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体制改革的稳中求进思想探析

点赞:6370 浏览:2216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是在汲取“文化大革命”教训和推进经济调整改革中形成、发展并不断完善的.其积淀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稳中求进.

[关 键 词 ] 政治体制改革 稳中求进

是在汲取“文化大革命”教训、恢复20世纪50年代政治体制以发挥这种制度的潜力和优势,并通过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现制度化、法律化来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向前推进的.遭到“文化大革命”破坏的政治体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逐步得到恢复.1980年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敏锐而又深刻地分析了我国政治体制的主要弊端、产生根源、问题实质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要求和方式,阐明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尽管当时主要是基于反思和吸取“文化大革命”教训,克服“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1]P327,但已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历史使命:“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相信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从宏观上看,是“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化的需要”,“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化、经济管理的化、整个社会生活的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1]P336.政治的制度化、法律化观念由此奠基.从微观上看,就是要“充分发扬人民,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利,享有各项公民权利等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1]P322 .

在这篇讲话中提出的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些初步设想,成为一段时期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根据讲话精神,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一开始就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进行.从宏观政治层次看,我们采取措施改变了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在党的领导层形成了书记处、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会三个层次的领导体制,废除了干部职务终身制,干部人事制度、地方政权组织、选举制度、企业领导体制、法制等方面的改革和建设都依此着手进行.1982年的十二大明确提出继续改革和完善政治体制的任务.健全党的集中制,使党内政治生活进一步化;改革领导机构和干部制度,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新《党章》对党的领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党的领导方式、党的组织制度、党的集中制等方面,都作出了更加具体和明确的规定.根据1982年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集中制的原则”,国家机构和领导体制作了许多重要的新规定:加强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恢复了国家主席建制,设立了军事委员会.在微观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开始形成,其地位和作用也受到重视,被列入了1982年宪法.

政治体制改革的稳中求进思想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经济发展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从1984年起,我国的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入城市,并且由经济领域的改革进一步发展为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全面改革,全面深入的政治体制改革有了需要、可能和条件.在这一时期,发展商品经济与政治体制的矛盾日益显露,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不协调、不适应,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使得社会上政治体制改革呼声渐高.一些人把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归结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以图表明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性;一些人宣传三权分立、制、议会制度等西方政治思想以强调“政治”,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似乎主张只有按照这样的思想、方式进行改革才算真正搞现代化了.一时间引起了人们政治思想上的开放和混乱.面对形势的发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适应经济体制改革要求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由此政治体制改革由改变权力过于集中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这样单纯的政治领域的问题,变成了如何怎么写作于经济发展的政治领域与经济社会领域的相互关系问题.1986年6月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围绕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全面、深入、系统地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问题.

首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在谈到经济发展会遇到什么障碍时,说:“现在看,不搞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适应形势.改革,应该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且应该把它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机构庞大、人浮于事、官僚主义“必然会阻碍经济体制改革,拖经济发展的后腿”[2]P160.“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2]P176,“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于贯彻”[2]P177.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你提倡放权,他那里收权,你有什么办法?只能从体制上解决问题,进行政治体制改革.[2]P164着眼于适应经济发展新的要求,越来越深切地感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越来越感到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提上议事日程.

其次,在不同场合,联系经济建设,对政治体制改革目标问题进行了多次阐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2]P177“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2]P1781986年,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又说:最近我在设想,要向着三个目标进行.第一个目标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这里说的活力,主要是指领导层干部的年轻化.第二个目标是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第三个目标是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2]P179—180在这里,通过改革调动基层和人民积极性的问题受到进一步的重视.在看来,改革政治生活中的高度集权,就要权力下放,把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下放给基层、企业,通过让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参与管理,实现管理化,把人民群众和基层组织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能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样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增强了,社会主义制度就巩固了.他对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阐述明显体现出为经济基础怎么写作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