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灾害教育的方法

点赞:11146 浏览:4538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中学的各个学科中,地理学科在进行灾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地理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水系水文、植被土壤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知识,涵盖了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以及分布,因此,在地理教学的同时进行灾害教育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可遗憾的是,在实际教学中各方面受升学率的影响没有把灾害教育正确的位置,地理教学还没有承担起在唤起国民灾害意识提高国民防灾减灾能力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显然与当然形势的发展对地理教育的要求不相符合.本文从我在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止》日常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教学反思入手,探究在中学地理日常教学中应怎样加强对自然灾害预防和避险教育.

关 键 词:灾害教育;地理教学;措施

1.以“树立正确的灾害观”为教学主线

基于对全书的学习和理解,要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减灾观,这一主线要贯穿教学始终.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在理解自然灾害定义及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各具体灾种形成原因和条件的分析,佐证了自然灾害形成的条件之一即以自然变异为诱因.可见,自然灾害是客观的、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目前人类活动对于自然变异的改变还是有限的.但是,科学认识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有助于有效地防治自然灾害.因此,有必要认识主要自然灾害、尤其是对我国影响严重的灾种的成因、分布规律、特点(第二章的主要教学内容).而自然灾害形成的条件之二即有受损的人员、财产、资源等客体,而这些受灾体易损性的不同,有可能“放大”或“缩小”灾情损失的大小.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受灾体特性不同,导致了同样灾强的自然灾害发生在不同地区造成不同影响,也使得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成灾特点不同.由于受灾体易损性的人为可控性,降低受灾体特性成为有效和主要的减灾措施.因此,人们可以运用先进的科技,通过一定的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保护受灾体免受致灾因子的损害,或降低损害的程度,还可以在灾害发生之后及时救助、尽量减少损失,这就是防灾、减灾(第三章的主要教学内容).所以,要让学生变“抗灾观”为“减灾观”: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但是灾害损害是可以减小的.

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灾害教育的方法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地理教学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用系统观理解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和灾情共同组成的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层异变系统,灾情的形成是前三者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灾情的大小与孕灾环境的稳定性、致灾因子的风险性、受灾体的易损性有着密切的关系,防灾减灾工作要通过预测预报致灾因子发生的可能性、增强地表系统稳定程度、降低受灾体的易损性,来缩小灾害影响的地域范围、降低灾害破坏的强度,从而达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的目的.可见,一个区域所遭受的灾害损失,与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抗灾救灾能力密切相关.用系统观来理解自然灾害,就能清楚地分析我国自然灾害的区域差异特征、我国几个自然灾害多发区的成灾特点和原因等问题.


自然灾害是地球系统各圈层在形成和演变过程中,突发事件与人类社会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具有随机性、链发性、群发性、群聚性等自然特性,而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影响了自然灾害灾情的时空分布与演化过程.“人口―资源、环境―灾害”综合制约作用影响着自然灾害的强度、频率和灾情.防灾减灾成为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比如,对于洪水灾害的防治,不仅需要单纯的兴修水利,更需要水土保持、植树造林、江湖整治等综合治理,要从被动的灾来抢险、灾后抢救转变为积极的防汛、气象、水文、保险乃至全社会的共同重视和联合统一预防行动.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用系统观来理解自然灾害.

3.强调和演练灾害自防、自救和互救

教改要求新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通过地理课程培养学生基础地理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在《自然灾害与防治》的选修课程中,对学生生活最有用的地理就数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和自救自防技能,它能帮助学生面对自然灾害临危不惧,有效避灾,减小危险[4].

在教材中,有专门的章节讲解自然灾害的自救互救知识,这部分内容不仅需要在课堂上专门讲解,还需要根据地区实际,选择其中一两种本地易发或频发的灾种,组织师生进行自然灾害中逃生、自救、互救的实际演练,使学生基本掌握紧急状态下的自救自防技巧和方法,普及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常识,增强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技能.演练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检测设地震发生,从教师喊出“地震了”开始,给学生10秒的时间来躲避,看学生的反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价、纠正错误行为,再选择其他合适的时候进行一次演练;还可进行火灾的疏散演练,让学生熟悉学校的安全通道;也可请学校医务人员讲解如何做人工呼吸;还可模拟灾后互救,设置部分学生被困的情景,让其他学生去救援.

简化大社会中实际的自然灾害案例,实现小课堂上可操作的实践情境模拟,有助于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4.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教材

首先是教学内容不一定求全,要注意详略得当.比如,关注主要自然灾害种类,尤其是对本区影响严重的灾种;如果某一灾害具有多种成灾原因,可以着重介绍最常见的成因.其次是教学过程中可以调整教学顺序,不一定忠实于教材编排顺序.比如,可以从本地学生熟悉的灾种引入讲解,可以先介绍案例说明某灾害的危害,再介绍其成因和特点.再者,要了解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对于熟悉内容可以忽略,而重点讲解对学生来说陌生的内容.还有,就是要重视图像的运用,看图说话、图文互解,其效果通常胜于单纯的语言讲述[7].

各个地区的情况不同,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具、辅助教学手段也往往是不一样的,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充分调动学生潜能.有上网条件的学校要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有多媒体教学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观看灾害片,增强学生对于各种自然灾害的感性认识;有灾害监测站点的地方可以组织参观学习.

5.结论

通过对现阶段我国灾害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得出了应该加强相关学科知识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能只能是课堂上的知识点、考试的考题.应该是每个学生脑海里根深蒂固的意识,并且学生会将学到的相关防灾知识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从而达到通过学校灾害教育实现全民灾害教育的目的.灾害教育也是新课改地理教育的一部分,认真贯彻新课改的精神,教师多花心思在多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这是以后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总之,教学中不仅研究“教法”,还要转换角度研究学生的“学法”,一切只有一个目标:为了学生能学好、用好地理,这些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一定会有益于他们的生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