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

点赞:5540 浏览:1943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以网络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需要.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利用网络载体,做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通过创设富有影响力的主题网站,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充分利用网络即时通讯工具,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挖掘博客的教育功能,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

[关 键 词 ]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载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教育载体创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平台和新途径.以网络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需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如何积极运用、创新网络载体,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当前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现状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功能未得以充分发挥,受关注程度低.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部分.近年来,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特别自2000年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之后,很多高校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我们已拥有一批技术上成熟、深受大学生喜爱的网站,但从系统性和实效性上来看仍存在诸多问题:各类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建设技术水平和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很多网站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仅是简单地把政治理论知识传到网站上去,以宣讲性为主,说教味浓,有效引导不够[1],内容枯燥且更新不及时,网站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不够,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网站访问量过少,影响的范围有限,无法发挥长效作用,

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内容不够充实、宣传形式单一,网页制作较为粗糙;许多网站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文字、图片宣传的层面上,绝大多数网站仍然未开发视听功能,许多网站不能互动、不能交流.有些网站缺乏知名品牌栏目和原创优秀作品的支撑.目前虽然许多学校组织优秀主题网站评比,但许多基层单位只把这一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取得应有作用.这种结果的出现表明主题网站仍然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宣传教育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远远不能发挥主题网站的教育功能.

2.校园网络信息缺乏系统有效的管理,监控机制不完善.

网络作为一种无国界、开放性的传播工具,是容量巨大的信息库,网上信息良莠不齐.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总有人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传播小道消息,这些言论容易带来思想混乱.由于部分校园网没有网络中心统一控制的计算机,信息的发布和使用没有受到有效控制,网络传播就容易处于无序状态,使一些杂乱的不良信息充斥在网站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网络信息管理存在滞后性,在建设和监管上还存在缺位或不到位,与网络的快速发展极不适应.不能对校园网络做到实时监控,即时跟踪.对违反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和学校规定的错误信息言论,不能及时予以屏蔽或删除,往往是一些不健康信息已经在网络上存在一定时间,网络管理人员才会注意到并且删除.缺乏校园突发事件中舆论发展的主动权,不能及时跟帖、上帖,澄清事实,解疑释惑,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真实信息的权威性受到质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

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不健全.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影响着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但是,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仍没有摆脱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对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思想教育意识淡漠.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网络载体没有足够的重视还在于受自身网络技术水平的限制,没有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不会运用网络载体,对有关网络法规缺乏了解等,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网络载体的扩展.

网络是由人来创造和管理的.利用网络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人才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懂得现代网络知识和技能,才能利用网络开展网上各种活动,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软件,而这一系列工作都需要具有较好的网络技术知识来支撑.高校中不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者,但缺乏既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技巧,又熟悉计算机理论并能熟练进行网络操作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如果没有一支懂得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以正确引导,仅用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手段,主动占领网上这块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很难实现.

二、创新网络载体,有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

1.创设富有影响力的主题网站,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普及,通过建设主题网站来开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要点.应坚持弘扬主旋律的政治方向,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集中力量建设有基础、有特点、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主题网站.要针对高校和大学生的特点,增强知识性、趣味性、怎么写作性,突出思想性、教育性,在功能定位上应贴近生活实际、贴近需求、方便实用.注意避免照搬照抄的公式化教育方式,在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的互动基础上开展相关教育,赢得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归属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网站的生命力在于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特色.主题网站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设栏目.采取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精心设计教育内容,要全面、要丰富、要有针对性.经常维护和更新网站的内容,能让学生通过网站便利地获得所需资源和信息.要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教育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相互交流,自我教育的平台.增加网站的互动性,要利用网络的方便、快捷、易传播、易交流的特点,更多地设置贴近现实、贴近学生心理的网上讨论的内容,使网站真正参与学生生活,在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信息资源中渗透思想教育内涵,增强其感染力、影响力和说服力.将网上教育与学生怎么写作紧紧结合起来,利用网络为同学们排忧解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怎么写作工作的结合和互补,真正起到为学生怎么写作的作用.

2.充分利用网络即时通讯工具,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是有效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条件.大学生面临的一些问题,很多是由于沟通不畅引起的.MSN和群等即时通讯工具都是当下大学生比较喜欢使用的沟通工具,“网络聊天”成了一种普遍使用的倾诉方式,网聊更是不少大学生网上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充分利用MSN和群方便及时的特点,老师可以快捷、准确地了解到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情感方面的困惑,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一次次思想交流中建立信任,互帮互助,把工作及时、准确地做到学生的心坎儿上.通过真诚的交流,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可以互相影响,实现潜移默化的引导.

MSN和在学生中有很高的使用率,要充分利用这种多元互动的交流平台,创造性开展工作.即时通讯工具的“群”功能可以帮助教育者把班级搬到网上去,通过建立在网络上的群体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让网络体现出个性化的关怀[2].辅导员、班主任可以利用即时通讯工具的群聊功能开网络班会,举行关于学习、思想、生活等方面的大讨论,给学生提供充分表达思想的空间,通过和学生平等、深入地交流,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遇到的思想问题,提高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对学习上后进的或者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可以通过私聊进行个别辅导答疑和心理疏导,排除其心理障碍,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和各种思想矛盾,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

3.挖掘博客的教育功能,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

博客是继、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舆论与交流的载体,相对于其他网络形式,具有强烈的开放性、时效性和互动性,已经逐渐成为自我展示、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平台.博客在高校学习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可以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类的信息,能够被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博客实时互动、在线共享的功能可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博客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3].它的出现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展现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博客这一全新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地推向网络前沿.基于这种网络日志型的载体,建立以思政教师和辅导员为主的思政博客,思政课教师可以以所教课程为基础,将自己的电子教案、教学参考资料、教学心得、日常的生活感悟等上传发表,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那些抽象理论生动化、形象化、具体化,弥补了课堂时间的有限和教学形式的单调.博客的实时互动功能,使教师可以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教学方法.辅导员博客内容要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问题,通过采取网上发布学生关注信息、在线答疑解惑等方式,与同学们交流思想,了解他们的想法,感受他们的心路历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合理地引导.要及时查看、不断更新博客留言板.

总之,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给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要不断创新网络载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中的应用,使思想政治教育从平面走向立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创新,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