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政治学科正能量引领初中学生快乐成长

点赞:22083 浏览:9725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思辨意识和忧患意识,养成积极参与、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习惯,是提升学生能力素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课题.初中政治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初中政治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全面发展、辩证思维的观点分析认识事物,不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享受学习、快乐成长.

一、激发兴趣,催生情感,用政治理论提高学生思维层次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从现代传媒中学习新理论、新方法、新经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政治学识和教学水平,创设喜闻乐见的情境,营造亲师信道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教学中,要注重运用电教设备增强政治学科的吸引力、感召力,收集一些关于洪涝灾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图片、视频,在教学活动中展示给学生.通过生动的画面、逼真的色彩、美妙的音乐,再现“生动活泼、具体感人”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为学生讲解一些我国在政治、经济、生态发展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学生讲解我们面临的挑战和考验.通过国情和世情教育让学生树立忧患意识,明确奋进的方向,把抽象的概念、生涩的原理现实化、生活化,使政治概念、原理真正走进学生的视野.笔者在教学《有肩就得挑担子》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要树立担当意识,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一方面要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要孝敬父母、照顾老人、保护幼者、志愿参加公益活动.通过生动的事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责任是不可逃避的,帮助学生建立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怎么写作社会,理解担当的内涵,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挖掘政治学科正能量引领初中学生快乐成长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政治教学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0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二、以生为本,创新模式,用政治知识提升学生思想素质

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在教学中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合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渠道、优化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全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让学生在政治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参与探究和创造性思维活动,使主体意识落实在教学实践中,使政治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习惯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相同的问题,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渠道,帮助学生领会、掌握、感悟学科知识.让学生学会分析思考、剖析选择、反思应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大胆求索,将知识内化为能力.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帮助爱好相同、志趣相投的学生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指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树立责任意识,让每个小组成员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笔者在教学《追求公平》内容时,引导学生结合现代社会中的文化生活、典型事例进行思辨,让学生理解在日常交往中,对不同的人要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地进步,引导学生不要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要用发展的观念正确认识事物,看清世界、处理问题、直面人生.

三、 聚合要素,放大效用,用政治知识引领学生快乐成长

教师要注重整合教学要素,放大政治教学效用,创设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采取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学习政治知识,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让学生在活动中接触社会、融入社会、了解社会,激发学生思辨意识、忧患意识.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分解成若干探究问题,把握好问题的难度,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使学生潜在的求知激活起来.笔者在教学中注意运用生活中的故事、事例引导学生把握生活中的哲学,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思维品质,增强学生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领悟,引领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同时,结合时事引导学生对和平统一、环境现状、国际关系等问题进行专题辩论.让学生在思辨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把忧国之情、爱国之心与报国之志融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之中,激发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高尚情感.

综上所述,教师传授、讲解政治知识的过程也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不仅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国情、社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使命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