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和平新形势下的台湾青年政治认同

点赞:3948 浏览:921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2008年以来,两岸经济交流日益密切,人员往来愈加频繁,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的轨道.为了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尤其是台湾青年的方针,在建构主义理论对认同问题的分析基础上,对台湾青年的政治认同进行探讨,提出认可“双重认同”的观点,以期最终建构起两岸命运共同体.

关 键 词 :两岸关系;政治认同;台湾青年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7—0023—03

一、建构主义理论对认同问题的研究

建构主义认为,“社会世界是施动者在客观环境中建构的世界”.“自我的身份和利益是在与他者的互动过程中得以建构、产生意义并逐步发展起来的”[1].认同问题是建构主义的核心议程.认同问题又是两岸关系的一个核心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岸认同出现了折裂,主要表现在台湾民众的中国人认同、统一认同尤其国家认同出现了严重的衰退.这不仅成为岛内分裂势力推行“”活动的心理基础,也是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及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修复台湾民众的两岸认同撕裂,是当前和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工程与核心目标所在.在这方面,建构主义理论对两岸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1.认同概念界定

认同问题由来已久,它涉及的是个体对于自身意义的辨别和个体与他人、群体关系的确认.在当代,认同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各学科都从不同的领域和视角进行了界定和阐释,从认同的角度表达和表现各自关注的相关问题.

作为一个复杂的概念,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认同”有着众多不同的界定与解释.在学习参考各种认同理论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认同”的涵义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认同是辨识的结果.认同首先意味着以差异为基础的“同一性”,而人的同一性不仅体现为外在物理形态在不同时空中的一致性,更体现为对总体性自我的理解与把握.第二,认同是建构的结果.无论个人还是群体的认同都不是预先给定的,而是社会行动者在复杂的社会语境中,重新安排经验材料的意义而建构起来的.第三,认同是可以多种共存的.人们通过确认自身的意义来回答“我是谁”的问题从而进行自我界定,但是对于个人和群体而言,自身意义的来源可以并且可能不是唯一的.总之,认同是个体对所属身份或群体的一种肯定性的心理判断,是个体对外界人或事的一种认可或一种情感的投入.

总之,认同是个体对所属身份或群体的一种肯定性的心理判断,是个体对外界人或事物的一种认可或一种情感的投入.它是“‘成为’(being)以及‘存在’(being)的事情,它属于未来和过去,而不是那些已既存的事物等它并不是永久地固定在某一个本质化的过去,而是处于不断的历史、文化与权力的游戏之中.”[2]

2.政治认同概念界定

政治认同问题的提出,则是认同问题在政治领域的扩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每一个做政治研究的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政治认同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情感上的感知与认可,更是有着实体性主客体的政治实践活动,它对人们政治身份的确认、政治价值的判断和政治行为必然有着客观的作用.因此,政治认同与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稳定、政治发展等理论和实践密切相关而不断得到学者的关注.正如普遍意义上的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样,政治认同也是一种具有可塑性的动态变迁过程.在社会政治生活过程中,基于差异和冲突的各种政治观点、学说、理论的争辩,对各方利益的考量,政治力量的博弈,都可能使特定时期与环境下看似静态、稳定的政治认同发生变迁.人类社会的经济生产、社会结构、交往方式的发展与变化都构成了政治认同变迁的深层次原因.

在有关政治认同问题的众多研究中,产生了许多对政治认同的内涵与外延不尽相同的界定和阐释,归纳起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界定如美国政治学家罗森堡姆认为政治认同是指一个人对一个政治单位的归属感,表现为强烈效忠、尽义务或责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则将人们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归属感,包括感情和意识上的,界定为政治认同.人们通过形塑自己的身份,并以组织和政治过程的规范来作为行动的指导.

二、台湾青年的政治认同

在两岸关系语境中,政治认同问题包括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以及制度认同等三种认同.国家认同指的是对国家宪政体制、国名、国号的认同;民族认同指的是所属民族文化、文明的认同;制度认同指对现行的政治体制的认同.

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张文生指出,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显示出分布的复杂性,反映在上述三类的核心要素.“中华民国”目前在台湾的身份合法性得到承认,国民党的权力在重新上台后得到扩展,被描绘成在台湾社会的政治认同中的最大共识.“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在台湾各种政治势力作用下遭受污名化的命运.虽然台湾社会中支持统一的人坚守最后的战壕,但仍然承受来自各方的强烈抵制,受到在台湾社会中的身份认同的阻力.“台湾国”认同是“”势力通过各种政治,文化,法律的话语,企图重新建构身份认同[3].

在台湾的政治定位、“统、独”议题、两岸关系等问题上,台湾的主流民意关系两岸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本文所指的两岸关系中的台湾政治定位问题,在内涵上泛指台湾对“一个中国”的政治认同、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在外延上则包括对自己究竟“是台湾人还是中国人”、亦或“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对两岸关系的定位是“同属一个中国”、“一国两区”、“特殊国与国”或“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等问题的认知.所谓“统独”议题,是指台湾民众对两岸的最终走向是两岸统一还是台湾“独立”,还是维持现状等的基本想法[4].


为了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我们要坚决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尤其是台湾青年的方针.青年一代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关注青年就是关注国家的未来[5].台湾青年的民心所向、政治追求,关系台湾的未来和大陆的发展,谁赢得台湾青年谁就赢得台湾未来.

两岸和平新形势下的台湾青年政治认同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政治生活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九十年代以来尤其是2000年政党轮替以后,李登辉、利用其执政地位大打“统独牌”,在台湾的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大肆推行“台湾要正名,制新宪,并从小灌输下一代“本土教育”思想,举行“去中国化”的“渐进式”分裂活动,从而大大加剧包括青年在内的台湾民众对统“独”、身份的变异和国家认同的混乱.台湾青年的政治走向已经明显从主张维持现状并稍微偏“统”向偏“独”变异靠拢[6].台湾每4年大约增加1百万左右青年选民,这个群体对台湾的未来政治,尤其是选举,以及两岸关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两岸问题如果没有办法好好解决,会影响下一代更久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