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之盟:宋太宗改造的政治赝品

点赞:16056 浏览:7039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金匮之盟”存在吗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之后六天即封弟弟赵廷美为开封尹,又把太祖之子——德昭、德芳并称为“皇子”,此时,朝野上下都认为,皇帝肯定会要按这个顺序把皇位传给他们.可结局,却远远没有人们想象的美妙.赵光义当初这么做,首先当然是故作高姿态,其次也是不得不这么做.因为在表面上,他必须遵循太祖留下的惯例——当年赵匡胤就没有立太子,而是把弟弟赵光义封为晋王、开封尹,赋予了他准皇储的地位.

在此,读者也许都会生出一个问题:赵匡胤当年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儿子,而是隐然有传给弟弟之意呢?这一有悖常理的做法,真是他本人的意愿吗?

不是.这是他母亲杜太后(昭宪太后)的意愿——杜太后在临终前,给子孙留下了一个神秘的政治遗嘱,史称“金匮之盟”.

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回溯到宋太祖赵匡胤刚刚称帝的第二年夏天.

那是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六月,杜太后病重.赵匡胤亲自侍奉汤药,不离左右.弥留之际,杜太后要交代政治遗嘱,遂召时任宰相的赵普进宫,也就是让他作个见证.看到赵普进来后,杜太后忽然问赵匡胤:“你知道自己为何能得天下吗?”

赵匡胤实在不知如何回答,只好拣好听的说:“这都是因为祖上和太后积德啊!”

“错!”杜太后用力地说,“这是因为柴荣把帝位传给幼子,天下人心不归附的缘故!倘若周朝有年长的君主,哪能轮到你当皇帝?!你和光义都是我生的,你将来要传位给弟弟.四海之大,亿万之众,国有长君,乃社稷之福啊!”

赵匡胤频频点头,哽咽着说:“一定遵从母后的教诲!”

杜太后转过头对赵普说:“你要一同牢记我的话,不可违背.”于是,赵普当即在太后榻前写下了这个重大的盟约,并在末尾署上“臣普记”三个字,然后将盟书封存在一个金匮中,命谨慎可靠的宫人保管.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金匮之盟”.那么,“金匮之盟”到底是真有其事吗?历史学家张荫麟的《宋太宗继统考实》几乎全盘否定了“金匮之盟”的真实性,主要提出了以下几大疑点:

第一,杜太后建隆二年病重时,赵匡胤才35岁,正当英年,而当时德昭已经11岁,太后凭什么断定,将来赵匡胤死的时候,德昭仍然年幼?事实上,到后来赵匡胤死时,德昭已经26岁,完全具备入继大统的条件.所以,杜太后要求赵匡胤传弟不传子的遗命不合常理.

第二,既然赵匡胤遵照母命,立下死后传位于弟的盟约,此乃千古罕见之盛德,又事关皇位继承的重大问题,可他为何始终不将其公开,而是秘固深藏,唯恐人知呢?

第三,当赵匡胤暴亡、赵光义仓促即位、朝野上下人心惶惶的非常时刻,当时的赵普为何不及时公布盟约,以便向天下宣布赵光义即位为帝的根据和合法性,从而消除人们的猜疑,也为自己固权邀宠呢?他何故错失良机、蹉跎数载,直至太平兴国六年才将此盟约公之于众?

第四,按史载,作此盟约时,知情者只有杜太后、赵匡胤和赵普三人,而在杜太后和赵匡胤相继作古之后,赵普成了唯一的知情人.在这种死无对证的情况下,谁能保证盟约的真实性呢?而赵光义即使识破盟约是检测,但关系到自身利益,也绝不会指证赵普.

根据上述诸多疑点,张荫麟等学者得出结论:“金匮之盟”纯粹是伪造的,出现的时间应是太平兴国六年,作伪者当为赵普.“金匮之盟”的真相果真如此吗?其实,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我们发现,张荫麟等学者的观点也并非无懈可击.

首先,我们来看看杜太后立约的时代背景.她的一生,经历了整个唐末五代.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王朝更替形同轮转.五代的十三个帝王,没有一个在位的时间超过十年,平均在位时间仅四年,其中有七个人死于非命.试想,在这样的非常时期,谁能保证宋太祖不会重蹈前代的覆辙呢?谁能保证他能久享帝祚而不是死于非命呢?所以,杜太后一生的经验告诉她,必须确立一个年长的储君,才能保证大宋王朝的帝祚永昌.而在大宋刚刚开国、根基未稳的情况下,万一赵匡胤遭遇不测,年仅十余岁的赵德昭是绝对无法应付的.因此,年已二十几岁且拥有丰富政治经验的赵光义,当然是最理想的皇位继承人.

金匮之盟:宋太宗改造的政治赝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太后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6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其次,如果说“金匮之盟”是一件彻头彻尾的政治赝品,那么如何解释赵匡胤始终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储君,甚至终其世连王爵都不封?而与此相反的是,杜太后去世后仅仅一个月,赵匡胤便任命赵光义为开封尹、同平章事,后又封晋王,位在宰相之上.按五代惯例,这其实已经赋予了赵光义准皇储的地位,如后周世宗即位前便是晋王兼开封尹.以此看来,赵匡胤正是按照杜太后的遗愿,把弟弟赵光义视为既定的接班人.至于说他迟迟不愿公开盟约的原因,关键是为了随时掌握立储的主动权,必要时也可以传位给儿子.而正是这一点,才导致了之后“斧声烛影”的疑案.

唯一的知情者

既然“金匮之盟”的真实性不能断然否定,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全都集中在了赵普身上.也就是说:赵普为何不在太宗即位时公布盟约,而是要等到太平兴国六年?他的动机是什么?作为唯一的知情人,赵普在时隔二十年后抛出来的这份盟约符合原貌吗?他和太宗是否有可能出于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联手篡改盟约?

赵普是宋朝的开国元勋,曾经在赵匡胤开创帝业和稳定政权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然而,有两个原因导致了他在赵光义即位之后被逐出了权力中心.首先,他曾经多次反对太祖立赵光义为继承人,因此与赵光义结下了嫌隙;其次,他历来与朝臣卢多逊不睦,而卢多逊却一直是赵光义的心腹.所以,赵光义即位后立即罢免了赵普的宰相之职,给了他一个太子太保的虚衔.随后的几年中,赵普一直郁郁不得志,而且不断遭到时任宰相的卢多逊的排挤和打击.愤愤不平的赵普一直在耐心地等待时机.

太平兴国六年九月,朝中开始有人密奏赵廷美图谋不轨.赵普当即意识到他东山再起的机会到了,于是在朝会上自告奋勇地向太宗提出:“愿备枢轴,以察奸变!”实际上就是向太宗伸手要官.可是,他这样一个早已失势、且与皇帝有着甚深旧怨的人,有何资格重回帝国的政治“中枢”和“轴心”呢? 赵普手中的王牌,就是那份沉睡了二十年的“金匮之盟”.

几天后,赵普果然被擢升为司徒兼侍中,重新回到了帝国权力的“枢轴”.然后,又过了几天,赵光义忽然向赵普提出了一个重大而敏感的问题——接下来,皇位应该怎么传?实际上就是在试探赵普,看他是否认为应该把帝位传给赵廷美.

赵普斩钉截铁地说:“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

赵光义听完,非常满意,便任命赵普为宰相,让他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相位上.仅仅半年之后,赵廷美与卢多逊一案爆发,不久二人便先后死于贬所.赵普总算如愿以偿,恢复了相权.

但是,“金匮之盟”的原始内容,难道仅仅是赵光义和赵普所公布的这些吗?

在《宋史·赵廷美传》中,我们终于发现了一些至关重要的线索:“或谓昭宪及太祖本意,盖欲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开封,德昭实称皇子.”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

赵光义和赵普所公布的“金匮之盟”,人们称其为“独传约”,即由太祖传位赵光义,一传而止.而《宋史》和《长编》中所载的,可称其为“三传约”,即太祖传赵光义,赵光义传赵廷美,赵廷美传赵德昭.至此三传,皇位仍回太祖一系,既保证了国有长君,又能让太祖荫及子孙.至此,“金匮之盟”的真相终于浮出水面.


被篡改的盟约

一切不合情理、悬而未决的问题终于都有了答案.

正因为原始盟约是“三传约”,所以赵光义即位之初,赵普才不急于打出这张王牌.这正是他的老谋深算之处.试想,太宗刚刚即位,势必不可能马上下手翦除弟弟和两个侄子,他需要作秀,需要时间巩固权力,也需要时间治理内政和发动外战,同时也要等待下手的时机.而赵普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不愿意过早打出这张牌,因为这是决定他后半生命运的唯一的政治资本,仓促出牌或许只能献媚于一时,而不能保富贵于一世.所以他不能草率从事,宁愿选择继续隐忍,和赵光义一样默默等待最佳时机的出现.

机会终于出现在太平兴国六年.当赵光义决定动手除掉赵廷美的前一刻,赵普毅然抛出了深藏二十年的“三传约”.真实的“金匮之盟”出现在这一刻,除了谄媚之外,更多的已经具有了一种要挟的意味.试想,如果赵普孤注一掷独自公开“三传约”,那赵光义就会陷入完全被动的境地,无论如何都要把皇位传给赵廷美了.

赵普当然不愿做出这种两败俱伤的事情,但是他不做,不等于他不能做,也不等于他没有这么做的资本.所以,当赵光义打开金匮后,赫然发现这个对他极为不利的“三传约”时,其惊骇是可以想象的.这时候,他甚至会感激赵普,因为赵普在整整二十年间一直替他保守着这个惊天的秘密.史籍所载的“遂大感悟”,就是他此刻心境的生动写照.

所以,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身为皇帝的赵光义才会主动向这个宿敌抛出橄榄枝,并且诚恳地做出道歉,随后又将他擢升.也正因为此,赵光义才会向赵普发出试探:既然你给我看的这份盟约是“三传约”,那依你的意思该怎么办?是不是要如约传给赵廷美?

赵普回答得非常漂亮,既不失自己长期以来所坚持的立场,同时更加坚定地表明,自己此刻绝对是赵光义的同盟.他说:“太祖当时决定传位给你,已经是一种错误,你现在怎么能犯同样的错误,再把皇位传给廷美呢?!”言下之意,“三传约”是错误的,不合理的.

赵普的回答让赵光义非常满意,也再度令他感动不已.既然两人都认为“三传约”是不合理的,那要怎么办?一个字:改!

于是,记载着“三传约”的“金匮之盟”经过赵光义和赵普的篡改,向天下人公布的时候,就变成了“独传约”.最重要的原始内容被删掉了!

所以,半年之后,赵光义和赵普便联手展开了打击赵廷美的行动,直到将他迫害至死.当然,出于利益的交换,赵光义不得不把自己的心腹,也就是赵普的政敌卢多逊卖了,最终让他和赵廷美一起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