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柴院青岛最有名的老院

点赞:32928 浏览:15506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青岛最著名的院子,莫过于“劈柴院”.

劈柴院,这个浓缩青岛百年记忆的地方,它既是青岛市井民俗的发源地,也是展现老青岛的“博物馆”.现在,就让我们聚焦百年岛城劈柴院,一起追忆它的前世今生.

劈柴院位于中山路的北段,是中山路、北京路、河北路、天津路围合的街坊.其实,劈柴院有个“”路名叫江宁路,德国占领青岛后,于1902年修建了此路.“人”字形的江宁路,东端连着中山路,北边连北京路,西边通河北路.至于为什么会叫“劈柴院”,有人说,这里原先是个“劈柴市”,全是卖劈柴的,也有人说,这里原来有很多劈柴搭起的房子的大院,所以叫劈柴院.从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这里建了几个大院,江宁路逐渐成了一条步行街,街上几个大院多为商店、饭铺,劈柴院也从一个院子变成了这一片街的名称.


劈柴院像老北京东安市场一样,是个门类齐全的地场,上世纪40年代的青岛报纸设有“劈柴院”栏目,每天报道这里的新闻.老青岛人几乎都去过劈柴院的,外地人也多喜欢去劈柴院.劈柴院一带从早到晚都是热闹的,叫卖声、吆喝声连成一片,这里的饭店、酒馆、小贩、小摊、杂货铺鳞次栉比,还有不少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文具店和旧书店,而江宁路10号院则是个青岛平民的娱乐中心,青岛最早的“娱乐圈”.

江宁会馆青岛最早的“娱乐圈”

劈柴院最早指的就是江宁路10号这个院,后来人们把它称为“劈柴老院”,也就是现在的江宁会馆.在当年,这里可是青岛最早的“娱乐圈”.解放前,许多艺人在此“撂地”卖艺,相声、魔术、京剧、茂腔应有尽有,很多有名的艺人当年也在劈柴院“拜码头”,相声泰斗马三立、西河大鼓演员刘泰清等就在其中.

1932年,年方18的马三立来青岛闯江湖,与刘宝瑞搭档,在这里演出了《对对字》、《大上寿》等段子,受到人们的喜爱.后来,成为相声大师的马三立,在1984年来青岛出席会议时,还专程到劈柴院寻访旧地.时年70周岁的他兴致勃勃地谈起了年轻时在青岛劈柴院里“撂地”说相声的经历,并对身边的人说出了其名字的含义:“古书曰:君子有三立,即立德、立功、立言.我希望这一生永远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同样在1932年,西河大鼓演员刘泰清在这里开了间茶社,名为“泰清茶社”.他演唱西河大鼓,自创一派,其表演字正腔圆,形神兼备,唱腔多变,创“快打慢唱”,刻划人物细腻逼真,演出过《残唐五代》、《封神演义》等剧目,也演唱《草船借箭》等段子活.解放后,刘泰清曾获山东省一等奖,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刘家可谓是劈柴院里著名的曲艺世家,刘泰清的几个女儿也成了叫座的西河大鼓演员,其中,三女儿刘惠琴被誉为“青岛刘三姐”.

劈柴院青岛最有名的老院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博物馆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7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10号院辉煌过,也没落过,如今,经过修复改造的10号院――江宁会馆再次走入人们的视线,它传承着劈柴院原本的曲艺氛围,让市井文化在此得以重生,渐渐地,这里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曲艺文化聚集地,吸引着人们前来.中国政协副主席、香港原特首董建华,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曲艺艺术家刘兰芳,山东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孙立生,山东省文联副主席、著名相声演员唐爱国,相声泰斗马三立的长子马志明,影帝葛优、影星张山等各界名人都曾光临江宁会馆,世界花协主席、东帝汶外长等国际友人也曾访问此地.

老青岛的回忆从推开江宁会馆大门的那一刻开始了:抬头是老字号的招牌在风中摇曳,古朴的门窗和灰色的清水砖墙刻画着时光,低头看脚,脚底的青石板仿佛时空的隧道,探身一窥,是木质的楼梯和回廊,侧耳倾听,传来了婉转悠长的戏曲和戏迷们的声声叫好等老青岛就是这个样子!江宁会馆的露天戏院里好戏不断,相声、评书、京剧、吕剧、茂腔、皮影戏、古筝等精彩曲艺节目天天上演、场场爆满.人们在这里品着茶、聊着天,欣赏着原汁原味的民间曲艺,悠闲地度过快乐的时光等然而,江宁会馆给人们带来的远远不止这一些.

演艺娱乐,是江宁会馆的特色,美食,则是它的拿手好戏.江宁会馆还是天下美食聚集地――这里不仅有传统鲁菜、还有地道的淮扬菜.古香古色的氛围,店小二的吆喝,精致的传统佳肴,古朴的餐具,还有那近在咫尺的戏曲台子等为你营造着老青岛的饭局.老年人偏爱这个地方,因为这里有他们的回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喜欢上了这里,因为这里有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粹,也有说不出的韵味和风情,他们在此体会老青岛和新青岛的交融,甚至将婚礼搬到了这里――江宁会馆已经多次举办过纯中式或中西合璧的婚礼,被传为坊间佳话.

顺兴楼名人故事多

在青岛,一提“三大楼”,那一定指的是青岛的三家老字号饭店,它们分别是春和楼、顺兴楼和聚福楼.春和楼与青岛建置同龄,在“三大楼”中是辈分最高,位居“三大楼”第二的顺兴楼,就位于劈柴院的西入口处,门头虽小,却名声远播.在开业之初就与名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1912年,清朝遗臣王来到青岛定居.某日,他在一个饭馆内小酌,觉得菜品颇有北京鸿兴楼风味.经询问得知,店主曾在鸿兴楼拜师学艺,后来到青岛寻求发展,本想开个大酒楼,苦于没有资金,只好先开一小店.于是,在王的帮助下,店主在北京路开设了顺兴楼.王还联络了20多位名人,每年都要轮流在顺兴楼做寿.有王鼎力相助,顺兴楼的生意日渐兴隆.王还是一位大书法家,在王定居青岛后,许多商号的牌匾也大多出自他的手笔,而求字者无须考虑润格,只要在顺兴楼设宴一席,便能得其墨宝.由此足可见王对顺兴楼情有独钟.

上世纪30年代,青岛文化界的“酒中八仙”也与顺兴楼有关.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成立后,许多著名学者云集青岛.校长杨振声常常带头,与一班文士外出聚饮,席间谈诗论文,直抒胸臆,直到夜阑才散.常聚饮者有杨振声、赵太侔、闻一多、梁实秋、刘本钊、黄际遇、陈季超和诗人方令豫.在一次饮宴上,闻一多趁着酒兴环顾座上共有8人,一时兴起,遂曰:“我们是酒中八仙!”,一语道出了他们豪情,自此校史上便因此而留下了“酒中八仙”的美誉,他们经常聚饮的地方正是顺兴楼.

今天的顺兴楼,一如当年的热闹、兴隆,慕名而来的游客仿佛是来寻找故事的,而顺兴楼用热情的怎么写作、可口的佳肴揽住了他们的心,这里,仍然是青岛“三大楼”中人气最旺的一个.

了解百年青岛,了解老青岛的市井文化,就得看劈柴院.它就像一座记录老青岛的博物馆,等着人们来寻根.醇厚的人文和历史让劈柴院成为这座城的记忆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