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契合

点赞:5382 浏览:1580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佳,而立足于个体生命的全面发展的体验式教学,凭借其本体性、亲历性、情感性、生成性和个体性等特点,既契合了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又契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且能为其持续高效性提供一系列保障.

关 键 词 :“体验”式教学;高校;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1-0007-02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

教育的宗旨应是人性的完善、人格的完美、个体能力的提升和生命意义的充盈.真正的教育处处展示着向善的力量,体现着对受教育者独特生命的关怀.这是古今中外贤哲名士深信笃行的原则.从古希腊的三巨头到卢梭的经验自然主义,从孔圣人到王守仁,他们的教育思想无不践行着这一原则,“美德即知识”,“智慧即德行”,言传身教,启发诱导,因材施教,那是教育的黄金时代,受教育者因而也获得了素朴的完整性.然而工业革命后,随着科学技术威力的急剧释放,对知识的追求几近狂热,浑然一体的教育不可避免地被异化了,知识教育与德性教育分开了.随后功利主义思想横行,教育也越来越功利化,重知识、轻德育是世界各国共同的经历,教训沉痛.西方国家垮掉的一代,价值迷失的一代,单向度的一代都是中国的前车之鉴.没有了德性的引导,人们丧失了生命的,失去了充盈的诗性和感受力.“人越来越不能对付自己智力启动的发展过程:理性已经失去安全感,人失去了脚下的大地”.可见,德育必须得到重视.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重要性不言而喻.

体验式教学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契合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生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二、“被压迫”者的呐喊与改进高校政治理论课教法的必要性

当前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差,教法低下是重要原因之一.走进今天我国学校教育的课堂,很多时候仿佛置身于当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保罗弗莱雷那本享誉世界的著作――《被压迫者教育学》之中.

教师教,学生被教;教师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教师思考,学生被考虑;教师讲,学生听――温顺地听;教师制订纪律,学生遵守纪律;教师作出选择并将选择强加于学生,学生唯命是从;教师作出行动,学生则幻想通过教师的行动而行动;教师选择学习内容,学生(没人征求其意见)适应学习内容;教师把自己作为学生自由的对立面而建立起来的专业权威与知识权威混为一谈;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学生只纯粹是客体.

这幅令人沮丧的画面,反映的正是被弗莱雷形象化地称之为“banking”education,即“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一教法是教育功利化的副产品,是对本真教育宗旨的严重背离.但是由于它相对经济、高效,因而曾经大行其道,世界各国概莫能外.面对这种情况,许多教育家明确提出反对:除杜威、弗莱雷外,数学家、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也主张教育应该充满生气与活力,反对灌输知识.众多后现写作技巧论家更是反对把人降为物,采用压制性的手段进行教学.我国大教育家蔡元培也明确表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1]但是这些呐喊,对于处于现代化中段的中国来说却收效甚微.如果说在知识日益专业化的今天,灌输式的教学对知识教育的作用不可全盘否定,那么在德性教育中还使用灌输式教学就实在不应该了.压制式的灌输,最不利于品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正如著名道德认知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所言:“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教育学生向善爱人需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生只有在被尊重、认可、关怀的氛围中,真正在心灵深处信服、领悟,才能以己度人,外化践行.而灌输式教学,是一种“将人降为物”的“压迫性”教育,怎么可能达此目标.而且现今的学生身处多元文化的激烈碰撞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中,更加抗拒空泛的理论说教,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当前思政理论课实效性差,就是学生作为“被压迫者”对灌输式教学的抗争和呐喊.所以改变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三、体验式教学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契合

(一)体验式教学理念及其特点

体验教学理念源远流长.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是体验式教学的端倪,他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传播真理,而是不断地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亲历、体验,自己去发现存在于内心的真理.体验式教学理念之后借助柏拉图的“回忆说”、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法、卢梭的“生活实践”、杜威的“从做中学”等被贯彻和发展起来.在借鉴前人思想的基础上,1984年美国教育家大卫库伯在著作《体验学习》一书中提出了“体验式教学圈”理论,标志着体验式教学理论正式诞生.总体来看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情境和机会,呈现、再现或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中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在教育的目的上,以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为宗旨,具有极强的本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亲历性、情感性、自主性;在教学方法上,注重自然性、启发性、个体性;在师生关系上,认可“主导―主体”的新型关系,即全部教育活动都是在教师的主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完成[2].

(二)体验式教学契合大学生的学习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意志、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的学业有重要的影响.体验式教学理念体现了对学习中非智力因素的珍视,契合了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从情感方面看: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最高层次的学习热情.情感具有波动性、扩散性、移情性、外显性,它可能推动认识,也可能妨碍认识,甚至产生不正确的认识.大学生就智力水平而言完全能够理解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原理,关键是要培养起对这些课程的积极情感.体验式教学具有深刻的心理学基础,情感性是其重要的特征.从意志方面看:大学生差别最小的是智力,差别最大的是毅力.苏轼曾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人的意志总是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学生必须通过直面难题、困境,主动探究,才能锻炼意志,达到好的学习效果.体验式教学强调亲历性,推崇“探究式”、“质疑式”教学,非常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从态度方面看: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教学中所涉及的学科内容、组织方式、教师的教学水平,授课艺术和人格魅力等都会影响大学生学习态度.经验表明,各种课堂活动情境下呈现出的参与性、启发性和切己性强的教学内容,易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态度.体验式教学在此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 (三)体验式教学契合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总的说来就两个,一是德育教育,二是科学思维方法的养成和创造力的培养.体验式教学能够很好地契合这些目标.

首先,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品德培养和人格塑造.亚里士多德曾领悟到,青年人学习道德和善的课程之所以效果不佳,是由于“他们对生活尚无实践经验”.体验式教学立根于学生的本体性、亲历性,强调通过情感、感悟来实现心理认同,然后形成行为习惯,符合道德认知发展规律.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强调,道德认知必须符合心理认知水平.大学生处于后习俗水平,他们不再是单纯依靠他人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是对善恶有了独立的判断标准.个体只有通过与环境互动才能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发展道德水平[3].在无法快速获得直接经验的情况下,就需要创设环境,移情体验.

其次,体验式教学有利于科学思维方法的养成和创造力的培养.思政理论课的体验式教学提倡带领学生遵循“具体、历史”的考察态度,走进历史情境,感受历史人物面临的问题,体会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体验式教学还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创造性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体验式教育重视的情、意、态度等非认知心理因素在创造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斯腾伯格的“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认为,创造力由相互联系的三种维度组成,其中第三种维度是人格维度,包括对模糊性的容忍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冒险性、好奇心等.这些要素在体验式教学中均可得到锻炼和引发.

(四)体验式教学为思政课的持续高效性提供一系列保障

首先,体验式教学尊重道德认知规律,契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不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而且为学生锻炼和展现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创造了条件,这给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持续高效性提供了方法上保障;其次,体验式教学注重互联网、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技术的运用,既能够快速关注理论前沿和社会热点,又能达到化虚为实、化静为动的效果,两者结合能够保障教学有丰富充实、带有先进性和时代感的内容,给政治理论课的持续高效性提供了内容上的保障;第三,体验式教学要求拥有动态多元、立体开放的评价体系.除了纸笔测验外,还引入档案袋评价法、情境测试法等,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道德水平、行为举止的变化.纸笔测验法中试题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评分标准亦有开放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进取性.这给政治理论课的持续高效性提供了切实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