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政治现实与艺术想象

点赞:4828 浏览:16842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全球大卖的3D电影《地心引力》将人类在太空中的窘况展现得淋漓尽致.宇航员的各种笨拙、无助、迷茫、恐惧乃至绝望,被极其写实的镜头表现得无比鲜活.虽然太空技术已经代表了目前人类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准,但是面对广袤无垠的太空,脱离了地心引力牵引的人类仍然渺小脆弱得不堪一击,在地球上无所不能的人类还仍然是那个睥睨众生的万物之灵吗?

电影中女主角太空历险中遭遇的险情百出,九死一生.然而,要是因此而怀疑此片会给正在兴起的“太空旅游”降温就太小觑我们伟大人类的勇气和冒险精神了.拍摄了《星球大战》和《阿凡达》的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近日盛赞《地心引力》为“迄今为止最好的太空电影”,并宣称要给自己来一次真正的太空旅行.他计划于2015年乘坐俄罗斯“联盟”号飞船登上太空进行绕月观光飞行,为此需要支付的费用大约是1.5亿美元——真可谓是人类社会中代价最为昂贵的旅行,秒杀其他一切高大上的“私人订制”.虽然国际空间站目前已接待过7位来自民间的太空旅行者,但他们最显著的共同特点就是身家丰厚,一次需支付3000万到4000万美元的旅费当然不是普通人可以拥有的旅行.

虽然太空旅行遥不可及,但对于太空的想象和渴望却一直真实又固执地存在于人类的文化基因中,从古老的嫦娥奔月传说,到最新的科幻小说、外星人电影、UFO爱好小组、“追星族”的观星活动等仰望星空已经成为人类的一种本能,驱使着人们去探索和挖掘太空的奥秘.这也就不难理解居然有超过20万人申入荷兰某公司近日发起的一项“有去无回”的单程火星旅行计划.不过,如果你既没有土豪身家,也没有胆量成为首批火星移民、甘冒成为长年飘浮在宇宙中的太空垃圾的风险,也不用“累觉不爱”.对于普通人而言,随着科技的发展,也许更大众化的航天时代终将到来.瑞士的某空间系统公司近期就宣布计划通过空客A300飞机背负航天飞机的方式实现廉价太空航班,在你的有生之年或许还能赶上.

太空探索的意义

权威的科学杂志《自然》撰文难得地为《地心引力》刊登了影评文章:“能抓住每个人想像力的科学使命是一件极为罕见和珍贵的东西.”在英国科学政策专家科林·麦希怀恩(Colin Macilwain)看来,太空探索就是这样一项科学使命,他说影片提醒了人们如何继续开展鼓舞人心的科学研究和发现,关注太空探索的重大意义.

《地心引力》在国内热映之时,恰逢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嫦娥”携“玉兔”成功登陆月球,中国由此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实现登月的国家.首次登月的阿波罗11号曾被提醒关注“一个带着大兔子的可爱姑娘.在一个古老的传说中,一个叫嫦娥的中国已经在那里住了4000年等你们也可以找找她的伙伴,一只中国大兔子.这只兔子很容易找,因为它总是站在月桂树下.”44年后,这个未被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找到的“兔女郎”在万众瞩目中降落月球.数千年来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以最尖端科技的面貌出现,这足以激发无数太空爱好者的想象.在微博上,自称“手短志不短”的“月球车玉兔”以拟人化卖萌的形式向公众科普探月任务的各环节,接受粉丝的“调戏”,将各种复杂的科学原理和实验转化成人性化的表述,以更大众化的方式取得公众对于太空探索的认知和理解.

太空探索是一项看起来很美,但也常常被人诟病的事业,原因无外乎它太能烧钱了.欧美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某种停滞也主要是因为相关预算的压缩.科林·麦希怀恩说,部分原因是由于一些科学团体的坚持,“美国和欧洲国家正在收起探索太空的雄心,而此消彼长的则是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中国和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太空发展经常被用来与民生问题相比较.被邀请到现场观摩嫦娥三号发射的畅销科幻小说《三体》的作者刘慈欣对于中印两国对航天事业意义的报道进行了比较,他认为国内媒体只是强调航天事实的具体现实用途,如增强国力和促进经济发展,更具体的如准确预报天气、更多的通信带宽、太空育种等等,“并没有建立航天探索的真正图景”.而拥有全世界1/3的穷人的印度在发射火箭后面对西方媒体的质疑时则回答:“如果我们没有伟大的梦想,就永远是伐木人和挑水工.”刘慈欣认为这个回答让人肃然起敬,“拥有伟大的梦想,确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大的尊严,否则钱再多也就是一个让人看不起的土豪而已.”

刘慈欣说:“对于‘太空探索有什么用’这个问题的回答十分简单,3亿多年前生命从海洋爬上陆地有什么用?”这个回答看起来与《地心引力》的结尾不谋而合:女主角乘坐神舟飞船在火焰中如同凤凰涅磐一般冲向地球,当她从水中游出、爬上岸、再奋力起身踏上坚实的土地,影片也在此定格.有人评论这个结尾隐喻了生命从“浮游生物”到“爬行动物”,再到“直立行走”的过程.不过,在经历了无重力的虚无历险之后,女主角在岸上踩下的那个脚印带给人的震撼堪比尼尔·阿姆斯特朗1969年首次踏上月球留下的那个脚印,这是否又隐喻着一种向自然的回归呢?

真正的“同一个梦想”

《地心引力》中,女主角最终使用中国的空间站“天宫”和“神舟”飞行器逃生成功返回地球.在命牵一发的情景设置中,人类的共同命运超越了国家利益的界限,只是现实远没有这么和谐,中国之所以会建设独立的空间站正是源于美国长期拒绝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的建设,这与40多年前的政治对立如出一辙.《地心引力》放弃了好莱坞电影中“美国拯救世界”的主旋律,中国航天科技拯救美国的宇航员的桥断令不少中国观众会心一笑,也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航天力量崛起的关注.电影拍摄的时候,中国的天宫一号尚未发射,片中还误把“天宫”写作了“天工”.导演阿方索·卡隆说他没有刻意讨好中国观众,只是根据真实情况撰写剧本,“有这样科技术的国家并不多,只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等极少数国家.”


科林·麦希怀恩说,“从情节上看,《地心引力》传达的政治隐喻是太空探索的火炬正从美国手中传递给别国.”“嫦娥”成功登月这一里程碑事件恰好为这个政治隐喻增添了又一个合适的注脚.不过,现实中将目光瞄准月球的远不止中国一个国家,在人类首次登月近40周年之际,“月球竞赛2.0”拉开架式,这是继冷战时期美苏对垒之后在太空发展领域又一轮国家之间的较量.除了中国的“嫦娥”,还有美国的“星座计划”、日本的“月亮女神”、印度的“月船”、欧洲的“灵巧号”等,这些命名也都附带了各民族自己的文化烙印,承载着各自的光荣与梦想. 新的太空竞赛正在展开,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为了取得技术的突破全力以赴,而艺术家必定要为这些人类发展的大事件开创更多的人文维度.当面临共同的太空探索命题,如何才能让全人类平等地共享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与荣耀?新媒体艺术家师丹青受阿姆斯特朗“人类的一大步”启发,设计了《灰姑娘月球任务》这一个融合了道具、大众媒体宣传和国家层面的太空计划的网络游戏.在师丹青看来,如果“宇航员的选择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无论其民族、种族、贫富、阶级和性别,那么这一登月任务就真正地代表了全人类.”但事实上这在真实世界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借助于“灰姑娘”童话中寻找水晶鞋主人的概念,他设计了一个虚拟的登月任务游戏,其中登上月球的宇航员的身份不再是固定的,而是总在变化,它产生于全球所有的玩家.每个玩家用自己的名字注册获得一个独特的条形码脚印,这代表了玩家在搜索过程中唯一的身份.游戏设计的场景是在月球表面寻找失踪的宇航员,可以通过其脚印来找到他/她.当有玩家找到这个脚印,他/她自己的名字会替代上一个失踪的宇航员,成为下一个被众人寻找的目标.一个虚检测的新闻报道成为游戏的背景,向公众报告失踪宇航员的名字、失踪时间和地点.随着游戏的发展,这个失踪的宇航员的身份不停从一个玩家变成另一个,新闻报道的内容也据此不断地更新.

太空:政治现实与艺术想象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太空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师丹青设计的另一个与这个游戏平行的计划是,在真实世界中说服某个参与新一轮月球竞赛的国家,把代表最终游戏赢家身份的条形码脚印,通过真正的宇航员登月而印在月球上.他为此设计了一个登月靴的原型,上面的条形码会根据游戏的结果不断更新,当宇航员踏上月球时,整个游戏也戛然而止,此时登月靴上所定格的条形码代表着游戏的最终赢家,宇航员在月球上留下的代表这个赢家身份的条形码脚印,由此真正代表着全人类而不是国家之间太空竞赛中的竞争者.游戏中的每一个玩家都有平等的机会把代表自己名字的条形码印在登月的脚印上.如果全球的玩家都积极参与这一游戏,对于实现登月的国家而言,这个最终的赢家很有可能是个外国人,那这些国家是否能慷慨地把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与全人类或者说赢得游戏的个体共享呢?《灰姑娘月球任务》意图用游戏来消弭政治对立,改写太空竞赛的版图和阿波罗号登月的政治象征,它最终会成为一个新的传奇还是仍然只可能是虚拟的童话?

艺术家的天马行空为重大的历史事件增添了独特的洞见.在摄影摄像技术已经非常发达的时代,艺术家的角色是提供一种新的历史记录,从不同的视角诠释历史事件中隐藏的情感和重要意义.就像以前的任何时代一样,当历史在时间长河中隐去,能遗留给后代的就是艺术.它们将把人类在早期太空探索中所怀有的希冀、勇气、困惑和思考传达给未来的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