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案天后”李欣频“现在谁不往北京跑”

点赞:32588 浏览:14768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在台湾创意人集体“北漂”的同时,令李欣频感慨的是,台湾的创意时代已经过去了,新生一代的大陆创意人正在迎头赶上.

10月10日,台湾“双十节”.

下午五点,在北京CBD一家小餐馆,李欣频用三分钟的时间吃完了一个三明治.“这是我的午晚餐”,她身边放着一个硕大的双肩包,里面装满了课本―全是中医学教材.作为北京一所大学新注册的学生,她刚刚结束了一天的中医课程,课程紧得让她来不及吃午饭.

她的下一站是一家私人会所,她将和老板商谈在这里开辟一所固定的“创意讲堂”.与她同行的是一家出版社的男编辑,他在等着她敲定下一本书的出书时间.同时,她书包里装着一张机票,第二天她将要飞往南京,洽谈一个书店的策划.

李欣频来自台湾,被誉为台湾“文案天后”,广为人知的“诚品书店”文案就出自她的手.

在北京忙得连轴转,是李欣频当下的常态.让人惊讶的不是她的“忙”,而是她忙的每一件事情都让她裂变出一个新的身份.

作为一名在台湾成名多年的文案创意人,40岁的李欣频身兼广告创意人、畅销书作家、北大老师、在读博士生、中医进修生、职业旅行家等多个身份.“我最烦恼的是为什么世上只有一个我”也许是因为台湾的竞争激烈,众人资讯焦虑,像李欣频这样的跨界人士并不鲜见.

“和在台湾时相比,在北京我已经算是在休检测了.”面对如此忙碌的行程,李欣频却感觉自己处于“半退休状态”――因为做的都是自己想做的事情.

7年出了26本书.李欣频的下一本书是《与北大学生谈创意》(暂定),准备在大陆出版.在此之前的每一本书都是先在台湾出版,然后引进到大陆来.

这对李欣频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这意味着她工作的重心完全转移到了大陆.在她看来,北京的创意产业“越玩越新越大”.

“这又是多么可怕的差距!”

自从3年前选择到北京大学攻读博士以来,李欣频一直穿梭两岸,直到现在,几乎完全以大陆为重.

“算算看,现在还有什么创意人在台湾”李欣频随口举出“方文山、赖声川、林怀民、蔡志忠”等一大堆名字,“这些人现在谁不往北京跑”

这些创意人从大陆巨大的市场规模中得到养分,丰厚的资金回报可以支持他们进行更多的活动,“像前不久大陆一个城市举办了一个‘赖声川节’,这在台湾是不可想象的!而我在大陆出版同样一本书,起印量是台湾的6到7倍,这又是多么可怕的差距!”

在台湾创意人集体“北漂”的同时,令李欣频感慨的是,新生一代的大陆创意人正在迎头赶上.像李欣频这样,1960年代、1970年代在台湾出生的这一代人,初出社会时,正好赶上台湾经济起飞的年代,给这批文化人一个绝佳的舞台.“前面没有人,后面也没有人,没有范本,大家都饥渴地在做事,不管薪水高低.”李欣频说.

而现在,在她看来,“台湾社会失去理想,政治纷乱,人心浮躁,八卦、娱乐占据主流,我们年轻时,余光中、白先勇是我们的偶像,是比任何别的明星都要重要的人物,现在的年轻人追逐的都是什么这导致年青一代的创意人没有多少有建树的.说起台湾创意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人,又能数出几个”

创意产业的未来在哪里李欣频给出的答案令人吃惊.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大陆.李欣频同时在两岸教大学生广告创意学,北京的学生用功程度要远远大于台湾.李欣频说,“在台湾躺着都可以读大学,没有多少人愿意用功,而在这边不一样.也许资讯的速度要慢一些,比如我在课堂上讲到一本国外的书,大陆还没有翻译过来,但是学生两三天后就可以从网络上扒下来翻译出来,而且两三个礼拜后,这些学生就把这个人的作品都看了,几乎可以做我的老师了.”

“感觉台湾的一个创意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大陆创造奇迹的年代.”北京也许的确在创造奇迹,不过奇迹中也有所缺失.台湾的经济虽然放缓,但是和北京比,爱好阅读的民众却比北京多很多,“饭桌上这边聊的都是房地产、股票,而在台北,大家聊得多的,还是电影、演出、书,这边公司发福利都是大米、油、卫生纸,而在台北不少公司会选择将书店阅读券送给员工.”李欣频对比两岸的差异.

李欣频身兼多重身份,不过她很清楚的是,任何一种身份拿掉了“阅读”,自己就将变得非常苍白.“创意都是阅读积累的果实,而阅读才是自己最大的资产,没有人能拿得走!”

在北京陆续呆了两三年,出于职业的需求,她常常留意街头的广告文案,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什么作品让她惊艳.她说:“单靠798是滋养不出一个创意充沛的城市!”

台湾“文案天后”李欣频“现在谁不往北京跑”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创意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诚品汲取了太多文化人的养分”

“9998个人打开过咖啡馆的门,

8778个人参与了流行阴谋,

6006个人走进了文化苦旅,

5959个人知道了台湾赏树情报,

1001个人使用过香水,

999个人目击戴眼镜的女孩等”

这样一段文字,谁能读懂它是什么意思

这是李欣频15年前为台湾诚品书店创作的企宣文案中的一篇.

1998年,28岁的李欣频将自己7年来为诚品书店创作的文案结集成册,出版了《诚品副作用》,这几乎是华人世界第一本用纯广告文案构成的一本书.李欣频戏谑:“也许是因为我臭不要脸,这么多比我厉害的前辈都没有出书,偏偏我就出了.”

李欣频也许没有想到,出版了这本书后,她就像被烙上了诚品的印一般,无论她怎么更改身份,走到哪里被追问最多的还是关于诚品.


诚品不只是书店,而是个概念.

专写中文创作的日本女作家新井一二三,曾经写过:“我曾经有一次认真考虑搬到台北,为的是一家诚品书店.我坐在的书房里,想象台北有家诚品书店,感觉犹如奇迹一样.”

被《TIME》杂志评选为“亚洲最佳书店”的诚品,其21年的兴起和发展中,李欣频参与其中十多年.“文学式的文案,诚品创意超完美的诠释者.”这是诚品书店一位负责人对李欣频10多年诚品文案生涯的总结.

解读诚品书店成功的理由有无数个角度,除了老板的苦心经营外,作为品牌的塑造者之一的李欣频认为,诚品汲取了太多文化人的养分,这成为了诚品独一无二的“影响力”的源泉所在.

让她记忆犹新的是,一位平面设计师在创作一份“文宣品”时,要决定底色是用红色还是绿色,这位设计师失眠了三天.“要知道这张招贴画的生命周期或许只有几天,甚至更短的时间,但是我们都像是在做艺术品一样呕心沥血”.正是因为这些设计师在气氛包装上的巨大努力,在诚品,甚至有人把书店里的宣传画偷回去当品.

“如果可以做一名出色的诗人,谁会去写文案”在《诚品副作用》的序言中,李欣频的自问自答泄露了她内心的秘密.李欣频的理想是做一位诗人,但是在诚品,她找到了这样一个空间――把文案写得像诗一样,甚至被一些文学分析家誉为创造了一种新的文体――“广告诗”.

李欣频游走于诗歌、广告文案之间,非诗非文的文字在诚品大放异彩,无意中与诚品的风味完美契合,她这样形容诚品与它读者群的关系:

“人们到诚品去停、看、听、嗅,以便攫住台北的知识风情,或来段惊艳式的知识邂逅.诚品被观光,被展示,成为指向未来的文化橱窗,也是文化社交即情报交换中心.它守候着新东区的大门,并形成了一个‘诚品文化生活圈’,被它吞进而后又吐出的人群,吞吐之间彷佛真的反刍出了某一种不同的风韵.”

“岳麓书院为什么不能开到台湾去”

李欣频在北大教授广告创意学时,给学生布置过一道作业:“如果诚品书店来到北京,你的书店如何与之竞争”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没有令她眼前一亮的答案.大多数是说改善书店氛围、加强与读者联系这些表层上的东西.

一个开书店的人应该看过很多的地方,走过很多的书店,才会做出独一无二的书店.在李欣频看来,没有做好准备的,不仅仅是这些学生.

因为和诚品独特的缘分,李欣频在大陆经常被问到诚品什么时候来这里,这让她感到很惊奇:“为什么一定期待诚品来”

而最让她不可思议的是去长沙做一场演讲时,当地的读者频频发问同样问题.“这么棒的书院,上千年的历史,为什么不把这个书店传承开来岳麓书店应该开到台湾去啊.”

身兼多重身份,与书店有关的工作是最让李欣频欣然前往的.最近,她刚刚接到了一个广告项目,这是她接到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陆项目.受南京的陈逸飞第一区美术馆邀请,她准备前去参与一间书店的前期策划,这让她极为期待―她的心愿就是看到各地都开一个家有自己地方属性的书店.她说:“中国这么多拥有古老历史的城市,有几千年的读书传统在,文化的根还在,难道没有足够的养分构建自己的文化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