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阳明心学看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点赞:5747 浏览:1523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2-0047-02

摘 要 :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历史悠久,其理论体系也相对完善.奴隶社会以“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强调等级制度,到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确定了儒家思想作为统治阶级的正统理论依据,对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我们中华民族仍然受着儒家文化的浸润,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可谓不明,以王阳明先生的心学为例,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待我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其理论要抓住本质,不能一味的为了批判而批判.

关 键 词 :阳明心学;思想政治教育;辩证法和历史观

1.王守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目标

1.1 阳明心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王守仁作为我国宋明时期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孟子的性善学说,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理论,用以对抗死板腐朽的程朱学派.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没落而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特殊时期,在这个时期,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借用了宋代思想家朱熹的理论,程朱理学要求“存天理,灭人欲”,是非常符合统治阶级的口味的,因此被当做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但是理学家们空谈理,以致社会风气僵固不化,误国误民.在这种情况下,以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派”提出了“天理即人欲”、“知行合一”的经世致用思想,革新了社会风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说:“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天理即人欲”.并提出了自己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以此来作为自己讲学的宗旨.由此,可以看出,阳明心学产生的出发点只不过是王守仁个人针对社会现状提出的自己的善恶观,是无关于政治目的的.

1.2 阳明心学的教育目的是“致良知,明人伦”.对于“致良知”,王守仁自己的解释是:“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检测外求.”(《传习录上》)他提出“致良知,明人伦”的目的则是为了矫正当时“相轧以势”“相争以利”的时弊.当时的明代完全被朱子的理学所笼罩,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使理学成为了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最为有利的武器.朱圣人把世界分裂成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叫做“理”,另一部分叫做“欲”.他认为“理”是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的,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和准则,只要人人都遵循了这个“理”,天下就会安定,百姓就会免受祸乱,统治阶级就能长治久安的统治下去.对于第二部分“欲”来说,就无疑是“理”的天敌,因为人们有各种各样的,所以就会捣乱,就会破坏原有的统治秩序,因此朱熹把这叫做万恶之源,要求人们“灭人欲”.换句话说,就是为了追求理想中的崇高道德,可以牺牲人的所有,包括人性中最基本的.这种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成为了整个明代官员们的行为准则.直到王守仁先生的出现才开始打破程朱理学的统治.阳明心学强调“致良知”,也就是通过教育,使失去的良知在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上加以恢复,从而使每一个人成为一个有良知、有感情的人.

由阳明心学看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思想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1.3 “知行合一”的教育方法论.“关于知和行的关系,是一个中国哲学史上的根本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和争论持续了几千年.有人认为知易行难,懂得理论是容易的,实践起来是很难的,而有的人则认为知难行易,即领悟道理是很难的,实践却很容易.朱熹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人物.到了王守仁,他认为懂得道理和实践运用是同等重要的,要想实现理想和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和脚踏实地的方法,这就是知行合一.”[1]他这个理论影响了后世无数的人,有人弄明白了,千古留名,比如张居正,陶行知;有人没有弄明白,也能千古留名,比如海瑞、梁漱溟.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程颐等人的“知先后行”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对于“知行合一”,他自己的解释是:“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出便即是行了,发动出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跟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答黄以方问》)简言之,就是要求人们从自我内心做反思,消除一切错误的思想,达到知与行的合一.“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己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路岐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己先知路岐之险夷者邪.”王守仁这句话有力的指出了程朱理学知行观的软肋.对于知与行的合一,他自己也是这样坚持的,成功平定宁王的叛乱充分说明了“知行合一”这个武器的巨大威力.

2.对阳明心学的诸种评价和合理定位

在封建社会中,士大夫们在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同时,看重的是立德、立功、立言.这三者能居其一者已是十分困难,完全占有的人更是寥寥无几,然而王阳明却是大家公认的三立圣贤.近代的梁启超曾这 样评价王阳明:“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其伟大,军事上政治上也有很大的勋业.”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立下不世之功,彪炳史册;作为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开创了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其弟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影响了之后数百年.后人对他的评价是至高无上的:文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他的同乡、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称王阳明“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清初学者魏禧说:“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清学者王士慎赞曰:“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章太炎说:“日本维新,亦有王学为其先导.”对王阳明的至高评价是不胜枚举的,但对他的贬毁也不在少数.有人骂他是封建社会的走狗,有人说他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也有人说他的思想纯粹是为了帮统治阶级搞“策”.“他把明人伦的道德规范教育放在异常突出的地位,证明他是真心维护封建统治的不二之臣”,“他一再提出教育也得像‘唐虞三代之世’那样,因为那时的教育‘无闻见之杂、记诵之烦’,这就证明王守仁是‘策’的吹鼓手”.[3]

对王阳明及其心学,应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给与合理的定位,一方面看到他的确被封建统治阶级借来用以维护统治,另一方面又要看到王守仁本人及其思想的产生的本质.

3.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待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纵观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个人通过教化以及修身养性,追求成王成圣的目的,再加上国家的科举考试,形成了一个全社会立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人们自觉不自觉的加入到这个体系之中,接受统治阶级的价值观渗透,从而让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每个人潜意识中就把统治阶级的理论内化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普通平民,这当然要归功于儒家学派完整的理论体系.正是由于儒家大儒们,诸如孔子、孟子、董仲舒、王充、韩愈、朱熹、王阳明等人各自的思想精华被统治阶级巧妙地运用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所以他们这些人也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封建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当然,这只是其一,我们要明白他们的思想产生的出发点仍然是为了社会和人民,为了自己伟大的理想,之所以被政治化,是因为统治阶级聪明的利用他们的理想和成果.这也许就是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完美和成功之处,也是其取得巨大成效的根本原因.

我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样是为了培养适合本阶级统治的人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方面所期望达到的结果.”[4]当然,封建统治阶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人民在思想和行为上成为其统治下的顺民;而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则是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这是两者最本质的区别.封建统治阶级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利用了以儒家学派为代表的思想体系和理论,阳明心学也是其中一个方面.封建统治者的落后、昏庸、腐败、无能毫无疑问是我们批驳打击的对象,但作为他们的工具的思想理论体系不能一概而论,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作用和功绩是不能被抹杀的.这些思想有很多的原始目的都像阳明心学一样是为了一个善和一个正义,我们决不能不负责任的把他们歪曲成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愚弄劳苦大众.在今天,我们在对待封建主义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时,务必要坚持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批判的矛头更多的是封建阶级的腐朽性,而不是否定孔、孟、朱、王这些人曾为了善而作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