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中的作用

点赞:25243 浏览:11115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以传统文化为依托来增强实效性,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位.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高校德育中应充分发掘儒家德育思想的现实价值.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采用传统文化进教材、进第一课堂、进第二课堂、进社会实践等有效途径.

[关 键 词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社会学家、思想家爱弥尔涂尔干曾指出,没有一个民族的道德教育是建立在把现实社会变成与传统毫无相关的白纸之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空中楼阁,应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型文化,对人的、道德与精神、文化等的获得和提升极为重视.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是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本文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此进行探讨.

一、依托传统文化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意义

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底蕴.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形成社会及人的价值取向的重要依据,是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不断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基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涵盖面广,传统文化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中,都有它延绵不绝的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一定的文化传统与道德标准.由于世俗文化、网络文化、西方文化的影响与冲击,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特别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已成不争事实.要改变这种尴尬的现状,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唤醒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记忆.优秀的传统文化既能够给大学生提供―个了解学习祖国丰富文化遗产的平台.又能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康人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传统文化为深厚的人文底蕴,离开了人文根基和支撑,孤立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厚的资源支撑.传统文化是―个重视教化的文明体系,重视人伦道德、理想和信念教育,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传统文化这个特殊的社会文化信息系统能够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供极为丰厚的文化资源支撑.这种资源支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世界观方面.如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既是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宇宙观,又是一种道德观.它传递出一种普遍的生命意识,其所表现出的尊重自然、珍视生命的追求,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二是人生观方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倡导一种勤勉不懈、自主自立的奋发进取精神,素来主张锲而不舍、刚健有为.这种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精神力量.在长期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实践中积淀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这是中华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脊梁.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拼搏进取、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力量源泉,也是大学生砥砺成才健康成长的力量源泉.三是价值观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整体主义精神.强调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倡导“精忠报国”、“舍生取义”、“见利思义”.整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驱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入挖掘这一资源,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忠实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

二、儒家德育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价值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的德育思想是中国德育思想的重要源泉,已经深深浸润于中华民族土壤之中.深入分析儒家文化所蕴涵的科学的德育思想,把它整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追求圣贤人格是儒家理想的德育目标.强调德行兼备,有德有才,把德行的修炼作为教育的首位.同时,还通过强调君子和圣人的理想人格,增强人们“圣人可以学而至之”的信心.《孟子告子下》里谈到,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在孔子提出的培养“君子”人格理想的基础上,苟子则提出了更为具体的三个层次(士、君子与圣人)的培养目标,通过设计趋近“仁,义,礼,智,信”齐备的圣贤人格台阶,使其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当前确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目标,应充分借鉴儒家所提倡的培养圣贤人格的做法.高校要根据大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特点.科学规划不同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从行为规范、道德原则到道德理想逐步递升,逐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三、依托传统文化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具体举措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学问,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发挥优势,就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让它在内容的建构上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精神.因此,从不同角度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路径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中国传统文化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中的作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1.传统文化进教材

思想政治课教材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途径,是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也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搞好思想政治课教材建设,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鉴于此,为了让传统文化走进教材,各高校可以从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实际出发,同时又依托地方传统文化的优势资源,有的放矢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编写出各具特色的校本教材,作为现行教材的有力补充,从而使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地方特色.在校本教材的建设中,我们还应着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紧密结合.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来诠释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样就能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思想资源.用最有民族意蕴的形式和风格去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深刻道理,既升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成果,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传统文化进第一课堂

课堂是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主要阵地.可以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的主渠道教育作用以及选修课的辅助教学作用,有目的地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持之以恒地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充分发挥它渗透性强,影响持久以及形象、生动的特点.那么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其影响方式很容易由灌输变成唤醒.例如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时候,教师可以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进行阐述,揭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层的文化底蕴.同时中国人的执政理念也有很深的传统文化渊源,这些都可以在课程内容中有效渗透.另外,还可开设传统文化的选修课.《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在高校中开设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是落实这一精神的重要举措.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淀起来的精神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体现.所以,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有助于大学生把握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和文化追求.当然,其他专业系部所开设的和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也能发挥同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3.传统文化进第二课堂

德育第二课堂指的是校园内的课外教学,它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深化、拓展和延伸.中国传统文化进第二课堂,能有效地避免单调、枯燥的教育组织形式,从而让学生在多样、和谐、有张有弛的德育形式中获取最佳的德育效果.传统文化进第二课堂的形式主要有: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特长自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怎么写作的组织.社团活动是大学生加强人际交往,发挥自己特点,展示自己才能的最好依托.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这些社团活动在各级党团组织的指导下,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寓教于乐的活动,把学生共同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性,引导学生在自我参与、自主思考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和氛围,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也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主题活动.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是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有效途径,如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学术讲座.为了让学生深切感知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可聘请专家讲解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等.当然,也可组织学生收看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推出的于丹、易中天、刘心武、阎崇年等一批学者讲述的《论语》《三国》《红楼梦》及专业性很强的清史等,收看完毕后再组织学生讨论.除学术讲座外,还有利用传统节庆日、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纪念日等举办关于传统文化的征文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