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点赞:26810 浏览:12125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网络技术及其应用形成了现实社会一种崭新的网络环境.大学生是社会上接触网络人数最多、运用程度较高的群体,网络已经成为他们了解社会、认知世界的重要媒介.分析研究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路径选择,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要正确认识网络空间的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引导大学生在网络行为中增强自主能力、培养主体意识;正确把握网络空间的教育关系,充分发挥教育者在网络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主动深入虚拟社区,在网络教育活动中紧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实际.这样,才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关 键 词 :网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3―0037―03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作为信息平台与交流工具,在社会政治、经济以及科学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人类提供了新的交往空间和发展条件,形成了一种崭新的网络环境.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是社会上接触网络人数最多、运用网络程度较高的群体,网络活动是他们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并正在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大学生群体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成为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也成为思想的塑造者和被塑造者.因此,网络的兴起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提供了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挑战;既改变了传统舆论的导向模式和思想文化阵地的占领方式,也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面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把握网络环境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影响,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必须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增强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必须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努力开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的新局面.

一、正确认识网络环境的新特点,

引导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

1.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目前,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基于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即把网络看成是一种载体、工具或手段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运用网络丰富和完善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局部体系构建问题;另一种看法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基于网络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即在网络环境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内容、方式、机制、队伍等方面如何创新发展以适应时代要求,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全面体系的构建问题.第一种观点是把网络作为工具或载体,第二种观点是把网络作为一种教育环境.这两种观点是两种不同的认识视角,但也同时内在关联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际上,作为教育环境的网络是作为教育工具的网络的推广应用达到普遍化、日常化的结果,而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等很多方面又都与网络紧密相连,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等,因此,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网络作为教育环境来对待,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更有针对性,也才会产生实际效果.

2.网络环境的新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与一定的环境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互动.特别是当前,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环境是大学生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有继续增长的趋势.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延伸,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社会在数字空间的延伸.每一个网络终端的屏幕后面,都不是虚拟世界中的电子信息,而是现实的人、现实的社会.虚拟性和现实性是网络兼有的双重特点,网络环境实际上是“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影响的一个系统体系.网络空间中出现的现象都能在现实中找到依据和根源,虚拟的符号是现实的载体,网络心态也正是网络使用者的心态.虚拟空间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现实世界的折射,网上问题的解决和处理要到现实社会中去寻找解决途径.但网络世界不是现实社会的原封不动的复制,因此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照搬现实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无视网络民意存在,就会闭目塞听;但过于相信网络民意,则可能会偏听偏信.正确认识网络环境的新特点,必须把握好网络信息传播交流技术的作用机制,处理好网络虚拟和网络现实的关系,注重虚拟环境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加强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的结合,构筑网上网下全覆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同时,要依据网络环境新特点,寻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网络方便快捷高效的优势,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3.引导大学生在网络行为中增强自主能力、树立主体意识.网络是把双刃剑,如何兴利除弊,是教育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引导大学生在网络行为中增强自主能力、树立主体意识是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创新的一个根本性的突破点.网络环境与其他教育环境的不同之处在于网络的虚拟性.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空间里,现实社会的人、事、物和诸多社会现象经过网络的数字化虚拟,呈现出虚拟主体和虚拟实践的特性.网络主体身份的匿名性,网络信息资源的多元性、丰富性、复杂性、开放性,目前网络立法、网络监管的滞后性以及网络技术的不完善性,使得各种合法或不合法、健康或不健康的信息得以方便快捷地进入网民视野,对人的发展造成了利弊共生的处境.这有可能使大学生不加辨别地去接受错误思想,从而被引入歧途.面对这一网络环境的特点,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增强作为主体的人对环境的自主支配意识和支配能力.一是要适应社会变迁的客观要求,转换观念,适应环境新变化.二是要基于兴利除弊的视角,主动优化环境、改造环境.马克思说过,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同时也改变着环境.三是要加强大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育.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有了教育信息选择的自主性,但要增强他们在使用网络过程中的责任感和道德感,引导他们提高正确、自主分辨和选择网络信息以及自主支配和控制虚拟情境的能力,有效抑制不良观念对青年的侵蚀.

二、正确把握网络空间中的教育关系,

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1.正确把握网络空间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从现实领域拓展到网络领域,仍具有目标规定性和价值导向性,这种属性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仍存在着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这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变成了同在一个虚拟平台的主体间关系.因此,网络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这加强了教育的互动性,使教育活动能够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但同时,双方毕竟是教育与受教育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仍然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由教育的目标性和导向性产生的,由此导致教育双方在信息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主动引导的一方和被动追随的一方,表现出教育活动中具有的主体间性的主客体关系.但这种主客体关系建立在虚拟交往实践的基础上,因而这种主客体关系又表现出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的特征.一是具体情境性.在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践中,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关系非常明确,而网络环境下,由于网络交往的虚拟性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模糊.体现在教育活动中,由于网络平等的交流对话取代了身份差异的鸿沟,的探讨取代了单方面的灌输,所以,主客体之间关系的确定已经不再受现实生活中人的身份的影响和制约,而是取决于网络教育活动具体情境的精心安排和设置,取决于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中能否成为信息的引领者.二是不确定性.网络环境下,网络主体可以自主地获取网络信息,选择网络行为,这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和权威受到了冲击.因而当教育者主动与受教育者建立联系,并且教育者提供的信息内容能够适合对方需要并得到积极回应或响应时,教育主客体关系才实际上确定下来;当教育者的教育内容不能被网络受众吸纳,主客体关系就无法实现.同时,由于网络的开放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始终处于竞争与协同交织的自组织状态,因此,主客体关系的确立具有不确定性,呈现出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趋势.

2.充分发挥教育者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实行单向灌输,进行空洞说教,教育者可有意识地选择适当的材料对受教育者集中地、持续地传播含有特定内容的信息,促进受教育者思想、行为发生转变.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主客体关系所呈现出的新特点,迫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重新理解“教育者主导”的内在含义,这是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一个突破口.在新的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建构的双向主体性活动.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教育行为的主体,学生则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认识和处理好这种关系,是合理组织教育活动、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就要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者要坚持“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教育理念,走出“权威”与“服从”的误区,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与大学生建立起双方彼此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他们、关心他们.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避免居高临下.要经常换位思考,与大学生平等交流,共同进步.二是教育者在开展教育活动过程中要明确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选择高质量的能够引起大学生兴趣并产生共鸣的教育内容,形成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树立教育者的主导地位.三是要不断学习和充分运用网络信息传播交流的新技术、新手段,在网络教育活动中,经常性地创设大学生们喜爱的场景,具有时代气息且通俗易懂的语言,在彼此平等的交流中因势利导,在良好的氛围中造势引导.只有采取、平等、互动的教育模式,尊重和关心青年学生,才能利用好网络聚拢人气,形成富有亲和力的话语主导权,搭建起一个双方思想和情感顺畅交流的平台,增强网络教育的感染力,真正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三、主动深入虚拟社区,紧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

1.虚拟社区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的影响.虚拟社区是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要的人们,利用网络传播的特性,通过网上社会互动,为满足自身需要而构筑的新型的生存与生活空间.虚拟社区是网络社会的构成单位,是一个具体的、有限的网域社会共同体.虚拟社区的产生及特点,使它成为网络环境研究的重点.网络虚拟社区具有同现实社区不同的特点:一是开放性.虚拟社区受众多、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每个上网者既是信息接受者,又是信息制造者,既相互沟通,又相互感染,不受任何身份和地位的限制.二是超时空性.社区成员可以随时随地展开互动交流,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三是群聚性.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群体互动技术不断得到开发和应用,通过虚拟社区,社区成员之间能够彼此平等地交流,快速地传递与交换信息.这一切,对参与社区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很多学生积极进入虚拟社区,发布消息,获取信息,发表意见和建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主动走进网络虚拟社区,积极探索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成为其中的信息提供者,实现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的有效引导.如果不能意识到并充分利用网络这个信息交流载体或放弃这个载体,网络中的各种不良信息就有可能占据这个空间,就可能抵消已开展工作所产生的效能.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走进网络虚拟社区的工作已经取得显著成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推进,虚拟社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研究逐步深化,积累的成功经验愈益增多,这些已经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的重要体现.

2.高校网络社区建设要贴近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以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握时代特征,贴近学生发展实际,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有效途径.网络环境下,在深入网络社区和建设网络社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一定要紧贴大学生发展的实际.一是要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实际需要.网络社区建设应当紧紧围绕大学生关心的诸如学习、生活、健康、交往、恋爱、求职、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建设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和成才的社区共享资源,满足大学生各方面的现实需求,这样才能把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的意见落到实处.二是要增强高校虚拟社区的内在凝聚力.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大学生成才愿望非常强烈,针对这一情况,高校网络社区建设要在满足大学生成才的需求上下工夫.还要掌握高校网络社区的特点、功能、内在机制及发展趋势,使社区在体现其他一般网络社区组织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社区成员同质性强的优越条件,推进网上网下集体的同构,虚拟环境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使社区成员形成对社区相对稳定的归属感,增强网络社区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三是高校网络社区建设要突出校园文化特色.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在遵循网络社区所具有的共性的交往方式的前提下,高校网络社区建设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以及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网络社区建设既要创设思想教育活动的“师生情境”,发挥教育者的教育引导作用,也要建立自教自律的“朋辈情境”,注重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通过师生的平等沟通,使社区的育人环境充满人文关怀,充满亲和力和感染力.四是要了解学生思想、心理动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要把高校网络空间作为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准确地了解发现大学生思想变化和心理变化,为他们解疑释惑、排忧解难.通过教育疏导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把对大学生的关怀落到实处,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网络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