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在后代的政治功能

点赞:17645 浏览:80582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唐诗在后怎么发表挥了生动的政治教育功能,其中的爱国主义、乐观主义激励着人们奋发有为,逼真的景物描绘、真挚的感情抒写,是生动的美育教材.唐代的许多诗歌饱含着哲理,不仅启迪着人生的睿智,而且洞察了社会的奥秘,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特殊的烛照作用.

关 键 词 :唐诗;教育;政治功能

中国文学一贯的政教传统和中国文人特有的政治情结,使得政治诗成为历代诗歌中的重要类别.《全唐诗》中以政治为题材的诗歌约3000多首,从朝廷重臣到平民文人,都有创作政治诗的.诗歌或以歌颂帝业、积极进取为主题,或以表达忠君忧国和心系天下的情怀为主题,或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写作目的,等等.唐代政治诗的内容和艺术成就,这里不述.本文在此对唐诗在后代,尤其是在现怎么发表挥的政治功能作一浅探.

一、唐诗生动形象的思想教育功能

唐诗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它直率明朗的抒情性、流畅优美的音乐性、天真活泼的趣味性,深得读者喜爱,对于陶冶情操、增长见识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它蕴涵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质,对现代的青少年进行唐诗教育,不仅可以使青少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激发青少年的创造潜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1.唐诗的进取教育功能

进取精神在我国源远流长,并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华民族自古就以腾飞上进,刚健有力的龙作为自己的图腾来顶礼膜拜,其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民族意识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后世人们不断进取的精神支柱.唐代历经了一个由初时的天下甫定到称雄中华的兴盛历程,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文治武功的辉煌时期,成为了世界文明的中心.当时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创造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和空前高涨,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盛世景象.

盛唐边塞诗歌,饱含着一种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在诗歌中,进取精神呈现出昂扬乐观的基调和雄浑豪迈的风格特征,它是蓬勃发展时期人们社会心理、民族意识和价值取向的反映.献身边疆,杀敌报国成为当时民族拼搏意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进取精神的崇高升华.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撑,推动着社会与历史的向前发展.

唐诗在后代的政治功能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唐诗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李白抱着宏伟的理想,欲“济苍生”、“安社稷”,“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杜甫突破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美政理想昭示着美好的人类社会.

唐代的诗人失恋了、痛苦了,说的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欣然一笑,心情好起来.要是暂时经过苦难,重新克服了困境,就会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对前途充满着信心.诗人要是曾经受过大挫折,后东山再起,就会说:“种桃道士归何去?前度刘郎今又来!”心里充满自豪的感情.诗人即使面临重压也决不气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2.唐诗的爱国教育功能

唐代边塞诗歌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讴歌了边关将士的献身精神,唐人不甘人后,尚健好强的进取精神演绎成为了铿锵有力的爱国情怀.这些作品总体上具有雄浑的底蕴,激荡着气吞山河的雄风,杨炯的《从军行》发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铮铮誓言;王翰《凉州词》道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李贺《南园》中直抒胸臆“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这些诗歌洋溢着慷慨的爱国情怀,饱含着乐观向上,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即使是叙事诗、写景诗也不例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渔歌子》(张志和)、《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江南春》(杜牧)等诗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

3.唐诗的美育教育功能

美育的主要内容是情感教育,它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唐诗中的美育,就是把读者带到诗的优美意境中去,认识美、感受美、爱好美,激发他们的情感.唐诗饱含诗情画意和哲理特质,千百年来以其强烈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使人们在阅读、吟诵、鉴赏时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得到陶冶,人性得到升华.欣赏唐诗,品味古人优美的感情,旷达的人生,百折不挠的意志,能调节人们的心态,保持良好的状态,旺盛的斗志,去善待自我、直面人生、迎接挑战.这里以小学课本中的唐诗为例作一简析: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紫烟”、“瀑布”、“银河”,具有色彩美,“挂前川”、“飞流”、“直下”、“落九天”具有形象美,两者构成了一幅雄伟壮美的庐山风景画.唐诗除了栩栩如生的形象,还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勾画的登高极目所见的壮阔景象,使人产生胸臆顿开的意境,明白要想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以最大的努力去攀登更高的境界这一道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对挚友离分时的描述,抒发了人与人之间本该存在的那些无限深厚的情谊,其意含蓄,耐人寻味.杜甫的《绝句》,整首诗对仗工整,动静结合,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赏心悦目的景象,有力地显示出色彩美.

一首首流传千古的优秀唐诗,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让人们在赏心悦目之美的享受中,打开心灵的大门,在沁人肺腑之美的熏陶中,陶情淑性,使心理功能得到和谐、道德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境界得到净化.

二、唐诗与现代领袖人物举隅

1.与唐诗有不懈之缘的开国领袖

对对中国古典诗词涉猎广博,对唐诗艺术极为重视.今人对其藏书进行统计,他圈阅过的古代诗歌共有1180首,而唐诗就有约600首,占50%之多.据贺子珍回忆,在井冈山时,能把《唐诗三百首》全部背诵下来.1974年8月25日,已重病缠身,还亲手写了“唐宋名家词选”的书名,告诉工作人员他要看这本书.[1]

对唐诗可谓烂熟于心、随手拈来.如《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上句借用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诗句,原诗说的是汉武帝时制作的极贵重的宝物金铜仙人像,在三国时被魏明帝由长安迁往洛阳的传说.原意是,对于这样的人间恨事,天若有情,也要因悲伤而衰老.这里指:天若有情,见到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也要因痛苦而变衰老;身受反动派压迫的人民,自然要彻底推翻反动统治,完成翻天覆地的革命事业.

1966年10月25日,在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五次代表大会的贺电中写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阿两国远隔千山万水,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我们之间革命战斗的友谊,经历过疾风暴雨的考验.”这几句话在期间家喻户晓,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唐朝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名句.

酷爱唐诗,并融会贯通.1958年刘少奇同志曾以唐朝诗人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一诗,作为古代官吏禁止带家属的例证.号召广大干部不要带家属.总觉得不甚妥当,特地查阅了不少资料,发现唐朝未有官吏禁带眷属之记载,便随即写信给刘少奇同志,陈述自已的看法:

少奇同志:

前读笔记小说或别的诗话,有说贺知章事者.今日偶翻《全唐诗话》,说贺事较详,可供一阅.他从长安辞归会稽(绍兴),年已八十六岁,可能妻已早死.其子被命为会稽司马,也可能六七十了.“儿童相见不相识”,此儿童我认为不是他自己的儿女,而是他的孙儿女或曾孙儿女,或第四代儿女,也当有别户人家的小孩子.贺知章在长安做了数十年太子宾客等官,同明皇有君臣而兼友好之遇.他曾推荐李白于明皇,可见彼此惬洽.在长安几十年,不会没有眷属.这是我的看法.他的夫人中年逝世,他就变成独处,也未可知.他是信道教的,也有可能屏弃眷属.但一个九十多岁像齐白石这样高年的人,没有亲属共处,是不可想象的.他是诗人,又是书家(他的草书《孝经》,至今犹存).他是一个胸襟洒脱的人,不是一个清教徒式的人物.唐朝未闻官吏禁带眷属事,整个历史也未闻此事.所以不可以“少小离家”一诗便作为断定古代官吏禁带眷属的充分证明.自从听了那次你谈到此事以后,总觉不甚妥当.请你再考一考,可能你是对的,我的想法不对.睡不着觉,偶触及此事,故写了这些,以供参考.


毛 泽 东

一九五八年二月十日上午十时

复寻《唐书文苑贺知章传》(《旧唐书列传一百四十》,页二十四),亦无不带家属之记载.

近年文学选本注家,有说“儿童”是贺之儿女者,纯是臆测,毫无确据[2].

的这段文字,从贺知章的官职及其与君王的关系,从他的年龄,从他的性格气质,从作者所处时代的一般惯例,从有关史料的记载,层层分析、推论,实属有理有据.

主席于 1958年2月3日写信给他女儿李纳,鼓励她要有坚定意志、要有信心克服病情[3].信中抄录了唐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但却改动了第四句,改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第四句原文为“不破楼兰终不还.”为什么要将“破楼兰”改为“斩楼兰”?有什么依据?“斩楼兰”是西汉时代一个历史事实.楼兰是汉代西域鄯善国的国名,在今日的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西汉时期(前206――公元23年)昭帝时代的平乐监(官名)傅介子(?――前65年)是西汉北地(今甘肃庆阳西北)人.由于西域的龟兹和楼兰的贵族曾联合匈奴杀死出使西域的汉朝使节,傅介子受霍光派遣,以赏赐为名,携带黄金、锦绣等贵重礼品前往楼兰,并在宴席上刺杀了贪婪的楼兰王.傅介子因为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而被封为义阳侯[4].

李白和杜甫都写有“斩楼兰”的诗句.李白的《塞下曲(其一)》:“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杜甫的《秦州杂诗(其七)》:“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杜甫用“斩楼兰”来代替“破楼兰”体现了“擒贼先擒王”和“岂在多杀伤”的政治主张和征战策略.因为“破楼兰”意味着攻占邻国而很可能滥杀无辜.不难看出主席改动《从军行(其四)》第四句,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的,而且也借鉴李白和杜甫的诗句,用唐诗来改动唐诗.同时,以唐诗鼓励女儿要以英勇坚定的意志来把病治好.

2.在国内外重要场合多次引用唐诗的中国总理

2007年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谈两岸关系:温家宝引用唐诗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出自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农历牛年伊始,2009年1月27日至2月3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开始主题为“信心”的欧洲之行,温家宝在出访前夕曾表示,要“告诉欧洲人民、世界人民一个真实的中国”.在访问最后一站英国剑桥大学,温家宝发表重要演讲,向师生们全面介绍了中国的发展历程,呼吁外人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用唐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来形容中国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对未来充满信心.(新华社北京2009年2月3日电.记者:李诗佳、黄泳)

引用唐诗表达应对金融危机信心.他在2009年3月13日上午的记者会上,用一句唐诗“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表达了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2009年03月13日 08:27 来源:新华网)其中,“明年春色倍还人”出自唐朝诗人杜审言的《春日京中有怀》一诗.全诗为:“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中新社记者魏、张朔《温家宝纽约话“饼”谈“情”》中有:明天就是中秋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9月21日,刚刚抵达纽约准备出席联合国会议的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下榻的酒店会见了中国驻外机构工作人员、华侨华人、留学生和中资机构400余名代表.现场,温家宝总理还为纽约的华侨华人们送来了1000盒钓鱼台国宾馆精心制作的月饼,与大家话“饼”谈“情”,令现场充满“家乡味”.说,祖国、家乡和父老乡亲都很想念大家.“我想起一句唐诗:‘归心海外见明月,别思天边梦落花’,这说明移居海外的华侨华人的心情”.(2010-09-22,来源:中国新闻网)原诗出自唐代诗人李昂的《从军行》.

回应中国掠夺非洲资源,称不值一驳: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召开的中外记者会上,驳斥了“中国只对非洲的自然资源感兴趣”的论调.他用一句诗来结束答问:“故交如真金,百炼不回色”.这句诗出自唐朝诗人贯休的《古意九首》,在《全唐诗》卷826有收录.(2009-11-09 08:22:00 中国青年网)

3.希望为诗仙李白写剧本的法国总统

法国前任总统希拉克说:“我愿为李白编写电影剧本.”希拉克对中国古典诗词情有独钟,多次当众用法语即兴背诵唐诗.在一次私人聚会上,希拉克向朋友们表示,他有个心愿,就是完成一部关于中国唐代“诗仙”李白的电影剧本.2004年,在巴黎书展期间,希拉克参观中国展台,信手拿起李白和杜甫诗集的法文版,对中国大使赵进军说:“李白和杜甫属于同一时代,是伟大的人民诗人.我都很喜欢.但我对李白有特殊的感情.”赵大使后来接受采访时透露,希拉克在闲谈中还脱口说出“李、杜年龄相差11岁”这个连许多中国人都不知道的“秘密”,把大使给镇住了.2004年访华期间,希拉克参观成都杜甫草堂,看到由著名雕塑家钱绍武雕刻的杜甫雕像,清瘦异常,风骨嶙峋.希拉克以赞叹的语气评道:“非常传神,跟他书法讲求硬瘦真是十分相似的.”一行人走进了杜甫名诗《客至》中有名的花径.导游吟诵了诗中两句名言:“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希拉克马上接口说出:“杜甫到草堂前曾在一座寺庙里暂住了半年,第二年才在朋友的帮助下修建了茅屋.”(2006/11/17 23:59,来源:北京青年周刊)

参考文献:

[1]高玉昆.与唐诗艺术[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4-02.

[2].1958年2月10 日致刘少奇信[M].毛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535―536 页.

[3]柏桦.原来唐诗可以这样读[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48页.

[4]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历史分册[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10:251页.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0B298)

(作者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