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大飞跃

点赞:9814 浏览:4306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新中国成立前的新疆农村,平均2户农民有1把坎土曼,3户农民有1头牲畜,9户农民有1辆木轮车,农民多半是用木犁耕地,生产条件十分落后.

部队进疆后,新疆军区以易货贸易形式,用自己生产的农牧产品和节衣缩食积累的建设资金,从前苏联引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机引农具和半机械化畜力农具,建立机耕农场,进行机耕试验,并培养农业机械化人才,从而拉开了新疆农业机械化的序幕.

新疆干旱少雨,农时季节明显.生产部队开垦了大量荒地,种植面积大、经济作物比例高,劳动力显得极为短缺.为适时耕种,确保农业增产,迫切需要通过机械化来实现.

1951年10月25日,新疆军区在头屯河区域组建了全军、全疆第一个农业机械化农场――八一机耕农场.此后,生产部队农业机械化每年都有所增加.为配合机械化开荒屯垦的需要,新疆军区生产管理部决定,在十月汽车修配厂扩建拖拉机修理车间,并聘请前苏联专家进行技术方面的指导.

兵团成立后,新疆军区要求兵团以先进的生产技术、现代化的生产手段为新疆地方农业起到示范作用.兵团大规模引进农业机械,大力培养农机人员,建立农机管理规章制度,从而促使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加快.此时兵团已组建机耕农场24个,拥有拖拉机279台,联合收割机89台,机引农具1500台,培养农机操作人员1729人.当年机耕面积52.7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5.8%,为兵团发展农业机械化奠定了基础.

农业机械化大飞跃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农业机械化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6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1954年年底,新疆军区召开了第一次党代会,要求兵团各农垦团场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现代化的生产手段,为地方广大农民带头做示范,引导他们走集体化、机械化的道路.

同时,根据新疆军区党委的指示,兵团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和西北勘测设计局的帮助下,对团场进行科学规划,按农艺、轮作、机耕要求,全面进行土地整理,改造不适合机械作业的小块土地为大条田,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创造了条件.

条田有利于排除地表积水,降低地下水位.条田面中间稍高,两边略低,地表水很容易流进条田沟而排除,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建立高产稳产农田的重要措施.

兵团还将条田制推广到地方的农村.农垦团场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经常奔驰在周围乡村农民的土地上,兵团还抽调出政治思想好、有农业生产知识的技术人员,组成技术传授队,到附近的公社、生产队,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手把手地帮助社员学习农机操作技术和作物栽培技术.

但是由于缺乏相关农机技术资料和维护设施,机车工作效率低,耗油多,机耕成本高,部分机车功率下降,机车组纯工作时间仅有6个半小时,工时利用率也仅有65%左右.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兵团提出“积极地、有条件地发展机耕”的方针,加强农业机械化工作.

1955年3月和1957年6月,兵团先后召开了第一届和第二届机务工作会议,陶峙岳司令员、陶晋初参谋长等到会作了重要讲话,前苏联机务专家赫尔维亚作了专题发言.会议总结交流了经验,制定了各种制度、规定、办法和具体措施,对机车的使用、保养、供应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对机车作业定额和折合系数作了统一规定,对兵团、师、团各级机务部门和机耕队的工作职责作了明确划分,使机务工作有章可循.


兵团普遍推行团场机务工作十日作业计划管理,统一协调了机耕队和农业生产队的关系,在机车调度上实行集中机群、分区包干、相对固定的作业方法,克服了机车空行多和只管播种不管中耕的作业方法.有的师还实行了单机核算、专机专责等制度,组织开展了机车组之间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加强了机务人员的生产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

兵团在引进农业机械的同时,还十分重视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分阶段建起了维修网.各修造厂执行“预防维护修理,以修为主,又修又造”的方针,提高了农业机械、维修配件的自制和自供能力,成为兵团农机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兵团还筹建了第一批拖拉机修理厂,加强了机车的维修保养工作.分别在农一师沙井子、农二师焉耆、农五师哈密、农六师梧桐窝子、农七师下野地、农八师石河子等地筹建拖拉机修理厂.

成套的专用设备全部从前苏联进口,并邀请前苏联专家帮助培训了50名机修技术干部.第一批拖拉机修理厂于1955年冬季建成使用,两年后又修建农七师柳沟拖修厂和农四师伊宁拖修厂.同时还建设和加强了农场中心保养间和机耕队保养间,规定了机车大修、小修的期限和保养办法,开始推广保养分工责任制.农八师石河子总场侯正元,总结出“三净”(油净、水净、空气净)、“四查”(出车前查转向球形拴、查刹车、查照明、查道路桥梁)的保养经验,这一方法得到普遍推广.

拥有机车组的团场,在实践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保养经验,为开展保养标准化活动,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兵团农业机械技术保养逐步走上正轨,取得显著成效.同时,每年冬季对机车进行检查修理,逐渐形成制度,提高了机车完好率和出车率.兵团农机修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满足了日益增多的农机设备技术维护工作的需要.

除了在八一农学院和各师举办拖拉机培训班,不断培训机务技术干部和拖拉机手外,各单位普遍采用师傅带徒弟、先进帮后进,互教互学,经常组织能手表演、现场观摩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机务人员的操作技术,逐步达到播种行直籽匀、中耕不伤苗等.

此外,根据前苏联专家的建议,开展“合理负荷,高速作业”工作法,平均提高工效10%至15%.之后又推行棉花、玉米方形窝播和横向中耕,减少了人工辅助作业,降低了生产成本.有的师还推行了复式作业,播种机带筑埂器,中耕与喷药、追肥等联合作业.由于农机耕作技术不断提高,田间作业项目由以往的耕、耙、播、收等,增加到田间开沟追肥、中耕等18项.

在建设正规化农牧团场的同时,兵团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步伐.各农牧团场在社会化农业生产过程中,把提高机械化水平作为发展生产力和提高劳动效率的重要途径.

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得到快速提高,大大降低了职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在全国农业机械化进程中逐渐领先,为兵团建设机械化垦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1957年,兵团用于机务的总投资达4909万元,拥有拖拉机899台,联合收割机243台,机引农具3640台,其他配套农具1.7万架.建成拖拉机修理厂9座,保养间77个,培训机务人员6429人.机械作业项目发展到18项,耕地、播种、小麦收获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55.16%、64.6%和14%.

1957年年底,兵团的农业产值达1.03亿元,比1954年增长1.87倍.耕地面积达337万亩,播种面积213万亩,分别比1954年扩大1.9倍和1.41倍,农业生产机械化成效显著.

兵团在生产技术上对新疆农业也起到了示范作用,兵团在建立之初就注重选育良种、防病治害、除草定苗、使用化肥等一系列先进耕作和管理方法,促进了新疆农业现代化生产的兴起,根本上改变了新疆历史上骑马撒种、不锄草、不施肥的原始农业耕作方式.

此外,兵团在农机开发方面也作出了很大贡献.例如,兵团改装苏式条播机,实现了棉花播种机械化;在全国率先把振动堆焊技术和环氧树脂黏合技术用于汽车、拖拉机零部件修理;成功研制了五用开沟打梗机、玉米精量播种机和简易拔棉秆机等.

1960年,兵团生产的农业机械配件自给率已经达到70%.1962年,兵团132个机耕团场已经基本实现种植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的机械化.到1965年,犁地整地、播种中耕追肥、小麦收获的机械化程度达到90%,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图片选自本刊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