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教学法

点赞:21497 浏览:9615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两套不同的理论体系.通过运用比较分析法对利息、利率决定理论、经济危机理论等核心概念和理论问题进行课堂讲授,学生了解到不同的经济学家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来考察经济现象,解释现实经济问题.通过分析比较,促使学生认真思考,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比较与评判能力的目的.

关 键 词 : 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比较教学法

一、引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我国高等财经类院校所开设的两门经济学基础理论主干课程.一方面,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运动产生了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经济现象,这些现象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因此要了解各种经济现象及其规律,必须从生产关系入手.生产关系归根到底是利益关系,对于这种理论的接受与否,是有强烈阶级性的.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是研究以市场经济进行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的经济学科.它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发展的经济理论体系,侧重于研究资源配置、研究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它是对西方发达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规律的理论总结.

这两门课程可以说是两套不同的理论体系,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逻辑体系、思想主张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讲授这两门课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两门课之间的关系呢?笔者尝试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一些核心概念和问题进行讲授,向学生展现出不同的经济理论对同一经济现象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解释.通过分析比较,学生有机会去研究不同的经济理论体系,并且对一些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或问题能有更深刻的体会.

二、马克思与凯恩斯利息理论的比较分析

(一)马克思的利息理论

马克思通过对利息来源的分析向我们揭示了利息的本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货币资本暂时闲置,使货币资本的持有者可以将货币资本借给职能资本,职能资本通过实际使用货币资本实现价值增值,然后把价值增值的一部分作为利息支付给货币资本的所有者.利息从现象上看,其直接来源是职能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平均利润是利润的转化形式,利润又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所以利息最终的源泉和本质还是生产领域中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马克思对利息的本质进行了深刻分析,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利率决定理论.马克思认为,由于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因此平均利润是利息的最高上限;平均利润又不能小于零,因此利息也要大于零,不然就没有人愿意将持有的货币资本借出去.在此界限内,利息率高则取决于金融市场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如果资本的供给大于需求,利息率就下降;如果资本的需求大于供给,利息率就上升.

马克思通过对借贷资本的实际运动的分析揭示了利息的来源,他把利息的来源放在了生产的基础上,认为利息的本质是生产当中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与之相反,在西方经济学里,对利息的解释各种各样,比如采用心理因素、时间因素和单纯的数量关系解释利息.此类利息理论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即这类理论并没说明利息从哪儿来.

(二)凯恩斯的利息理论

凯恩斯认为利息是放弃流动性偏好的报酬.所谓流动性偏好就是人们对具有流动性的资产形式的偏好.“流动性”一词在西方经济学中特指某种资产转换为其他资产形式的难易程度,难度大说明流动性小,难度小说明流动性大.从这层意思上讲,货币具有最大的流动性,所以流动性偏好就是以货币形式保存资产的偏好,放弃流动性偏好就是以非货币形式保存资产,这将为资产所有者带来许多不便,因此放弃流动性偏好就必须有利息作为报酬,把利息看做是放弃流动性偏好的报酬,就意味着凯恩斯把利息看做一种货币现象,从而他提币供求决定利率的理论,即货币利率理论.

凯恩斯认为,利率的功能是一种使货币供求相等的,利率的决定取决于流动性偏好和货币数量.其中流动性偏好反映了货币的需求,货币数量则反映了货币的供给.凯恩斯认为流动性偏好取决于三种心理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有关.投机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与利率有关.根据对三种心理偏好的分析,我们可以把率,进而影响投资需求,从而影响国民收入.

(三)比较与评论

马克思从生产领域中寻求利息的来源,对利息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从根本上讲,利息或者利率问题是因借贷关系而产生的,没有借贷关系也就不会出现利息,但人们借贷的不是单纯的货币,而是可以投入生产以获取利润的资本.利率主要取决于借贷资本的供求,利率主要受借贷双方力量对比的影响,货币量变化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故马克思认为在正常情况下“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借贷资本的供求”.

凯恩斯把利息看成单纯的货币现象,没有认识到货币是资本的货币.这使得他的利息脱离了其产生的物质基础.但是他的货币供求决定利率这一观点也存在合理的方面,它否定了古典学派的货币面纱观点.凯恩斯认为货币对经济是有影响的,这为货币政策的实施打下了理论基础.他也认为由于存在由利率引起的流动性陷阱,货币无法全部作用于水平,从而降低了货币的推动作用.因此,以货币政策作为恢复经济的主要手段并不管用.相反,他主张采用更直接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刺激需求,扩大就业.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两位经济学家在研究方法上的差异导致他们看问题的深入程度不同.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从物质生产中分析本质核心的东西.凯恩斯则把利息归结为心理因素,仅从现象层面的分析变量之间的逻辑联系.

三、马克思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的比较分析

(一)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本质上是生产过剩的危机.马克思深入到生产领域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探讨生产与消费这一对抗性矛盾.马克思批判了庸俗政治经济学家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产品实质上是用产品来购写的,货币只是交换媒介,生产创造其自身的需求,商品流通终将达到写与卖的平衡状态.对此,马克思评论道,詹姆斯·穆勒一类经济学辩护论者“简单地抽去商品流通和直接的产品交换之间的区别,把二者等同起来.”马克思认为,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它把W-G-W(商品流通)的过程分为两个部分,即W-G和G-W.物物交换变成写和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互相分离的两个环节.卖者在用W交换到G以后不一定在同时同地用其所得来购写其他商品.因此,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就存在着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教学法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利息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9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