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堂的体会

点赞:21914 浏览:10321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培养职高生的创新素质,是每一个职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高中政治课中创新学习活动是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新内容、新形式、新探索,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关 键 词 :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能力;质疑能力

“进行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大胆改革.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该课程教学工作.在教学中积极进行课堂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明显,学生成绩不断提高.现将在实践中创新改革的方式和措施,扼要总结如下:


一、尊重学生主体,培养创新人格

培养创新人格的首要条件是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师生关系与学生个性,创造思维发展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创造力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创设平等环境

职业高中学生虽然自控力较差,但他们思维比较敏捷.树立平等意识,平等相处,做到使学生不仅是“教育的主体”,更是“积极和创造性”的主体.例如,在讲授商品经济基本规律――价值规律时为了能直观形象地表示出价值的表现形式就采用一幅漫画挂图,鸡蛋高低与养鸡规模这一对比关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的鼓励、纠正、表扬,很快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不但很好地接受了课本知识,而且在课本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地提出了一些新思路.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2.充分信任学生

职业高中的学生进校成绩较差,这只能表明他们自身潜力没有被很好地发挥出来.珍惜他们思维中合理因素,要求自己做到不压抑、不嘲讽,对于学生失误和过失给予谅解并赞赏其勇敢精神.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要在教学中以信任和积极期待的教学态度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欣赏者、激发者和培养者.广大政治教师必须打破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引入和渗透研究性学习,增强教学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此,在政治课教学中运用巧设问题、创设情境、多媒体等有效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以前的“你不想学习,我压你学习;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为“你不想学习,我来引导你学;你不会学习,我来吸引你学”.媒体课件作为教学载体,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比如说讲三大产业之间关系时,把国民经济比作大厦,农业就是这个大厦的基地,地基不稳大厦要倒,工业比作是大厦的框架结构,框架不稳、偷工减料,大厦也不牢,第三产业是对整栋大厦的装修,一栋大厦不装门、窗,不按扶手,人就无法入住,装修越讲究这栋大厦越豪华,这样学生就轻松地接受了这部分知识.选择适合的媒体课件,可以使政治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三、创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孔子曰:“疑思之始,学之端.”疑是学生乐学的思想源泉,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有利于成功,教学中,通过层层设疑,不断刺激其兴奋点,使学生从一种兴奋状态进入另一种兴奋状态,求知欲在不停顿的探究心理中得到满足,人的体力和精力就比较充沛,思维能力也就比较灵活.高中政治教师作为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必须在教学中不断学习,改善知识结构,开阔自己的视野,了解社会动态,使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从而真正成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初步得出解决问题的结论,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老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加以描述.最后,课堂教学效果由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甚至可以对老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论,还可以提出新的问题和自己的看法.给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发展拓展了空间.

政治课堂的体会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课堂教学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2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总之,在创新教育理念下的政治课堂教学必须树立这样的一种意识:凡学生能够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