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政治的产物

点赞:2681 浏览:830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斯大林狠抓关于十月革命

影片的创作和拍摄

1917年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列宁在为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所起草的决议中,对十月革命的斗争形式作了准确的说明:“苏维埃特别强调群众在这次罕见的不流血的和异常顺利的起义中所表现的团结性、组织性、纪律性和同心同德的精神.”在这场最终将导致翻天覆地结果的革命中,仅仅只死了六七个人,这就是列宁所说的“罕见的不流血的和异常顺利的”.

而二十一年后,即1938年,在《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里则作了这样的描述:“临时政府躲藏在冬宫里面,由士官生和突击营保卫着.10月25日深夜,革命的工人、士兵和水兵发起冲锋,攻下了冬宫,逮捕了临时政府成员.”与列宁所不同的是,斯大林在这里强调是“冲锋”与“攻打”.在斯大林看来,没有冲锋和攻打,便不叫革命,更不可能是他所说的并准确表述于《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的“伟大社会主义革命”了.

在这个问题上,列宁承认的是客观事实和尊重实际情况,他并不因为十月革命是“罕见的不流血的和异常顺利的”而否定其伟大的意义,而斯大林所张扬的是对事实的拔高和夸张,试图以“冲锋”和“攻打”来强调他自己的一种主张:“新时期是公开的阶级冲突时期,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发动时期,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期,是直接准备力量去推翻帝国主义而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期.”斯大林所期望的是要公众承认他是十月革命中可与列宁并驾齐驱的人,十月革命的“冲锋”与“攻打”是“改造党的全部工作”的规范和总路线,“列宁和斯大林”是分不开的,他是列宁和十月革命事业的唯一合法继承人,进而为其“冲锋”式的、“攻打”式的、“凯歌行进”式的直接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辩护.

因此,在20至30年代,除了在史学领域中大动干戈,策划出版了《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之外,斯大林还狠抓了关于十月革命的影片,或者说是“列宁和斯大林”影片的创作和拍摄工作.1927年,在十月革命十周年时,有了谢尔盖爱森斯坦的纪录片式的影片《十月》.1937年,在十月革命二十周年时有了米哈伊尔罗姆的影片《列宁在十月》.其他,还有一系列表现列宁和斯大林在一起领导十月革命的影片和话剧等,如尼古拉波戈金的话剧《带的人》和电影《星星之火》等.在这些影片和话剧中,处于中心位置的是列宁和斯大林,斯大林总是和列宁形影不离,总是在关键时刻和列宁一起决定革命的前途和命运.

《十月》这部影片,我们中国观众很少有人看过,在苏联时期也几乎被人们忘却.而《列宁在十月》却为我国观众所熟悉,直到“文化大革命”后的一些年里还在电视上被放了又放.甚至,直至今日,电视片、影片中还总要经常引用《列宁在十月》中的那个列宁在电报室的片断.而其结果,我国观众的心中,就不能不认为1917年的那场革命就是《列宁在十月》中的那种“冲锋”和“攻打”式的革命.于是,“攻打冬宫”成了十月革命的符号,无产阶级革命必然的符号,斯大林精心培植的这个概念在我国深深扎下根来.这不能不说是件怪事,或者至少是对这场革命不甚了了、亦步亦趋的憾事.

影片《十月》最终没得到

斯大林认可

《十月》是苏联著名电影导演爱森斯坦的早期影片之一,是他倡导的以纪实手段来“讲故事”的实验性影片.按照他的愿望,他要尽可能地在银幕上再现十月革命的“原貌”.为了拍好这部片子,爱森斯坦自己编剧、自己导演,创作班底是那个时代最好的,其中包括作曲萧斯塔科维奇.最令爱森斯坦费脑筋的就是挑选演列宁的演员,他最后选中了外形酷似列宁的乌拉尔工人瓦西里尼康德罗夫.为了验证尼康德罗夫外形的被认可性,他将尼康德罗夫化妆成列宁的形象,并让他到大街上去转悠,结果“列宁还活着”的流言迅速传遍了彼得堡全城.为此影片政府破例拨出了大量的胶片供其使用,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担当顾问,负责攻打冬宫时的“作战指挥部”的负责人波德沃伊斯基在片中自己演自己.

苏联政治的产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影片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8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但是,在《十月》中,爱森斯坦将美学原则看得高于一切,并使其凌驾于对事件的真实反映之上.也就是说,爱森斯坦所看重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他为影片选择的内容所具有的含义.因为他是以纪录片的形式来讲故事,因此在影片中所呈现的事件的进程就被观众误认为是曾经发生过的十月革命的真实进程.尤其是,爱森斯坦在《十月》片头所写的一句话给了观众更大的误导:“为十月革命十周年而制作的影片《十月》是以革命的真实证据为基础的再创造,它必将鼓舞十月所锻炼出的无产阶级.”爱森斯坦在《十月》中创造的赤卫队和水兵向冬宫奔跑的镜头,以及他们在皇宫内冲上主要楼梯和宫殿的镜头都是很壮观和具有美学效果的,但是它们却与历史事实大相径庭.有位法国资深电影人曾对《十月》作过一针见血的批评:“爱森斯坦将《十月》变成了苏联历史,甚至是整个历史的当代源泉.所以,《十月》的主要追求不是事件的真实,而是对它们含有隐喻的改写.”

但是,影片《十月》最终因没有得到斯大林的认可而被束之高阁.问题就出在,爱森斯坦太追求“纪录片”效果了,《十月》几乎成了发生过的事件的流水账.影片中的“冲锋”和“攻打”还远不是斯大林所期望的那样的规模和声势,所记述的主人公是十月革命名册上已经被或者将要被钩掉的那些人.一个更为要害的问题是,《十月》更没有去着力塑造“列宁和斯大林在一起”这个概念和形象.这在1927年那个斯大林按照“冲锋”和“攻打”的方式改造全党全军全政府全社会的年代,在发生了“一国社会主义”的激烈争论之后,在《83人声明》中猛烈抨击了斯大林的政策:“不是对苏联无产阶级的实际状况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而是把一种不正确的、小资产阶级的、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毫无共同之处的‘一国社会主义理论’塞给了党”,“主要危险在于,向党和工人阶级掩盖了分歧的真正内容.向党提出有争议问题的任何尝试都被宣布为对党的统一的破坏.自上而下地采取机械的办法将错误路线固定下来,形成了表面上的统一和形式上的安定”之时,《十月》的不会捧场遭冷落但没有遭厄运的下场已经是不错的了.

不过,《十月》却给苏联的历史进程开了个玩笑.几年后,在苏联的电影院中播放了一部新闻纪录短片,说是一位参加过攻打冬宫的水兵“偶然”发现了“攻打”的真实纪录镜头,这消息瞬间传遍全国,报刊发表了这些镜头的照片.而结果弄清楚,这些攻打的镜头原来是《十月》中的镜头.不得不令人深思的是,那张源自影片《十月》的向冬宫冲击的剪辑照片至今仍被许多人认为是攻打冬宫的真实纪录.

拍摄《列宁在十月》时,

导演罗姆光火了等

《列宁在十月》是苏联年轻导演罗姆1937年的作品.这是苏共和斯大林本人的“政治订货”.在苏联有“逢十大庆”的传统,为了庆祝十月革命20周年,也为了对持续了几年的“大清洗”有个交代,斯大林指示拍摄有关十月革命的影片.剧本是由青年剧作家阿列克谢卡普勒尔写的,原名叫《起义》.给罗姆的指示是,他必须在20周年纪念日前拍完,在20周年纪念日那天在影院上映.为此准予罗姆不受任何限制地使用胶片(那时胶片很缺,每部批准的影片使用胶片都是有限额的),拨给了最好的照明设备、数千套服装、大量的武器和士兵,以供拍摄“攻打冬宫之用”.还特许利用冬宫的广场、大门和里面的皇家小餐厅拍摄攻打和逮捕临时政府成员的场景.但是,罗姆和卡普勒尔都没有把攻打冬宫和逮捕临时政府成员的场景加以艺术的扩张渲染.


谁来扮演列宁这是让罗姆十分头痛的事.因为,列宁一角的成败不仅仅是艺术上的,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这时,莫斯科的先锋派剧院――瓦赫坦戈夫剧院正在上演高尔基的话剧《布雷切夫和其他人》,鲍里斯休金出演剧中主角布雷切夫,他的演技令高尔基赞服.此外,更重要的是,高尔基谙熟斯大林的文艺政策――创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路线的政策,认为由休金来出演列宁在政治上将会万无一失.这时,在另一个剧院的舞台上,正在上演话剧《带的人》,还有一个人演列宁,那就是施特劳赫.高尔基的推荐起了关键作用,罗姆在休金和施特劳赫中,起用了休金(我国曾译为“鲍史楚金”)来演列宁.此人外形不太像真实的列宁,但是化妆后的“列宁”却更精神、更好看了.罗姆还选用了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剧院的演员格洛瓦尼出演斯大林(此人后来在一系列影片中出演斯大林,深得斯大林的喜爱,并因此获得过一系列斯大林奖金).

最高当局为了向十月革命20周年献礼,要罗姆在三个月的时间里拍完,1月准时上映.而罗姆只用了55天就制作成功,并且将片名改为《列宁在十月》.当时的影片都要经过苏共政治局的观看审定,重大影片还要等斯大林看后亲自点头,才能决定发行.献礼片《列宁在十月》当然要送斯大林本人亲自审定.与此同时,所有的拷贝已经发到了莫斯科的各个影院,因为无论是罗姆、卡普勒尔,还是当时掌控苏联电影总局的舒米亚茨基局长都坚信,这部影片绝对不会有问题,肯定能顺利通过.十月革命节前夜,斯大林看了《列宁在十月》,当时还对罗姆说不错.可就在11月7日这一天,红场上的检阅之后,舒米亚茨基紧急把罗姆、卡普勒尔等人找来说斯大林要求改片子.对此,罗姆有过回忆:“舒米亚茨基走进来搓着手说:‘是这么回事,今天游行后,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又看了一次影片并让我转告您,不逮捕临时政府成员和攻打冬宫,俄国资产阶级政府的垮台终究是不清楚的.必须补拍攻打冬宫和逮捕临时政府成员的戏.’”这时,罗姆光火了,就说:“怎么补拍什么时候补拍影片都在上映了!”舒米亚茨基告诉他说:“不,它已经停映了!一个小时前已经通知让所有的电影院将这部片子撤下来.”至于补拍的时间,舒米亚茨基告诉罗姆,斯大林说,时间现在不起作用了,因为纪念日已经过去了,时间长短都无所谓了.结果是,卡普勒尔改写了这两段戏的本子,罗姆又重回列宁格勒去拍这两场戏.

斯大林和罗姆、卡普勒尔的分歧就在于“冲锋”和“攻打”之上.初登导演之台不久的罗姆,还受到爱森斯坦和《十月》的影响,还有艺术家的“良心”.但是,舒米亚茨基则是忠实执行斯大林意志的官员.他所要求罗姆的就是服从并希冀从《列宁在十月》的拍摄工作中捞取自己的荣誉与桂冠.他要求罗姆写一份“东西”,对没有拍好片子进行检讨并写明重拍的影片是在“舒米亚茨基的领导下完成的”.他对罗姆威胁说:“您写了,您就会什么都有了,而不写,您就会完蛋.叶若夫已经在盯着您了.”他还指责罗姆是个“政治上不开窍的人”.罗姆最后还是服从了,这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那时人人都害怕被捕.”

1937年末,罗姆补拍并修改了最初的影片,把“冲锋”和“攻打冬宫”弄成了杀声冲天、呼啸的生死场景,影片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这次,斯大林满意了.1938年,又是卡普勒尔编剧、罗姆导演,拍摄完成了“列宁系列影片”的第二部《列宁在1918年》.在那个“大清洗”风云突变的年代,事情很快发生了变化,舒米亚茨基没有能看到“在他领导下”的影片的问世,于1938年1月中被捕,六个月后被镇压.

编剧卡普勒尔的苦涩恋情

剧作家卡普勒尔不仅没有获奖,反而受尽囹圄之苦.他因“列宁系列影片”而承受的遭遇是很具有典型的苏联政治意味的.卡普勒尔曾经和斯大林的爱女斯维特兰娜谈过恋爱,但这种恋情遭到了斯大林的坚决反对,因为斯大林认为卡普勒尔是“犹太人”.斯大林曾为此事怒气冲冲地责骂过斯维特兰娜:“你瞧瞧你自己――谁还需要你他整个一个娘儿们,你这个蠢货!你就不能找个俄罗斯人!”斯大林的话语决定了卡普勒尔的政治命运和前途,他最后失去了斯维特兰娜,也失去了来自当局的政治上的宠爱,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初被捕,后在劳改营中度过10年囹圄生涯.

关于卡普勒尔和斯维特兰娜的恋情,斯维特兰娜在给友人的信中这样写过:“在1942―1943年的那个冬天,我认识了一个人,因为这个人我和父亲的关系永远地恶化了,这个人就是阿列克谢雅科夫列维奇卡普勒尔.1942―1943年冬天,我们在一起总共也没有度过多少时间,而后来,多年后,在1956年,这样的时间也是屈指可数的等柳夏(阿列克谢的爱称――闻注)常到我的学校来,站在邻屋的单元门口看着我.而我的心就快乐地要跳了出来,因为我知道他在那里等那时对我来说柳夏是最聪明、最善良、最优秀的人.他具有知识之光和令人迷醉的力量.他为我打开了艺术的世界,一个我不熟悉和不了解的世界.”而他们的恋情受到了斯大林的警告和干预,斯维特兰娜记述了她和卡普勒尔感情的不幸遭遇和卡普勒尔的不幸政治生涯:“1943年年下,柳夏从列宁格勒回来.我们很快见了面,我一个劲地向他念叨一件事:再也不能见面了,再也不能相互打了.我已经感觉到,这一切将可怕地结束.乌云在我们头顶聚集,我感觉到了.在2月的最后一天,在我的生日那一天,我满17岁了等3月2日,当他准备离开时,他家里来了两个人,他们要他跟他们走.而他们都进了卢比扬卡等柳夏被搜身,他被告知说,他被捕了,罪名是里通外国等”

1956年7月,卢比扬卡的人将卡普勒尔提出牢房,对他说:“您自由了.可以回家了.您家在哪里您想要往哪里打”一年后,斯维特兰娜见到了卡普勒尔:“在第二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上,在克里姆林宫灯火通明的格奥尔基大厅里,我见到了柳夏,这是我们上次见面后的第11个年头等”卡普勒尔也在自己后来的影片《条纹航程》中讲述过这段恋情,不过也只是悲伤地怀旧罢了.卡普勒尔尽管因为《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年》曾经名噪一时,但却因为不幸的恋情而被驱逐“出局”.所以,多年来尽管这两部影片长演不衰,但却没有人再提它们的剧作者是卡普勒尔了.

唯有罗姆幸运,他的《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年》在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一举成为斯大林恩宠的大导演.但是,由于休金的早逝,他的“列宁影片系列”未能拍摄下去,不过这时有关列宁的电影对于牢牢控制权力的斯大林来说,已经是无关紧要的事了.

应该说,《列宁在十月》是经过斯大林意识形态加工和渲染的影片,它充分宣扬了斯大林在十月革命中的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是为他的“列宁和斯大林在一起”的理论和行动怎么写作的,并不是1917年11月7日实际发生过的那一切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