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在幼师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

点赞:5685 浏览:1875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我国幼教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幼师的教育,所以幼师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正确帮助和引导幼师学生思想品质的健康成长.而《论语》做为我国集儒家思想之大成的经典,对思想教育方法提出了极具参考价值的观点,因此发掘和研究《论语》在当代思想教育中的价值,对幼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 键 词 : 论语; 幼师;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7-0150-02

一、加强幼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从整体上来看,幼师学生不过是一群十几岁的女生,她们正值青春年华,聪明伶俐、性格开朗、敢说敢做、有上进心、生活多姿多彩,但她们的弱点也非常突出,比如虚荣心强、意志薄弱、自控力差、经不起诱惑、辨别能力差、容易上当受骗等,而且她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被父母过度溺爱,从小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处处为自己着想的坏习惯,集体主义意识淡薄,与同学不能好好相处,甚至处处与老师作对,更有甚者又染上了贪图玩乐、早恋厌学、铺张浪费等等恶习.其实这些不良倾向都说明有些幼师学生缺乏高尚的道德情操、远大的人生理想,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暴露了幼师教育中,思想政治仍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也说明了加强幼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现代的幼师学生有着丰富的校外生活,社会交往也越来越多,对于个人利益、个人消费和社会事件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因此教育工作者对于思想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也要做出相应的变革和调整,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教育不仅要教好知识,还要教好做人,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思想教育和纪律教育.《论语》集合了孔子与门下弟子生平讲学的智慧语录,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教育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论语》中的修身思想对于思想教育的启示

《论语 子路》中孔子提出“修身为本”的理念,即“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要将“修身”做为根本,要通过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得以实现.在现代教育中,《论语》中的修身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对于学生的塑造.

(一)教育的开端是灌输

“受业”是“以文载道”、“传道”是传授道理,而“解惑”解决的是“文”与“道”的惑.对于幼教工作者来说,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要对自己的职责进行清醒的认识,即解决“受业”与“传道”之间的疑惑.“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前半句提出了学生要遵守的规范,在实现这个前提下并“行有余力”,才能开始文化知识的学习.幼教工作者不管是作为受教育对象,还是作为教育者,都要受到一个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引导,才能避免教育工作走向歧途.而灌输教育就是在受教育者心理形成行为规范的意识,使其明确自身的职责,认识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使教与学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相互成长.

《语》在幼师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二)实践是修身的重要阶段

中国文化的中心是礼乐,孔子对其也非常重视,“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现代教育从小就接受文化熏陶和文化教育,即“君子也”,孔子虽然承认人类的文化是了不起的,但是过分拘泥于书卷气,则是对文化的鄙薄.文化知识丰富、学识渊博并不是做好事情的绝对因素,还要“授之以政”――给予学生经验,如仍无法通达,就“使于四方”,即到各处历练,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实践”.实践又分为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其社会实践是外在的,而道德实践是内在的.

三、“德教为先”,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孔子的“德教为先”是儒家思想的基石,中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高度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他的教育也以道德教育为长,他将道德教育放在学习和教育之上的首要位置,明确提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因此我们也很有必要对这个资源进行深入发掘.


(一)“德教为先”的主要内容

《论语 述而》中提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里的“文”简言之就是知识行为,具体指“诗、书、礼、乐”,而“行”属于道德实践活动的范畴,而“忠、信”则是重要的道德范畴,孔子明确的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要求学生通过接受教育、通过一定的学习行为具备君子的品格,从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教育目标.

(二)“德教为先”的借鉴意义

对于幼师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对“德教为先”进行全盘复制和照搬,而是要针对其根本内容做创造性的开发和转换.现在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着学生的道德素质发展,而孔子的“德教为先”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将现代社会中扭曲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引入见利思义、崇德尚义的价值轨道中来.上文中也提到现在的幼师学生个性鲜明、乐于思考,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烈,因此作为幼儿准教师的老师,要将“道德敬仰”引入到教育活动中来,向学生讲述道德理论,引导其自觉践履道德,提升自身道德修养.

(三)树立学生本位观念

1. 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孔子提倡“通过教育发现自身独立人格的价值”,对学生的独立意志有最大的尊重.独立人格可以说就是人的主体性,是人在处理外部关系时的功能表现,是人的本质特征,其具体表现是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人的主体性是个人发展的根本特征和核心,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对人的主体性加以充分的关注.传统的教育模式将学生当做客体加以灌输和塑造,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老师,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要对大量的的政治原理、概念进行死记硬背,目的就是为了考试,除此之外学生很少有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现代教育要以孔子的“为仁由己”的教育观为依据,通过引导、启发创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育环境,组织教育活动要目的性和计划性,从而将学生培养成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的社会主体.

2. 发展学生个性

孔子的教育观中将学生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再根据类型不同、个性特征进行因材施教.我们现在的思想教育中有很多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以老师的意志代替学生的思维,课堂上只是老师“一家言”,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认知.因此我们要以此点进行改善,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尊重和发挥,从而形成其主体人格.

3.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要建立在师生和谐的基础上,建立在互相信任、互相宽容的基础上,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对于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着至为重要的作用.老师从人格、情感、知识、道德等各方面影响着学生,并从这几个层面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最终“现身说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是一个好老师应该具备的必要条件,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诲人不倦、循循善诱.老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是的、平等的,这种“生活皆教育”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学会了自爱、自强、自尊和自信.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可以感到与老师的距离又更近一步,从而愿意从老师身上获得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体验,并将之用于与其他人的交往中,从而形成正面积极的社会性.有这样的师生关系,那么上文中提到的幼师学生种种不良现象还会存在吗?

参考文献:

[1] 于丹.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 苗华.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3] 赵群等.儒家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作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3).

[4] 邓球柏.《论语》与思想政治教育[J].长沙大学学报,2008(5).

[5] 孙志敏.方法正确,效果显现――谈如何对幼师一年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J].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