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逆反心理

点赞:21519 浏览:9510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急需改革.吸收相关学科的优秀成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便是一项重要举措.在各门学科中,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首先被引进思想政治教育中.随着人们对心理学研究和应用的深化,人们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原则其实早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运用,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运用心理学的原理也收到了明显的实效.

【关 键 词 】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过程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科学性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特别关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为接受者的大学生在接受过程中的逆反心理.

1.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概念可以定义为,“教育客体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背离教育主体期望目标的反向力量,从而阻碍教育客体态度转变的一种心理现象.”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作为一种态度反映,将倍增政治教育的难度,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其有效性,严重者,甚至会产生强烈的敌对情绪.要使思政教育能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有必要对教育客体的逆反心理进行分析,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去消解逆反心理.

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复杂而微妙.因为思政教育的接收过程是一个由多因素、多变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认知过程获得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然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各种教育信息进行选择、理解和整合,形成自己的分析与判断;与此同时,还通过情感过程对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表现出积极或消极、认可或排斥的情绪与感受,形成自己的行为意向;最终将这种形成的思想意识外化为社会行为,从而完成接受的全部过程.在这里,接受主体是教育对象,接受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相似度检测是教育形式和教育者,而外在环境也能对接受的有效性产生影响.这个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造成教育对象的不接受,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逆反心理的具体表现形式与特点

2.1 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的逆反,主要表现是逃课现象的普遍化.

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大学里开设政治基础理论课完全没有必要,学习这些课程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如果选择逃课,政治理论课会成为他们必逃之课.如果老师不采用点名这种强制手段,那么来上课的学生必然寥寥无几.

2.2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逆反,主要表现在对政治思想教育内容的逆反上.

政治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包括政治理论、政治观点、政治方针和路线、法律和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传播本阶级的政治理论和政治价值观,让教育对象建立起相应的政治信念,形成符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政治思想观点.然而结果却是背道而驰,大学生们只要听到或者看到与此有关的内容,就会本能地产生抵触情绪:上政治课时不会认真听,下课以后很少有学生会去讨论和政治有关的话题,看报纸时故意避开政治性内容,对学校的政治宣传活动漠不关心,从学校的政治宣传栏走过时目不斜视.

2.3 政治教育的冷漠,主要表现在对政治的冷漠,以及对政治产生厌烦的逆反心理.

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对于政治知道了又有什么用呢,我们并不能改变什么,大家都是现实的”.同学们主动去关注的政治问题都集中在就业等问题上.很多同学反映说:“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课余时间少,学习太忙,不愿把时间花在与自己没有直接关系的事上.而且,从小对时政就不感兴趣,不关心也无可厚非.”当今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更关注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改革事业,对政治教育活动缺乏热情,不喜欢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对和政治有关的活动和形式都表现出比较严重的逆反.

2.4 政教育者的逆反,主要表现为不尊重教育者,对思政教育者采取敌对态度.

大学生对思想教育者的要求很高,希望他们既有渊博的知识,又有完美的人格.他们不喜欢政治课,对政治老师具有较严重的排斥心理,甚至在课堂上公然顶撞,或者故意刁难政治老师,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几乎很多政治老师会被学生在背地里称为“变态”.

2.5 思想政治观点的逆反,主要表现为在网络上大量发布负面信息,传播偏激的政治观点,大肆宣传与思政教育内容相悖的西方价值观、人生观和政治观.

2.6 传统道德观的逆反,主要表现在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统一,道德情感的消极,包括对他人、对社会缺乏正常的情感,对他人对社会漠不关心,缺乏责任感与同情心;道德意志的自主性缺乏,对监督作用过于依赖和消极从众性行为.

3.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3.1 育对象本身的观念系统对思政教育接受有效性的影响.

思想政治品德是在社会环境影响、教育控制以及个人主观能动性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其中,教育对象自身的主观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其中,观念系统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动力,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态度、立场等.原来已经形成的观念会反过来主导着对思政教育的接受行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西方各种文化、社会思潮在大学校园里的渗透,使大学生的观念系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3.2 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内容上的单一、滞后对接受有效性的影响.

人的精神世界是错综复杂的,个人思想的形成都是以心理的发展为基础的,而政治思想、世界观、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都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所以,如果只注重在政治方面的教育,忽略对大学生世界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并且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一成不变,而这些政治方面的内容又是从中学开始就不断重复的,教育客体自然会感到不厌其烦,仅仅只是把它作为一门考试来应付,在思想上并没有真正接受它,反而从心底排斥它厌恶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和实际意义. 3.3 灌输式教育式令整个思政教育过程枯燥乏味.

在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基本上都采取传统的满堂灌形式.这种形式最大的弊端就在于没有为教育客体们创造良好的接受心理状态,完全忽略了教育客体接受心理的科学规律.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接收者聚精会神地听讲,他的大脑皮层的某些部位就会形成优势的兴奋灶,同时对其他部位诱发抑制,以防止无关信息的干扰,即负诱导;而其他部位的抑制又反过来加强了兴奋灶的兴奋活动,即正诱导.在同一时间内使正负诱导发挥双向反复作用,就会使接收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创造出良好的接受心理状态.满堂灌的教育形式,由于单调、呆板、无味,刺激强度远远不够,导致教育客体由始至终都处于神经抑制状态下被动接受,不可能发挥正负诱导的作用.长期处于抑制状态下听思想政治教育的恶果就是,使教育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充满了厌烦和不满,无形中强化了教育客体本就有的对抗情绪,从而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阻抗心理.


3.4 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学生在情感上的忽略,引起大学生的抵触情绪.

感情是打开思想这把大锁的钥匙,感情的沟通是转变教育对象思想观念的前提.在人际吸引规律中的对等律指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付出是对等的,你对我付出真情,我也会用真情来回报你.思政教育者只有对学生付出真情,关心爱护、尊重理解他们,使双方在感情交流中沟通思想,增进理解,加深感情,达成共识.教育者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思想碰撞中触及学生的灵魂,使其得以反思和领悟.如果教育者冷冰冰地对待教育客体,将会引起接受者反感和排斥,形成“心理阻抗”,在心理对抗的状况下,接受者会潜意识地把教育者当成自己的对立面,任何事情都会往反面去理解,使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奏效.

3.5 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传统观念上的“权威性”容易引起教育客体接受的逆反.

在传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教师是高人一等的权威者.罗杰斯认为,这种教师只是“一本会说话的教科书”,这种教育是空洞无力的.师生关系应该要保持坦诚真实的态度,将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情感坦诚地表露出来,这样才有利于在师生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思想感情,才更有利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减少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逆反.有师生关系扩展到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客体心里不喜欢教育主体,却又有点害怕教育主体,学害怕暴露自己真实的想法后会受到教育主体的批评,引起教育主体对自己的反感;而事实上,很多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与自己不一样的思想、观点、习惯、行为也确实没有予以充分的接受,甚至会对表达自己思想的教育客体进行批评和报复,当然,这种接受并非指认可和同意,而是指承认尊重学生独特思想的权利.因此,这种不和谐的状态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传达者和接受者之间的渴望沟通,但是却又不敢沟通的尴尬局面.没有充分的沟通,教育客体自然在接受的过程中会产生逆反心理.

在了解了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之后,我们发现逆反心理并非无法克服,至少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方式可以把逆反心理的影响降到最低,因此要全面正确地看待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