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视野下的当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

点赞:5832 浏览:1856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农民工是指中国大陆农民进城从事非农工作,却未改变农民身份,未被城市认同接纳的群体,他们处在产业的边缘、城市的边缘、体制的边缘,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农民工问题的成因说到底是我国历史形成的畸形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农民工问题有思想层面的、物质层面的、社会层面的.从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找到该领域解决路径选择如下:营造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创新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建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革二元化的城乡结构体制.

关 键 词 :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291-02

当下,学术界关于什么叫作“农民工”亦存在争议,学者往往从自己所研究问题的视角来定义"农民工",比较有代表性的既有来自的,业界的,同时也有流传坊间的界定.其中《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6号)认为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者郑功成在《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一书中指出: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是中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一种特殊身份标识,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传统户籍制度严重冲突所产生的客观结果.坊间流传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把农民工视为是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农民工按照不同视角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譬如:根据年代推移,可以区分为老一代农民工与新生代农民工;根据区域流动,可以划分为在本地乡镇企业务工的离土不离乡农民工与到大城市工作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等等.

一、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1.尊严感缺失

尊严感缺失是在当代农民工潜意识里或暗或明、或隐或显存在的一种被边缘化的结果,农民工主观思维上无法界定自己的身份,是农民抑或是产业工人?他们自己都不清楚,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若是农民,长期的历史积淀使他们不自觉地丧失尊严感,在诸多大城市务工的他们,坐公交车或乘地铁时即使有空座位他们也是借助地面来缓解一天的奔波劳苦,理由似乎很简单:怕弄脏了座椅,影响了市容!另一方面,若是自己是产业工人,他们更是觉得低人一等,同工为何不同酬?尽管国家已经明确把农民工定位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一部分,但他们心理落差较大,理论与实际脱节.

因此,在大城市里辛勤劳作的他们,自尊感缺失就再自然不过了.“当部分年轻人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力军,在贫富差距、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干群关系愈加疏远的影响下,农民的尊严感可能出现下滑势头.”华中师大政治学教授邓大才在2011年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在就医、工作、购物、就餐、乘车、住旅馆、与政府官员交往、与有钱人交往时感觉受到尊重的比例分别为4.7%、6.0%、10.9%、9.3%、7.2%、6.8%、3.7%、2.5%.与之相应,上述场合中农民表示受歧视的比例分别为21.2%、19.4%、16.8%、15.9%、9.9%、7.9%、35.2%、34.5%.

2.家庭负荷重

我国88%的农民工年龄介于18岁至40岁之间,他们往往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年幼的子女需要照顾,加之农民工本身收入普遍不高,2009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978万人,比上年增加1.9%,而2009年我国外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为1417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800至1200元的占31.5%,1200至1600元的占33.9%.

人本视野下的当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近年来,农民种地成本不断增加,甚至在个别地方已经冲抵了农民种地补贴的收益,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土地撂荒又出现抬头迹象,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政绩观,甚至将良田低价转让给房产商搞房产开发,转让农地补贴不到位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可能造成对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物源性障碍,很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说服力.

3.社会管理体系松散化

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应有的像城市国有企业、社区工会那样专门的社会管理组织,他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往往游离于规范化的社会管理组织之外,农民工所在务工企业也可能运用企业有限教育资源对农民工进行思想开导,政治动员,即使有往往也是流于形式.因为农民工在大城市里找不到归属感,总是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之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工子女在大城市读书就业等问题尽管在社会一些有识之士鼓与呼之下下有所改善,但仍未能有效解决,在此境况之下开展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可想而知.

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副司长黄延信指出,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必须有大思路、大政策,我们应明确一个理念:要促进融合,防止固化,坚定不移地深化城乡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时俱进地调整各项政策,帮助农民工融入所就业的企业、融入所生活的城市、子女融入所在地的学校,一定要防止将农民工身份固定化、标签化.

二、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1.营造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对接受者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氛围相对宽松、人性化,就会取得相对满意的效果,农民工就可能从受动者向主动者的角色转换.现代语境下的中国社会,也理应为创造这种和谐的教育氛围提供条件.与农民工关系相对密切的思想政治氛围主要有家庭氛围、社区氛围等.家庭氛围是农民工所在家庭关系、家庭美德等特质时代传承的结果.这一点较难改变.所以笔者建议创设更为宽松的社区氛围来加强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社区氛围是农民工所在社区尽可能地为农民工的生活、社会保障、子女读书及就业等方面提供帮助,使他们感到身在异乡依然有家的感觉.在社区里,协调与约束农民工的主要举措是舆论和道德规范.这样,对他们做起思想政治工作来,就相对得心应手,效果也会好很多. 2.创新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实现把国家政府的人文思想素养要求灌输到农民工思维中去的桥梁与纽带,是增强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不可少的一环.然而,现实中为农民工所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介质是极其有限的.他们往往只能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极其有限的途径获取对国家大政方针的了解,事实上,即使这些途径,对许多农民工而言,尤其是工作在第一线、每天劳作十几个小时的农民工来说,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农民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比如通过手机短信、在他们集聚的地方使用电子显示屏、开通网络博客等形式及时向他们传递国家政府的方针政策,增强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与能动性.

3.构建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走进农民工生活、融入农民工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之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生活化、常态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时下,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农民工群体,包括基于性别、年龄、学历等不同的个体来设计不同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人为地摒除枯燥乏味的,不着边际的说教,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让农民工群体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与道德水准,自觉融入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洪流之中去.现实生活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绝不可能只是停留在表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第一线,切实了解农民工的内心状态与精神渴求,正如所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样,做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就会缩减成本,增加收益,减少阻力,增强实效.

4.改革二元化的城乡结构体制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毋庸置疑,这种人为地把同属于中国公民的国人划分为农民与市民的做法在一定时期曾起到积极进步的作用,对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产生过积极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这种二元结构体制的弊端日益凸现,严重制约了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也对开展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现实障碍.农民工虽身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却要在二元结构体制中摇摆,无法找到自己在城市中的位置,成为被边缘化的群体,不能与市民同劳同酬,甚至被戏称为“二等公民”.因此,当务之急是政府尽可能早的出台相关政策,确保农民工在就业、医疗、社保、子女求学及就业等方面享受国民待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堡垒,使农民工有尊严的生活,并且真正体味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结语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出自2010年一号文件,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说明了党和政府致力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信心与决心,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与意识自觉.总之,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与核心,也是党的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党的工作的一个层面.农民工这个时代群体,需要与时俱进的中国人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农民工工作作为农村工作问题的一部分,必须抓紧抓好.毕竟,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中国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中华民族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