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与特点

点赞:6628 浏览:2254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1. 《论法的精神》一书指出:中国之所以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国家相对稳定,纯系地理条件使然.中国的边界,或为大海,或为高山沙漠,外敌只能从北方入侵,所以安全较有保障.虽发生分裂,但不久即复归统一,主要也是地理原因.此书认为中国 “历史悠久、国家稳定”主要原因是( )

A. 中国地理条件的相对封闭对国家稳定有决定作用

B. 是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C. 长期以来实行封建君主专制集权的政治制度

D. 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影响

2. 《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材料表明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有( )

①宗法制 ②分封制 ③礼乐制 ④等级制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3. 斯塔夫里斯阿诺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主要反映出( )

A. 家族宗法观念 B.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C. 个人观念的淡漠 D. 专制王权的强大

4.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的“不可忍”主要基于周朝(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礼乐制 D. 王位世袭制

5.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 分封制全面崩溃 B. 宗法制荡然无存

C. 郡县制初现雏形 D. 实行郡国并行制

6. 秦朝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轻罪重罚”,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等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等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二者的最大差别是( )

A. 对犯罪的惩处力度 B. 法律规定的立足点

C. 立法的完整全面性 D. 打击犯罪的效果

7. 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 )

A. 宗法制 B. 三公九卿制

C. 皇帝制 D. 郡国并行制

8. 中世纪西欧政治上是封建制度,即国王把土地作为采邑分封赏赐给贵族,贵族再分割采邑封给自己的附庸,层层分封,形成不同的等级.由此可见中世纪西欧的封建制类似于中国的( )

A. 集权制度

B. 宗法制度

C. 分封制度

D. 封建制度

9. 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 )

A. 颁布《秦律》,依法治国

B. 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C. 丞相掌握大权

D.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

10. 在秦朝,采取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这对于政治决策的重大意义是( )

A. 安抚群臣,为君主效力

B. 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C. 展现,体现君主关怀

D. 进行廷辩,显示大臣才能

11.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12. 据《史记李斯列传》载:“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等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功之患.”以下各项是对这段话的理解,其中最准确的是( )

A. 肯定了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B. 肯定了秦废分封制的作用

C. 指出了分封制的严重弊端

D. 指出了秦灭亡的根源所在

13. 史载:“丞相进,天子御坐为起,在舆为下.丞相有病,皇帝法驾亲至问疾.丞相府门无栏,不设铃,不警鼓,言其深大阔远,无节限也.”据此推断这种制度可能出现在( )

A. 隋朝 B. 宋朝

C. 元朝 D. 西汉

14. 《三国志魏书刘传》载:刘上书曹操“今之所以为黜陟者,近颇以州郡之毁誉,听往来之浮言耳等课之皆当以事,不得依名.事者,皆以户口率其垦田之多少,及盗贼发兴,民之亡叛者,为得负之计.如此行之,则无能之吏,修名无益;有能之人,无名无损”.这里,刘向曹操建议考核官吏的标准是( )

A. 官吏在民间的口碑

B. 官吏个人才能

C. 该官吏在当地的政绩

D. 户口和垦田数量

15. 自魏以来,谱牒之学大盛.唐初“太宗命诸儒撰《氏族志》,甄差群姓.等开元初,诏冲与薛南金复加刊窜,乃定”.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封建专制皇权逐渐削弱

B. 魏晋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C. 唐君主为昭示正统地位

D. 宗法制融入古度

16. 按照历史事件的时序探寻内在逻辑联系是历史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下表所列是公元646年发生的一些事:

由上表内容可推断太宗重修《晋书》的主要目可能是( )

A. 尊扬皇室,证明先世之渊源

B. 弘扬学术,尊崇儒学的地位

C. 倡导教化,完善科举取士制

D. 恢复权威,扩大天朝的影响

17. 范祖禹《唐鉴》评曰:“自古国家之败,未有不由子孙变更祖宗之旧也等唐室之祸基于开元.”有助理解的史实是( )

A. 变革科举 B. 分内外朝

C. 建立藩镇 D. 重内轻外

18. “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下列制度中最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

A. 汉刺史制

B. 唐朝三省六部制

C. 明朝内阁制

D. 清朝军机处

19. 在唐代,尽管科举出身官员逐渐增多,但终唐一代还是少数.到宋代,科举出身者才成为官僚队伍的主流.这反映了( )

A. 唐朝不如宋朝重视科举选官

B. 科举制自唐朝兴起至宋朝达到

C. 才学取代门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D. 宋代官僚队伍素质不高

20. 北宋官员很多,《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顾,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 )

A. 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

B. 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

C. 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D. 强化财政管理以扩大税源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21. 《宋史》载,政府规定“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而且名称亦异,凡“私居,执政、亲王曰府,余官曰宅,庶民曰家”.说明宋代( )

专题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与特点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材料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A. 民居建筑风格多样

B. 建筑技术发展较快

C. 防止民宅占用耕地

D. 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22. 史学界普遍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反映在政治上是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其主要表现是( )

A. 文官制度完善

B. 行政权的集中

C. 科举制的发展

D. 士族政治终结

23. 有资料记载,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朝代的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整整这个朝代,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这个朝代最有可能是( )

A. 西周 B. 秦朝

C. 唐朝 D. 北宋

24.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下列史实符合黄宗羲观点的是( )

A. 秦朝在全国设立郡县

B. 汉朝实行编户制度

C. 魏国实行九品中正制

D. 宋朝在各州设通判

25. 宋代司法程序中,“凡律所不载者,一断于敕(皇帝敕令)”,敕律并行,神宗以后,发展到以敕代律,并把唐代法制形式中的律令格式改为敕令格式.说明宋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是( )

A. 皇权专制强化 B. 集权完善

C. 法律体系成熟 D. 立法司法分离

26. 下图为元朝疆域图局部,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从其布局特点可以判断元统治者的用意主要在于( )

A. 扩大地方行政管理范围及权限

B. 促进各地区间的经济平衡发展

C. 防范地方割据以巩固集权

D. 南北纵向分区有利于民族融合

27. 一位美国学者这样评价一位中国古国皇帝:“(他)开始着手复兴中国的文化传统价值.在这一复兴并重新界定中国文化精髓的过程中,(他)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指导政府活动与规范社会生活的法律.它的立法不仅强化与稳定了君主专制体系,而且在中国政治文化上留下了深刻的印痕.”这位皇帝在制度上重要的举动是( )

A. 开创科举制

B. 杯酒释兵权

C. 郡国并行制

D. 废除宰相制

28. 《历代名臣奏章》记载:“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所指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是( )

A. 行省制进一步加强了集权

B. 行省制导致了官吏的泛滥

C. 行省制既给予地方一定权力又加强了集权

D. 行省制度事实上为地方割据提供了空间

29. 林则徐拟谕英王的檄文中说:外国之呢羽哔叽,非得中国丝斤,不能织成,若中国亦靳其利,夷人何利可图,等其余外国所必需者,曷可胜数.而外来之物,皆不过以供玩好,可有可无,既非中国需要,何难闭关绝市.林则徐这番话的背景是( )

A. 主张对外和平贸易

B. 根于怀柔远人政策

C. 资本主义发展滞后

D. 地主阶级的局限性

30. 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 ) A. 封建官僚的勤政和从善如流

B. 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

C. 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

D. 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

31. 据史载:商代前期王太甲在位时,不尊汤法,被其大臣伊尹流放三年.后来太甲悔改,于是伊尹又让他回来重当国王.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A. 原始社会残余深厚

B. 商代相权超过王权

C. 王权地位尚未确立

D. 城邦制度残留

32. 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务.今天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任此职,故推断是秦始皇自掌军权.秦始皇这样做是因为( )

A. 军事人才比较匮乏

B. 加强皇权的需要

C. 官制尚不成熟

D. 统一战争亦结束

33. 《汉书主父偃传》载:“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等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宜.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等’ 于是上从其计.”上述材料中,主父偃的建议巧妙之处在于( )

A. 以封王子弟来调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B. 以加封同姓王的方式加强汉王室统治

C. 有利于刘姓政权巩固又安抚了异性王

D. 以仁孝之道之名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

34. “朕惟祖宗肇造区宇,有四方,开功迭兴,文治多缺,五十余年于此矣”,“新朝立纲陈纪,当以国朝之成法,据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据此判断“朕创立的政治制度是( )

A. 集权制度 B. 三省六部制度

C. 行省制度 D. 三司制度

35. 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贵族政体和政体,在(中国)古书上,亦未尝无相类的制度.”他所说的“政体”可能是指( )

A. 西周分封制 B. 秦三公九卿制

C. 唐三省六部制 D. 宋二府三司制

3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汉至唐前期东南三区郡县设置分布简表

(选自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中国行政区划沿革》)

(1)汉至唐朝前期东南三区的郡县设置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

(2)从三国与西汉时期东南三区郡县设置的变化中,体悟产生这种变化的历史成因.

(3)结合东南三区郡县设置的变化,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的趋势,从中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37. 围绕中国古代是否属于专制政体,西方学者曾进行了长期的论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等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等我已做过彻底的调查研究,可以肯定下述情况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皇帝无权封任任何人的官或增加对任何人的赐钱,或增大其权力,除非是根据某个大臣提出的要求这样做.

――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

材料二 我们的传教士们告诉我们,那个幅员辽阔的中华帝国的政体是可称赞的,它的政体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有之等是不是我们的传教士们被秩序的外表所迷惑了呢?是不是因为在那里,不断地行使单一的个人意志,使他们受到了感动呢?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利玛窦和孟德斯鸠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2)结合材料分析,你认为谁的观点更可信?请结合作者表达的观点依据及所处的时代背景,阐明你的理由.

(3)结合时代背景,简析“中国专制说”在近代中国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

3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日本史学家内藤湖南提出过著名的“唐宋变革论”,主要论点是:等(一)在唐末到五代的过渡期,贵族政治没落,让位于君主制度.(二)隋唐时期,农民是国家佃人;进入近世(宋代),由于朝廷不再介入土地分配,私有财产权得到承认.(三)官吏登用制度发生变化,贵族政治过渡到官僚政治.(四)在宋代,货币开始大量流通,货币经济流行.(五)唐代中期以后,学术不再是墨守儒家经学的义疏,而是启动自我的思索进行新的诠释.(六)六朝以来流行的四六骈文到唐代中叶变为散文体的古文,文章由重形式变为重自由表达;唐诗以外,发展起来词,打破诗律格局,表达更加自由.(七)六朝隋唐盛行彩色壁画,五代两宋变为屏障画;金碧山水就衰,白描水墨转盛;舞乐也是如此,原来怎么写作于贵族,而今日益以迎合平民趣味为趋归.


中国学者陈寅恪也发表了类似见解:“综括言之,唐代之史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

――摘编自张广达《史家、史学与现代学术》

评述材料中关于“唐宋变革论”的相关论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9.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各题.

材料一 《墨子杂守》篇把士分为“谋士”“勇士”“巧士”“使士”.《商君书算地》把士分为“谈说之士”“处士”“勇士”“技艺之士”“商贾之士”.《庄子徐无鬼》把士分为“知士”“辫士”“察士”“招世之士”“中民之士”“筋力之士”“勇敢之士”“兵革之士”“枯槁之士”“法律之士”“礼教之士”“仁义之士”等.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 材料二 以儒家为中心的礼法名教,在先秦时期只是百家中的一家.汉代通过独尊儒术,把经学变成了意识形态.东汉末年,世代读经、世怎样写官的名士世家,逐渐成为士族.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家法和门风,号称士大夫.他们把儒家经典内化为自己的家法门风.他们是礼法文化的承担者和实践者,正是通过他们才使儒家成为社会大众的行为规范.只是到了唐宋之际,士族开始与官爵脱钩,礼法文化也为更多的社会阶层所接受.“旧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门阀士族不再独占文化上的优势,实际上是士族把文化传递给了社会其他阶层,所有文人官僚都可以成为士大夫了.

――张国刚《论唐宋变革与中国历史分期》

材料三 之所以把“晚清”作为一个特殊的时期提起研究,因为这一时期,恰恰是传统型知识分子――士大夫――向现代型知识分子转变的时期,是观念生产的变化与知识阶层自身变化交织在一起的时代.等从推进价值观念变革的角度看,19世纪中叶以来参与到这场运动的知识阶层中人大致有如下几种身份:一、最初登场的是对传统作自我批判的传统士大夫,某种意义上是明清之际启蒙运动的延续;二、随着现代化在中国的起步,通商口岸知识分子作为与现代工商业相联系的新兴阶层,提出了新的价值观念;三、随着中外交通的扩大和西方文化的入侵,留学生和其他有西方文化背景的知识分子大量传播西方价值观念;四、随着晚清教育制度的改革、特别是科举制度的废除,大量新型知识分子成为现代价值的信仰者,传统的士大夫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整个过程实际上伴随着由传统士大夫组成的文人集团的分化、没落和新型的知识界的产生.

――高瑞泉《近代价值观变革与晚清知识分子》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儒家心目中理想的“士”的形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宋之际士大夫地位的变化并简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晚清士大夫向现代型知识分子转变的原因及意义.

4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已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以平城地寒,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大举伐齐.行至洛阳,戎服乘马而出,谕群臣曰:“朕世居幽燕,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复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李贽《史纲评要》

材料二 魏太子恂,不好学,体素肥大,苦河南地热,常思北归.魏主赐之衣冠,恂常私着胡服等恂与左右密谋,召牧马轻骑奔平城等魏主引见群臣于清徽堂,议废太子恂.太子太傅穆亮、少保李冲免冠顿首谢.帝曰:“卿所谢者私也,我所议者国也.大义灭亲,古人所贵.今恂欲违父逃叛,跨据恒、朔,天下之恶孰大焉!若不去之,乃社稷之忧也.”等废恂为庶人.

――《资治通鉴》

材料三 魏主好读书,手不释卷,在舆据鞍,不忘讲道,善属文,多于马上口占;又好贤乐善,所与游接,常寄以布素之意,如李冲、李彪、王萧等皆以文雅见亲.制礼作乐,蔚然可观,有太平之风焉.

――李贽《史纲评要》

(1)魏主“欲迁都洛阳”的原因是什么?并评议材料一所提出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说明北魏孝文帝废太子恂的理由.并简要分析这一举措的作用.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李贽所说的当时“有太平之风”,对吗?说明你的依据.

(华中师大一附中 陶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