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学政治教学中能力的培养

点赞:18655 浏览:8324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鹤壁市淇滨区文教体局 河南 鹤壁 458000)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全球化一体化,某个国家、民族的繁荣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创新、人才的积聚,我们国家也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教育越来越发挥着以往任何时代从未有过的关键性作用,国民素质的提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开发基础依赖于教育.

加强中学政治教学中能力的培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政治课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然而实际上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一直未能挣脱“应试教育”的牢笼.“一张试卷定终身”、“一套试题考全国”,课堂教学按部就班,千篇一律,造就了一批只唯书、唯上、唯名人,缺乏求异、求新、求实.思想政治教学同样难逃厄运,教师多采用灌输方式,教时画框框,考前背条条,考后踩点打分.缺乏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活动,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政治课堂令学生枯燥乏味,严重阻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从教学领域看,陈旧的教学观念,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落后的教学手段,严重制约着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的提高,而现代教育的观念要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把那种教与学的割裂状态,静止状态,转变为教与学的互助过程.真正建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


如何在中学日常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 树立创新教育理念,营造科学求新的教育氛围 理想是创造的动力,信念是创造的精神支柱.很难想象,一个胸无大志、缺乏理想和进取精神的人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所以,在政治课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信念.教师要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树立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首先要树立“面向全体,开发潜能”的教学观,课堂教学不能再瞄准一张试卷,盯住几条“鳞鱼”,要由传统的智能教学转移到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造性教学轨道上来,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提供“黄金”,更要授予学生“点金术”;要由教师教懂,学生会学变成教师懂教,学生学会,真正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其次,要树立“师生平等,生生有长”的师生观,教学实践证明,专制、放任只能造就“唯书、唯上、唯师”的“应试高手”,、和谐却可使师生互动、互感,教学相长.教师要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是虽然有不足和幼稚,但却具有旺盛生命力,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平等的个体,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创造的机会,并能从创新性角度对学生的成功,那怕是点滴的成功,都给予积极的褒奖,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创新的体验.

2.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创造型思维的认识特征是满腔热忱的求知欲.对真理的追求,对缺乏可靠论据理论的怀疑,对未曾想到的现象出现的惊奇,对尚不理解问题的探求,都是具有强烈求知欲的表现.强烈的求知欲是创造的内驱力,一旦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可以产生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正是蕴于这种精神之中的.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需从培养兴趣入手.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兴趣是创造开拓的“金钥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广泛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强化兴趣刺激,如:辩论激趣、情境激趣、悬念激趣、形象激趣等,增强教育活动本身的吸引力,由此引发扩大和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利用观看影视录像、参加知识竞赛、调查访问、咨询解疑等课外学习形式,让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学有所用,用有所获,不断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3. 注重思想品质教育,打造良好的个性品格 人的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育.“艰苦奋斗,玉汝于成”.要使自己的人生更富有创造性,没有积极的努力,不付出艰巨的劳动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对学生还要进行挫折教育.因为创造、发明往往是和失败联系在一起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挫折教育就是进行克服个体需求未满足时的消极心理教育.挫折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思想教育,而是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改革所必须的勇敢探索的个性品格,克服思维的固定性、习常性的制约,促进发散性思维的产生.

4. 倡导求异质疑,诱导思维,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会自然形成,它与教师的启发教学有密切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问题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美国心理学家、教育论专家J.S.布鲁纳认为,教育除了尽可能使学生学到丰富的科学知识外,还要让学生借助教材或教师所提供的有关材料去亲自探索或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性知识,并发展他们发现学习的能力.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穷根刨底,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要引导学生一思多问,一问多思,培养学生多角度、立体思维的能力;即使思考同一问题时,力求不遵循和固守同一思路.如在学习“性格”这课时,教师和学生“聊聊你所知道的性格”,通过“描述性格――猜猜是谁”、“谈谈名著中的鲜活人物”、“故事续编”等活动激活学生对“性格”的已有经验,并对已有经验进行强化或产生观念的交锋和碰撞,引发学生的思考.此时教师再给予精心点拨、肯定、鼓励,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思维能力和方法,使思想政治教学课脱去说教的外衣,成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实践证明,求异质疑是诱导学生思维,活跃学生思想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思维在质疑、论疑、争疑、析疑、释疑,再生疑、质疑的循环往复中向纵深发展,而且有助于巩固学生对所教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5. 指导科学的思维方法,锻炼发散思维 古人谚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际适时加强对思维方法的渗透,经常使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系统化与具体化等思维方法,给学生示范、指导,此外还应精选习题,加强针对性练习,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发散思维亦称求异思维,是指不以常规,寻求变异和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它要求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思考,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寻求多面性.发散思维更能表现出人的创造力,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要加强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的训练,对此可以经常引导学生多向思考、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曾经说:“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份.”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分析有些材料题时,可要求学生综合从哲学、经济、政治、历史等方面反复思考等.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自由地驰骋.

总之,中学思想政治课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要求,必须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教师要把课堂变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主阵地,切实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让创新之树在政治课堂上茁壮成长、开花结果,培养出大批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社会主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