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选干部”离政治有多远

点赞:8101 浏览:3220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株洲市“海选干部”、南京市“公推公选”、佛山市“公开选拔”等等大同小异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试验,很是让官场、媒体和社会同时“发烧”.

对于“海选干部”、“公推公选”,我向来以善意的眼光来看待它们.尽管近年来一再冒出类似的新闻让人有些审美疲劳,尽管它们的程序上存在着不完善,常常被公众指责为“作秀”.但是,这些“海选”与“公推公选”毕竟打破了以往的干部任用的“暗箱操作”,有助于培育公民的意识,我愿意给予不吝的赞美.不过,纵观以往的“海选”与“公推公选”,由于其程序上存在的内伤,与真正选举还是有不小的距离.

我的不少朋友抱怨说,他们单位搞的“竞争上岗”,一任领导一个样,有的领导热衷于搞“竞争上岗”,有的领导则根本不感兴趣;有的领导搞“竞争上岗”一阵风,高兴时就搞,不高兴时就放在一边或者在搞“竞争上岗”时,专挑些不好的岗位放出来搞,要么就是“竞争上岗”的条件针对某些人量体裁衣.

“海选”、“公推公选”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一些地方搞“海选”干部,另外一些地方根本就不搞;有的地方这任领导搞“海选”,下届根本就不搞;有的地方“海选”干部的岗位、条件、程序一年一个样.凡此种种,使得“海选”、“公推公选”充满不确定性.所以,没有制度化,就谈不上真正的“海选”、“公推公选”,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岗位都要进行“海选”、“公推公选”――因为我们无法承受高昂的成本,而是对于某些特别重要的岗位,必须明确要经过为“海选”产生并规定其条件、程序,形成法律与制度.

各地“海选”与“公推公选”中普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尽管候选人上台演讲、电视也直播了,民众也看到了过程,但真正决定这些候选人命运的仍然是台下少数的几个评委,或者是组织部的人,民众并无多少说话权――当然有的地方还规定了民意测验的程序,但所占比重也是很小.我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仅仅是满足了民众的“围观权”,你可以前去看看,也可以品头论足,但要决定候选人命运时,却被关在了门外.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那么,“海选”与“公推公选”能否在满足民众的“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再下些功夫呢?

“海选干部”离政治有多远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民众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在“海选”与“公推公选”中,相信很多人也看到了候选人伶牙俐齿地进行演讲、答辩,表达了自己的施政纲领,许下种种动人的诺言.但是,演讲答辩存在着极大的道德风险.古人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一些人一旦当选,面对诸多利益的引诱与博弈,他就开始更多地遵循“潜规则”,迎合长官意志或者任性所为.因为当年的演讲答辩已经成为明日黄花,已经无法有效约束今日之官员.因此,“海选”、“公推公选”应当视为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将干部选拔上来了就完事,要赋予民众监督的权利,干部上台后,当年的“演讲答辩”是今天工作的镜子,工作不到位,民众可以批评,工作不合格,民众有权请他.


解决了这几个问题,“海选”与“公推公选”与选举才能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