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社团视阙下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点赞:13884 浏览:5858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 在政治社会化的五个机构中,同侪群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力最大.学生社团在同侪群体的政治社会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学生社团政治社会化功能却被忽视,导致其应有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没有实现.通过详尽的数据分析,描述大学生社团的现状,分析大学生社团政治社会化功能缺位现象,并对大学生社团提出优化建议.

关 键 词 : 政治社会化 同侪群体 学生社团 大学生

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完成初级教育阶段的政治社会化后,进入到高等院校继续进行政治社会化,形成相对固定的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并获得对应的政治知识、政治能力的过程.宏观层面上,政治社会化作为社会肌体再生产合格的社会成员、延续政权与社会形态存续的一种手段与方式,对于国家与社会而言意义重大.任何政治体系要维护并巩固其政治秩序就必须设法提高其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水平.在微观层面上,个体不仅形成特有的政治观念和政治参与的行为取向,而且能够学习和掌握在政治系统中担任特定政治角色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对于大学生来说,能够进行方向恰当的政治社会化是大学生作为社会个体融入集体、融入社会的重要前提.

在以往的政治社会化研究中,学生社团(包括学生会、团委、学生兴趣组织等)视阙一般纳入到同侪群体中不做特异性分析.但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地位不容小觑,值得研究者关注.

一般而言,政治社会化的机构可分为五个,分别为家庭、政府、学校、大众媒体与同侪群体.这五个机构共同作用,在自然人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给予自然人个体以政治社会化的规范与影响.自然人在此过程中不断地接受教导并向影响源进行模仿,最终获得政治知识、政治能力、政治情感、政治态度与政治信仰.对于不同生活阶段的社会人而言,由于身处不同生活阶段,生活的环境与生活的元素也不尽相同,所以受到不同机构的规范强度与影响强度是不一致的.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生身处的特殊环境导致同侪群体在发挥政治社会化的功能上会比其他四个机构更加有力. 家庭

家庭是自然人最早接触的政治社会化机构.在家庭中接受政治社会化是非正式的,潜移默化的,一般而言是通过与父母互动以及观察父母行为进行模仿与表演而习得.在家庭中获得的政治社会化是大学生获得其他政治社会化机构规范与影响的基础.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阶段,大学生大多离家求学,大学生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远不如年幼时的互动强度与互动频率高,自然地,政治社会化的功能也相应会减弱.所以家庭对于大学阶段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功能稍弱.

2.政府

政府所代表的政权有意识地会对国民进行政治社会化.这是社会整合的一个手段与方式,也关系到政权的稳固与延续.一般而言,政府会操纵国家符号、展现国家尊严以对国民进行政治态度的控制.因为政府进行政治态度的控制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所以政府控制政治态度的能力与效果始终是有限的.由于这些关于政治态度表达的信息与经验都要通过与亲属、伙伴等小群体的谈话才能到达个人,在这一过程中附加了其他人的态度.对于在塔中的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所以政府对于大学阶段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有限. 学校

学校的政治社会化更有目的性与针对性.在某种意义上说,学校进行的政治社会化教育是政府政治社会化的延伸与拓展.学校按照政府所颁布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显性的与隐性的意识形态灌输.在中国,高校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进行直接的显性意识形态灌输.这种带有一刀切味道的政治社会化方式极度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没有很好地动员起大学生的荣誉感与自豪感,所以往往会遭到大学生的抗拒与逆反,收效并不如人意. 大众媒体

大众媒体的传统定义包括报章杂志电视广播等可以大范围传播信息的载体与工具.但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大众媒体对于新生一代的主要着力点不再在于传统的大众媒体,而转向了新生的互联网络以及社交媒体.大众媒体让信息交流更加频繁与迅速,在信息传递中形成互动,从而形成对大学生政治态度与政治情感的持续影响.大众媒体的传播内容与传播取向因其开放性与多元性而难以严格统一.虽然大学生能够由此获得政治社会化的素材,但并不能有方向性地进行政治社会化. 同侪群体

同侪群体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最重要的一环.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几乎无时无刻都在与同侪群体互动.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同侪群体间的互动相比前网络时代的互动强度与互动频率,都有了飞跃性的增长.持续不断地互动把大学生从单个的陌生人,嵌套于整个大学群体中,从而获得安全感与满足感.对于身处陌生社会的大学新生而言,这种依靠感让同侪群体的互动更有功能性和有效性.

同侪群体又称同辈集团或同龄群体,是指由相近年龄、地位、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的人所组成的,关系密切的非正式群体.现有研究证实,同侪群体对于个体政治社会化有重要作用:通过在集团内模拟政治角色,个体得以熟悉正式的政治价值观,掌握政治行为规则,形成群体观念,以及从众心理.学生社团给予了大学生形成与组建同侪群体所需要的一切物料,丰富了大学生的交际网络与互动节点.在同侪群体的互动中,学生社团担当着重要的功能与角色.

1.学生社团为大学生政治角色模拟提供绝佳平台与场所

学生社团虽然表面上是拥有一定规章制度、人员编制、组织目标的正式群体,但在实践中往往表现为规章制度的强制性不强、人员可以随进随出、组织目标模糊等,职务与责任的界定多为口头约定或传统沿袭.所以学生社团在一般意义上是一个或多个同侪群体的集合,并不能简单地认为其是一个单纯的正式群体.学生社团是一个容器,里面容纳了大大小小的同侪群体.同侪群体内的成员不仅在同侪群体内进行相互的政治社会化,而且在学生社团这个介乎正式与非正式的组织里对科层结构进行模拟.在学生社团中,学生社团设置“会长”、“部长”、“秘书长”、“干事”等职务,从社团关系上,年龄相近兴趣相仿的大学生就有了名义上的上下级关系.此外,学生在学生社团内进行的政治角色模拟是二重叠加的,学生社团内的成员一方面需要扮演职务名义上的角色,另一方面需要依照同侪群体中的地位在群体中作恰当的互动,这样才能在社团内部获得稳固的地位. 学生社团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态度与政治情感


学生社团与由偶然因素所组成建制班级不同,成员根据自由选择而加入社团,学生在理论上可以自由进出不受任何影响.所以学生在进入社团的那一刻起,就有强烈的愿望融入社团本身,并获得社团的认同.社团的内部关系除了科层制关系外,大学生会有意无意地发展大学生之间的私人关系,以此让大学生获得在社团中的影响力与地位.对于社团本身而言,各学生社团间人员的相互竞争与活动业绩的攀比,促使学生社团形成内在动力整合内部资源,凝聚社团内部人员.

在社团相互竞争压力与内在整合需求的共同作用力下,社团内部私人关系的连结数量会顺应飙升.私人关系的发展加快了同侪群体的形成,也加强了同侪群体相互之间的连结.在此情况下,社团成员有结成更进一步关系的需要.所以大学生会对群体整体的政治态度与政治情感作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对自己的政治态度与政治情感进行修饰、改变,以减少关系上的冲突与摩擦,最终达到融入群体的目的.

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是因为大学生的生活跟社团生活密不可分.

1.调研数据

我们针对广东某三所高校的学生进行相关调查,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8份,使用spss数据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

表1 高校学生参加学生社团情况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

297

76.5

76.9

76.9

89

22.9

23.1

100.0

合计

386

99.5

100.0

缺失

系统

2.

.5

合计

388

100.0

表2 各年级学生参加学生社团情况

有没有参加学生组织

合计

年级

大一

122

20

142

大二

87

33

120

大三

54

19

73

大四

33

17

50

合计

296

89

385

表3 大学生社团工作时间情况(每周)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

6小时以上

90

23.2

28.3

28.3

4小时左右

115

29.6

36.2

64.5

2小时左右

76

19.6

23.9

88.4

几乎不花时间

36

9.3

11.3

99.7

合计

318

82.0

100.0

缺失

系统

70

18.0

合计

388

100.0

由表1、2、3数据可知,多数大学生都有加入社团组织(76.9%).在加入学生社团的年级分布上来看,年级越高,学生社团的参与率越低.大一、大二学生对参与社团活动比较积极,大一学生有加入学生社团的占调查样本的85.9%,大二学生占调查样本的72.5%.在时间花费的维度上,绝大部分(88.4%)参与社团的学生每个星期都会在社团工作2个小时以上,工作4个小时左右与6小时以上的受访者为大多数.

2.大学生社团参与率

大学生广泛参与社团组织,社团组织在传统的建制班级维度外,把学生团结与组织起来.大一阶段,大学生还处于新生阶段,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融入新环境,如何在新环境中建构自己的社会存在,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所以大一学生对社团参与都异常积极.社团的参与率以年级为轴有陡然下降的趋势,表明学生社团能够在快速的时间内为大学生提供社会支持.一旦社会网络与社会支持完成,大学生就可能退出社团,毕竟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不在社团工作上.

3.大学生社团工作时间

学生社团的参与是大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部分学生在社团中的工作时间至少为每周2小时,比平均每周两节(1.5小时)的学业课程时间还要长,有甚者还数倍于此.大学生在参与学生社团工作活动时,大多会浸润在学生社团的话语环境中或工作环境中,在此过程中可以接受到的熏陶与沾染是可观的.长时间的参与让大学生能够在社团的维度上建立稳固的私人关系,最终孕育出同侪群体.

大学生广泛参与学生社团,每周参与学生社团工作活动的时间长度,超过一般课程长度或更长,可见学生社团有能力发挥、且应该发挥其政治社会化功能.但学生社团现在面临诸多问题,导致学生社团不仅在组织上不如人意,而且在政治教化、政治引导方面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也有所缺失.调查发现,参与学生社团的学生与没有参与学生社团的学生,在政治社会化方面的差异比较小. 表4 有无参加学生社团对信仰的影响

学生社团视阙下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团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7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您的信仰是什么

合计

宗教

共产主义

资本主义

无信仰

有无参加学生社团

6.40%

28.28%

0.67%

64.65%

100.00%

11.24%

26.97%

5.62%

56.18%

100.00%

表5 有无参加学生社团对执政党主观评分的影响

对执政党的主观整体评分

合计

1.

2.

3.

4.

5.

6.

有无参加学生社团

4.75%

3.73%

25.76%

37.63%

21.36%

6.78%

100.00%

5.68%

3.41%

23.86%

35.23%

23.86%

7.95%

100.00%

表6 有无参加学生社团对马克思主义类课程看法的影响

你对大学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类课程的看法

合计

+2

+1

-1

-2

有无参加学生社团

30.07%

46.96%

20.61%

2.36%

100.00%

28.09%

43.82%

21.35%

6.74%

100.00%

如表4、5、6所示,有无参加学生社团这个重要变量对于政治信仰、执政党的主观评分及对马克思主义类课程的看法这三个变量的影响,差异不大.表明大学生学生社团在政治社会化功能上的缺失与缺位.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社团目前遇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有以下五个:学生社团的状况良莠不齐,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力度不大,学生社团发展的物质条件较差,学生活动层次较低,学生社团的会员素质不高.我们认为这五个问题是造成大学生社团政治教化、政治信仰塑造等政治社会化功能缺失的根源所在.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社团政治社会化功能缺失的实际情况,说明大学生社团在发挥其政治社会化功能上还有很大潜能.高等院校仍须加强大学生社团的管理与组织工作. 重视大学生社团组织建设

完善的社团组织建设是社团能够有效地履行其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前提.在良好的组织建设下,大学生社团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才有发挥的空间.在组织建设上,高校作为管理大学生社团的责任主体,应该承担起对学生社团进行组织指导的责任,并对大学生社团进行组织上与物质上的支援与帮助.如建立一套完善的组织建设规章制度,引导学生在恰当的规章制度内进行社团活动,如健全学生社团的准入机制,引导学生正确地组织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学生社团组织,限制没有明确的组织目标与缺乏组织能力的学生社团在学校范围内进行招新,对违反高校既有的社团管理制度的社团进行规劝甚至强制撤销备案与解散,如加大对学生社团的组织资源投入,为学生在组织中的良好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与组织条件,对在组织上表现优异的学生社团进行奖励与表彰以树立标杆. 学生社团指导老师工作制度化 强化团支部在学生社团中的作用 重视并引导大学生社团换届选举

最好的政治训练就是政治训练本身.要大学生获得良好的政治技能和政治知识,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大学生参与到社团的政治实践当中.在优化学生社团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上,学生社团换届选举的实际操作环节能够给大学生造成重大影响,所以对学生社团进行换届选举的引导是优化学生社团政治社会化功能的重中之重.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进行政治模拟的平台,需要建立一套正确的、完善的政治模拟系统,以避免大学生在学生社团中出现错误的政治模仿,从而形成偏离于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政治观与政治行为.学生社团换届选举引导制度应由学校统一制定,引导的实际执行应该由社团指导老师负责.

(罗,1984―,女,湖北武汉人,硕士,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工作流技术,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