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还是葵花宝典

点赞:7404 浏览:3031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这些书的价值在于,能够让人得到情感上的体验、放松与适当的自我充电,相当于一个短期的浓缩培训.而一本书能够体现出的价值,某种程度上也是由读者的认知来决定.

凌晨3点30分,何晓丽的头像仍然在MSN上闪着幽幽的绿光.2010年元旦检测期后的第一周,这已经是她第四次加班到深夜了.

35岁的何晓丽任职于赫赫有名的“四大”,身为华东一家外资会计师事务所的高级经理,拿着逾百万的年薪.她还是一位3岁孩子的母亲,丈夫又长年出差在外,这双重身份就像两个巨大的汉堡包把她夹在中间,碾磨、挤压,让她很多时候感觉透不过气来.

“我看起来是不是很光鲜?里面呢,全是虱子.”2009年,她所在的事务所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业务量一度在上半年锐减到平常的三分之一.压力重负下,上网看职场小说成为她的减压术,虽然她“把这些小说当故事来看”.

“白骨精”的消遣

流行的职场小说,大多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充盈着在一些职场人看来还有价值的经验之谈.而在这之外,主人公的艰难拼杀也让职场中人感同身受.何晓丽已经是众人眼中艳羡的职场“白骨精”,但用她自己的话说,甘苦自知.

心灵鸡汤还是葵花宝典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金融危机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4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压力总是无所不在.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量与行业兴盛密切相关,尤其是最为赚钱的IPO项目,更是起伏不定.2009年上半年,她一个IPO都没有接到.而同事手下的一组人,近一半人放了快半年的无薪检测.去年校园招聘进来的大学毕业生,也推迟半年再入职.比较有人情味儿的,是在最困难的上半年,这家事务所也没有开除任何一名员工.“HR(人力资源管理)给每个人发了一封信,给出两个方案,集体减薪、有些人放无薪检测、少分花红,或者请部分员工‘主动辞职’.我们选择了前者.”

有年轻同事询问她的建议,到底是辞职上学还是继续留守等待经济好转.她的建议是,保住这份还不错的工作,用更加经济和实用的方式充电.方式之一,就是读职场小说.

“虽然对我这样的老油条来说,这些小说就是披着职场小说的皮讲一个言情故事.但毕竟讲的都是些有用的大道理,看起来不费脑子,还能在短时间对一个行业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成本也低.”不过,“真正的苦是说不出的”.她认为,现实永远比小说更精彩,一旦真的经历,肯定要比小说描写的更痛,学到更多.

而对她来说,这些小说的指导意义已被消减到最低,更多是对她心灵的慰藉.受了同事的气、被老板刁难、和丈夫聚少离多等种种都能在职场小说的人物身上找到共通之处.“她们处理的方式和那种纠结的心理,我心有戚戚焉.”职场小说,也成为一种寄情发泄的渠道.

奋斗者的“军规”

何晓丽已然在职场江湖打拼多年,起伏沉落,对她来说,未来已是可以预见的.而对于今年即将毕业的北京学生王洋来说,远大前程虽然已经铺好,却满布疑云,辨不清方向.

从大一起,王洋就做好了周密的职业规划,找工作时,他瞄准了知名外企的销售岗位.已在这些公司就职的前辈“牛人”们告诉他,除了研究“面经”以外,职场小说也是了解公司情况、行业形势和公司人生活的不错途径.于是,他特意写了许多职场小说加以研读.“现在大学生就业竞争这么激烈,当然要尽一切可能的努力了.”

他不是很喜欢看《杜拉拉升职记》,“炒过了,写得不太真实,有点儿童话.”最喜欢看的是《做单》与《争锋》,主人公的职业正是他心仪的销售部门,销售会遇到的种种问题在书中阐释得透彻,让他在面试时游刃有余.最终,他如愿以偿拿到了一家世界顶级快速消费品公司的销售岗位Offer(录取通知).

拿到Offer后,这家公司的前辈警告他,公司竞争极其残酷,尤其是以数字业绩说话的销售岗位,更是遵循“Upornot”的不二法则.换言之,比较优秀的留下、升职、加薪,差劲儿的就会被立刻扫地出门,没有半点情面可言.现在,王洋最喜欢看的职场小说变成了《米娅,快跑》和《潜伏在办公室》,前者“展现了公司的生态”,后者则让他想把那些生存法则“抄下来,时刻提醒自己提高警惕”.

“征途才刚开始.”王洋笑着说,“你看职场小说里,竞争最惨烈的都是我们销售岗位.不过,我做好准备了.”

还没入职,他已经以一个“salean”自居.从这些职场小说中,他总结出一个最高法则,“让自己变得更强,让别人需要自己,只有更强,才能保证生存.还有,千万别得罪人,要跟对圈子.”

和还没入行的王洋相比,杨晓已经是一个资深销售人员了.他就职于北京一家大型民企的营销部门,学IT出身的他转行做销售已有4年之久,但最开始的几年一直摸不到这一行的诀窍.

“销售业绩落后同事十几个点,有时候差点都完不成任务.”他琢磨去上个培训班,但昂贵的学费和大量的课时让他望而却步.写回来专业销售书籍,却发现行文枯燥,根本看不下去.

“女朋友当时在看《杜拉拉升职记》,逼着我也看了和她讨论.”看完“杜拉拉”,杨晓并没有觉得这本小说有什么用,但他借此发现了职场小说这个门类.过去一年,他看遍了市场上所有与销售有关的职场小说,觉得最有用的一本是《输赢》――里面提到的“摧龙六式”被他活用在了公司新款数码产品的销售上,他被这本书“拉进了销售的门”.

身在民企的他,深觉公司奖惩保障制度等并不完善,不乏靠关系混日子的人,也不乏突然得到赏识擢升数级的人.金融危机袭来,总部暗示,将会按照业绩与同事评价来决定部分员工去留.一时人人自危,杨晓也慌了手脚.看了《潜伏在办公室》里的“二十三条军规”,他找到了一个靠山,然后平常里再不多说半句话.最终,不仅保住了这份工作,还官升半级.但杨晓也不忘感叹,“这样活着挺累”.

当心“被洗脑”

与工作繁忙、压力颇重的杨晓不同,邵华的生活则要风平浪静得多.在西安做公务员的她对职场小说产生浓厚的兴趣,原因很简单――男友在一家IT公司工作,她希望借此来了解另一半的工作情况.

“他老说加班,不能和我出去逛街.我就想看看这些小说.”书里描写的情景,她常常看了后会饶有兴致地与男友交流,而在通读了这些小说之后,她也会打趣男友,“千万别和你的女下属搞上啊!”


“总的来说,现在我和他的共同语言多了.能理解他的一些压力了.”邵华对职场小说很是喜欢.同时,身处人际关系复杂的机关单位,职场小说里的一些法则,在她看来也是可以通用的.“人和人的相处,都是一回事.”

这些书里描写的情景真实么?规则有用么?这是邵华和王洋这样的读者最大的疑问.北京“白骨精公社”网络社区创办人骆永华对此表示,“一本书让人体验到的真实和真正的真实肯定有差别.这些书的价值在于,能够让人得到情感上的体验、放松与适当的自我充电,相当于一个短期的浓缩培训.而一本书能够体现出的价值,某种程度上也是由读者的认知来决定的.”

而在资深人力资源总监Irene眼里,这些职场“金科玉律”,有被作者夸大的成分.她在南京一家以制造业为主的外企做HR副主管,身居这个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位子,她敏锐地察觉到了这股职场小说风潮.看过大多数之后,她坦言“我不喜欢这些小说”.

她认为这些都是“通关宝典”,指导人怎样去和别人斗.像王洋这样的职场新鲜人看多了,则会被“洗脑”.“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往往是许多因素左右的,可这些职场小说却将这些简化成勾心斗角的斗争.”

总结流行的职场小说定律,骆永华说:“所有大红的职场小说,书中一定会有一些话,若干词汇总结得非常到位,可以完全让读者从中得到共鸣.而且,哪怕读者理解的和作者本意完全相反,他们对此都有一种心领神会的默契,那是一种在职场拼杀过后才会有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