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

点赞:24385 浏览:108155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近年来贫困大学生思想及心理上的问题日益凸显,高校应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为治理和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新理念.学校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从解除贫困生心理困惑,提升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校园氛围等方面采取措施,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提升他们的个人发展能力,为他们营造和谐的成才氛围.

关 键 词 :贫困生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83-02

自高校招生实行收费以来,高校贫困生逐渐成为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弱势群体,据教育部统计,目前他们已占到高校在校学生的22.53%.目前国家已基本建立了以奖、助、贷、勤、补、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高校贫困生群体在经济上的困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思想及心理上的问题却日益突显,贫困生的“精神贫困”问题更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因此,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资助理念,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融入资助工作全过程,帮助和引导贫困生走出思想和心理上的困境,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高校贫困生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贫困生思想及心理上的问题日益凸显,由此而引发的校园悲剧时有发生,如马加爵和黎力事件.这些校的发生,折射出当今学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缺失和不足.因此,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高校贫困生中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促进贫困生的健康成长.由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自卑感较强,心理素质差,人格不健全.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可以培养贫困学生的优秀个性特征,增强其学习、生活的信心,最终促进其各个方面的成长.

2.实现高校教书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高校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加强对贫困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注重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不断地激发其发展和追求理想的自觉性,引导他们对人生意义进行思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方向,最终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实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路径.

3.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贫困生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校园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在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能够缓解他们内心的困惑与矛盾,使他们自信心增强,幸福感增加,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有利于校园的安全稳定.这是高校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和谐校园,推进高校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当前高校贫困生的现状分析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承受能力的脆弱性的一个特殊的群体.部分贫困大学生在应对经济贫困的压力时,产生了认知、情绪、意志行动等方面的不良反应,并出现焦虑、孤僻、紧张、自我封闭、郁郁寡欢、意志消沉等心理问题.总的来说,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严重的自卑感.在心理学上,自卑是一种自己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也总以为别人看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状态,是一种通过不合理的方式,尤其是过多地与他人进行不科学的比较而产生的自我否定、自惭形秽的心理体验.由于长期经济上的拮据,贫困大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原因:家庭经济上比较困难,使得打扮、饮食、行为举止等方面比较“寒酸”的自卑;进入大学后,现代高科技的学习方法、学习工具、时尚的文化消费观念的冲击,使他们一时难以适应并融入这种生活方式而产生的自卑;对低年级贫困生来说,从小就难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导致综合素质相对缺乏,他们发现自己在与人交往、社会实践、爱好特长等方面都不如其他同学而产生自卑;对高年级贫困生来说,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他们常常感觉不知所措、前途渺茫,没有可利用的关系网或者比别人缺少“资本”而产生自卑.

二是普遍的焦虑感.焦虑是指内心紧张,预感到似乎即将出现某种不良后果,而又无能为力,无法有效加以预防和解决的一种不安情绪.家庭经济上的沉重担重、学业上的巨大压力和就业上的严峻形势等情况无时无刻不困扰着贫困大学生,这些问题迫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和焦虑的状态.为了改变自身的窘迫状况,转变家庭的贫困命运,让父母兄弟姐妹过上好的生活,他们对自己往往有更高的要求,迫使自己在学业上要高人一等.如果成绩不能达其所愿,他们就会忧心忡忡,为自己的前途和人生道路担忧.同时就业的压力和人际交往的压力也会如影随形,使他们身心备感疲劳,心理焦虑的状态也与日俱增.过度或持久的焦虑感损害了他们的正常心理活动,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三是看待事物的偏执.贫困生经常表现出对于他人的怀疑和不信任,把他人善意的动机理解为恶意的.部分贫困生常常为自己家庭贫穷,父母没本事、没能力而苦恼万分,对父母产生埋怨,怨恨他们不能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不能拥有条件优越的生活环境.有些贫困生则对社会和学校怀有敌意,他们常常会认为是社会的不均衡发展,国家的贫富差距过大才造成自己的悲惨境遇,因此对老师、同学的热心帮助冷漠排斥,看不到社会进步的积极面,反而对社会的消极面极力夸大.

四是懒惰依赖心理的滋生.面对贫困学生,许多高校均采取了多元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贫困生物质条件得到改善的同时,部分贫困生却产生了懒惰和依赖心理.认为自己家庭贫困,受到国家和学校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愿意参加勤工助学、社会实践活动来解决自己生活中的困难,而是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从内心深处形成了对学校和社会的依赖.在获得资助后,不是用于生活或学习方面必需品的支出,反而是与别人攀比,购写奢侈品,用于享乐,或者用资助的钱请同学吃饭唱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更有甚者,一些曾获国家贷款的贫困大学生毕业后迟迟不愿偿还贷款. 三、贫困生中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有效途径

贫困生在思想和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反映了高校对贫困生资助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缺乏.要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从贫困生的真实需求出发,从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贫困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帮助他们摆脱各种心理困扰,使他们健康成长.

1.以人文关怀为指导,树立“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要坚持人文关怀,扎实做好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脱贫”工作,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学生工作者要提高认识,更新理念,对于贫困生要实施人文关怀,秉承“助人自助”的宗旨,以人的生存、自尊、发展等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为内在价值尺度,切实将大学生贫困群体人身发展、健康成才作为帮扶目的,使贫困生真正实现思想上富有,精神上自强,全面健康的发展.


2.解除贫困生心理困惑,塑造贫困生优良人格.由于贫困大学生已成为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易感人群,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在为贫困生提供物质上帮助的同时,更需要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

一是要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档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对存在心理问题的贫困生进行,将过去的被动接受学生变为主动关怀,将学生的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推进一体分层式教育方法.虽然贫困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但不同类型、不同个体的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种类和表现也存在差异.要对不同个体、不同性格的贫困生进行分类,成才教育、挫折教育、感恩教育、立志教育、责任意识教育等内容有差别的进行灌输,对贫困生进行差异性的人文关怀.三是对贫困生心理疏导过程中要富有情感.对贫困生进行思想教育,要尽量避免传统的说教式教育,采用平等交流对话的方式,在交通的过程中要倾注情感,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和心灵上的交融,促使他们走出心理困境,自立自强,用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灵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3.合理运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升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窘迫和自卑心理,不愿意主动参加社交活动,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也相对较弱.只有重视对他们的成才帮扶,全面提升贫困生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才是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一是开展党员“一帮一”活动,即要求每一名优秀学生党员践行先进性,援助一名贫困生,在学习上给予帮扶,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提高贫困生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促使他们逐渐树立成才意识.二是开展专业技能培训,通过相关培训增强贫困生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显现出优势和竞争力.三是提供社会实践岗位,提高贫困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贫困生在实践中长见识、增才干,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

4.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校园氛围,形成健康的成才环境.积极向上、健康、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对贫困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塑造贫困生的美好心灵具有重要意义.对贫困生进行人文关怀,需要营造一个关爱贫困大学生的人性化环境.

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宣传和引领,着力营造“尊重贫困生人格,维护贫困生权益,关爱贫困生成长”的舆论环境,形成帮贫助困、互助互爱的良好校园氛围.另一方面,学校要引导普通学生正确对待贫困学生,在生活中对贫困生多一分理解、多一份尊重和关心,为贫困生营造一个愉悦、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同时,也使他们明白“受助于社会,当回报于社会”的道理,将爱与人性的关怀延伸至整个社会,形成文明互助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