.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文采”是指内涵的一种韵味,一种光泽,一种气派,它以自然流露为右,返璞归真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