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建筑的其演变

点赞:3579 浏览:1118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通过听取王其钧题为《建筑的艺术》的学术讲座,从其呼吁的如何自时代中寻求与传统接轨的创造方法中引发了对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些思考.中国现代主义建筑师从西方,却只获得了很短暂的发展,随着又跟随着西方现代建筑多元化理论的脚步进入了一种“千城一面”的窘境.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这种现状来阐述我们将如何在建筑设计中践行现代与传统之间有效的链接.

关 键 词: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发展

2013年10月23日美术学院博士、教授王其钧来我校作了题为《建筑的艺术》的学术讲座,在讲座中他提出了建筑设计思想上的革新是建筑创新的关键,并在结束讲座时呼吁我们要依国情而设计,运用多种材料来诠释建筑设计,并在时代中寻求与传统接轨的创造方法.从中引发了我对于中国现代建筑的一些思考.我们都知道,中国现代主义建筑师从西方,但在接收和运用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很好的跟上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脚步,而是随着后现代主义的潮流走进了一种“千城一面”的窘境.所以探寻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足迹能让我们更好的去解决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


一、西方建筑的“现代主义”

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是伴随着工业革命产生以后的,基于工业生产的增长和高新技术的进步,西方现代建筑出现了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方面是建筑与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另一方面是建筑思潮的混乱.

首先,西方现代建筑是基于工业化时代的背景下产生的.现代建筑在功能、结构、审美乃至空间、城市等方面之所以取得那么多重大的成就,无一不是得益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都知道,科学作为一种”完善工具”的最高形式,几乎能够满足建筑中任何复杂的物质功能和工程技术的诉求.因此,出现了很多用巨大跨度的透明网壳穹窿覆盖的建筑,巨型的摩天大楼等.尽管现代建筑很难用单一的模式去寻找其规律,但当我们沿着现代主义的脉络去研究,我们仍然能找到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一些共通点.正如美国建筑学家菲利普约翰逊现代主义建筑归纳的那样:现代主义建筑,是指用钢筋混凝土,钢材作为材料,使用现代营造方法、特别是批量生产的方法而建造的建筑物,功能为主,没有装饰,平顶,六个面,往往不用任何色彩.[1]由此可见,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基本观点可以大致概括为:

1,强调实用功能.不仅建筑形式必须反映功能,表现功能,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必须以功能为依据,而且所有不同功能的构件也应该分别表现出来.

2,注重新技术的运用,主张现代建筑设计与建筑艺术创作中突出现代材料,结构的特质并发挥新技术的特点.

3,体现新的建筑审美观,建筑艺术以简单基本的集合体为构图元素,摒弃折衷主义的复古思潮与繁琐装饰,主张“少即是多”的建筑理念,体现简洁,明快,有机的建筑特征.

4,注重建筑空间与周围环境的结合,体现场所精神.[2]

基于现代建筑学派的这些建筑理论,一幢幢有着大玻璃幕墙,瑰丽无比的大玻璃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了.在当时战后的西方国家确实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诉求不再是单一的唯功能主义的时候,“工具完善”和建筑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渐的呈现出了一种脱节的态势.由原来单一的,清晰的,纯粹的建筑目标变得越来越复杂化,模糊化和混乱化.物质/精神、生理/心理、理性/情感乃至生态/文化、国际化/地域性等等建筑问题空前无序的交织在一起,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凸显了出来.现代主义衍生出的最活跃的一支当属后现代主义了.它起源于60年代中期的美国,活跃于七八十年代,这个流派强调地方传统,强调借鉴历史,同时对装饰感兴趣,认为只有从历史样式中去寻求灵感,抱有怀古情调,结合当地环境,才能使建筑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从后现代主义的作品当中我们发现他们往往建筑构造各部分之间的有意拼接.呈现出了一种片面形式主义与复古主义相结合的思想态势.用詹克斯的话讲“后现代主义就是一种激进的折中主义”,后现代主义也是影响中国建筑风格走向最深的一个流派.

二、中国建筑的“现代主义”

在西方发展现代建筑的几十年中,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根本没有精力去搞建筑,更不要说现代主义研究了.中国建筑的“现代主义”不得不置于政治语境中去建构,“现代主义”这个术语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讲就是“资本主义式”的符号,要封闭的中国一下子接纳西方现代建筑思想仍需一定的时间.因此,在建国十周年期间,北京建造的十大建筑: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北京火车站、农业展览馆、新侨饭店、中国美术馆等等,钧杂糅了民族风格和苏联新古典主义的风格,并没有过多的受“少即是多”的现代建筑风格的影响.只有偏隅的一角会有少许现代主义作品的出现,比如1953年杨延保设计的北京和平宾馆.直至1977年结束,中国随着改革开放方针的推行,“形式主义”不再有效时,现代主义建筑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风行.

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却相当的短暂.因为当我们开出国门真正想去接纳世界的时候,西方国家的建筑风格已经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并且主刮后现代主义的风潮.于是,眼花缭乱的中国建筑师便生硬的在自己的建筑上加上点罗马山花墙,伊斯兰风格的穹窿顶,再刷上点俗艳的色彩.功能主义被弱化了,搞起了形式堆砌主义.并且这种热潮席卷开来便一发不可收拾,甚至挤退了带着中国特色的很多建筑.当今天我们穿梭在中国城市的街道,我们很难感受到带有地域性味道的气息,“千城一面”的城市现象让我们的中国味消散得快找不到影子.

中国现代建筑的其演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现代建筑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三、现代主义环境下传统的溯洄

面对着飞速发展的中国城市,面对着千千万万珍贵的建筑灰飞烟灭的状况.很多建筑理论学者开始呼吁要维护好历史的传承,留住城市的“命脉”.同时在民众想重返古中国记忆的诉求下,一些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也开始将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对传统的回归当中来,但这些更多的只是体现在旅游业中.譬如杭州西溪湿地的开发.我们不难发现在整个景区中构筑了一系列的仿古建筑,如西溪草堂,秋水庵,烟水鱼庄等,但这些所谓的仿古建筑却仅仅只是沦为了旅游业的附属品.在这里寻找中国记忆是建立在商业模式的等价交换当中.如此想来,不禁让人感到了些许悲哀.

2012年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了普利滋克建筑学奖.发起普利滋克建筑学奖的凯悦基金会主席普利滋克在宣奖时说:“选中48岁的王澍是因为承认中国将在发展建筑理论中的作用.”“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当今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该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3]由此,笔者选取王澍作为案例来进行本文最后的一个结题.王澍的作品之所以能成为讨论如何更好的结合传统与现代这个话题的一个参照,是因为他植根于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建筑风格.他的代表作品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对回收瓦片的使用.这些瓦片并不是简单的旧材料的堆砌,而是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所主张的历史文脉的延续性理念.除了瓦片墙之外,混凝土是他建筑作品当中的另外一个诉说现代语境的建筑语言.他把这两种材料和谐有效的结合在了一起,既在历史的文脉中得到延续又体现了现代的语言.所以说,在当前中国快速发展与变化的大背景下,发扬王澍的建筑理念,对避免建筑的随意和城市规划的混乱,对传统与现代有效的结合无疑都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