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点赞:4539 浏览:1047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第二课堂教育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第二课堂与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重点分析其相容性,并对基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第二课堂的具体实施途径进行了诠释.

[关 键 词]第二课课堂;大学生;就业能力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特别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率呈指数下降趋势,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已成为就业、择业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因素.大学生就业率的下降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已成为大众不争的事实.因此,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并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高校不仅是发挥第一课堂教育作用的场所,更是开发和拓展第二课堂、激发大学生潜能、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平台.学生通过第二课堂可以实现巩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同时又可以达到培养适应社会生活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求职技巧的目的.因此,加强第二课堂的管理和科学开发,是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源头之所在.

1第二课堂与就业能力的内涵

近年来,许多的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对第二课堂与就业能力的定义、构成、评价机制等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不同的研究视角对第二课堂、就业能力就有不同的见解.

1.1第二课堂定义的界定

丁丹(2008)认为第二课堂是指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以育人为宗旨,以培训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来展开的系列开放性活动.[1]柯羽(2009)指出第二课堂主要由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社会实践与志愿怎么写作、科技创新与技能培训、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等各类活动模块所构成.[2]笔者认为第二课堂是指围绕教学目标,以课堂教学为基础,通过政治思想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具体表现形式,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为前提,注重开发大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学活动.

1.2就业能力定义的界定

自20世纪初期提出就业能力概念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就业能力的内涵和外延作了较系统的研究,已由一个单一的概念演变成庞大的研究体系.纵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不同的学者对就业与能力的出发点不同,也就衍生出不同的见解.美国哥伦比亚企业就业能力委员会(BCBEB)(1994)认为高度转换的技能与态度、获得与转换工作、维持工作与升迁的能力可以增加个人的价值与就业机会并适应市场变革.[3]英国企业联盟(CBI))(1998)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体为适应雇主或顾客的变化的需要而具备的资格或者竞争能力,以及在工作中释放和潜力的能力.[3]国际劳工组织(2000)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就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3]我国学者郑晓明(2002)提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4]任江林(2005)则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基本工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求职技能三个层次.[5]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就业能力是指从事任何工作场所通用的一般能力或基本能力,即在横切面上与所有行业相关,在纵面上与所有职位相关的能力.

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2第二课堂教育与就业能力培养的相容性分析

第二课堂在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优良人格的塑造、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展现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5][6]

2.1就业能力的获得和提高是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

就业能力的获取依赖于个体的实践和体验.在高校,第一课堂教育是认知的主渠道,而知识的整合、拓展则须通过第二课堂来实现.个体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反复的思考与体验获得经验,提高其非智力水平,达到巩固认知的境界,从而强化个体就业能力的提升.

2.2第二课堂活动质量是评估就业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由多个要素和子系统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些要素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由就业人格、社会兼容度和准职业形象构成[6].随着大学生就业能力评测系统的健全,大学生个人发展性素质作为一个量变因子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第二课堂活动质量的高低.大学生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其乐群性、思想成熟度、适应性、积极主动性、行为习惯及职业形象,为改善个体就业能力发展特点奠定基础.

2.3第二课堂教育与就业能力的获取具有动态平衡性

第二课堂活动的灵活性、时效性,决定了其结构、内容、形式和体系等方面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时保持动态性.因此,它所培养的个体综合素质必然是和时代、社会紧密联系的,与社会需求、国家政策相一致.就业能力也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求职者、供职者和社会共同碰撞产生的动态系统.由此可见,在同一时代背景下,第二课堂的开展目标与就业能力的界定具有一致性.

3基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第二课堂的具体实施途径

3.1加强领导管理,明确组织机构

当前,中国的大学生素质拓展都是由校团委进行组织和鉴定,而所开展的单纯“课外活动”只是作为学生个人评优评先、奖学金的依据,仅只是单一的第一课堂延伸,未能起到培育人的实质作用,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层次性、主体性、情境性和连续性等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高校应当设立专门的第二课堂组织机构具体负责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培养与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工作的顺利进行,进行监督、考核,建立第二课堂学生档案,从而实现个体、学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3.2创新教育内容,发挥载体功能

第二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只有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实践教育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完善的第二课堂教育应对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全过程所需的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就职技巧等进行跟踪,不仅注重实践环节的训练,还配有理论学习.如政治理论教育与国情、省情、校训等相结合,塑造就业人格形成;通过到实地生产观摩实习、企业观摩教学、科技咨询、政府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社区共建、志愿者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形式实践活动,培养其社会兼容性和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开展就业前培训活动,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素质培训学校”,使学生掌握求职技巧,在短时间内培养其准职业形象;开展“商务技能大赛”、“电子商务创业大赛”、“校园商品交易会”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训练就业能力的主动性.

3.3协调整合资源,设立专项经费

第二课堂是提升素质和培养能力的重要阵地,但传统意义上的直接负责这块阵地的团学工作队伍在人、财、物上很难支撑,因此学校应设立专项经费用于第二课堂的建设和开展,如成立“创业基金”等,为搭建多层次、多环节的第二课堂活动平台提供资金和设施保障.

3.4完善测评系统,健全评估体系

将第二课堂教育应纳入学校整体教育计划当中,与专业课堂一道,成为学生获得学历认证的硬性指标,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第二课堂所规定的学分,才能真正将就业能力素质培养落实到学生头上.高校对学生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学时、学分要求,只有得到规定组织机构认证,才能颁发第二课堂素质证书.同时,学校在第二课堂网页界面中设置“大学生就业能力素质测评系统”栏目,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和职业价值追求等方面进行测评,有效帮助大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能力水平、个性特点、价值追求,使大学生迅速了解自己的能力优势、适合的职场特点,以及适合从事的职业.

启动项目“大学生学习型组织构建研究”(0813)

作者简介:陈冲(1982-),汉族,男,湖南长沙人,讲师,从事生态学与管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