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规律与现实意义

点赞:5346 浏览:16784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文章以中国成立90多年的历史为依据,将这段历史大体分为革命时期、建设时期和改革新时期三个时间段,通过对党的政治体系构建历史实践的考察,可以发现:尽管这三个时间段的历史发展轨迹不同,但内存着某种共性和规律性,由此为更加科学地指导实践中的行为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 构建 规律 现实意义

中国成立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这段历史大体分为革命时期、建设时期和改革新时期,通过对党的政治体系构建历史实践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尽管这三个时间段的历史发展轨迹不同,即革命时期的“正向性”发展趋势,建设时期的“逆态化”发展趋势,改革新时期的非完全耦合的“深度化”发展趋势;但政治体系构建自身以及政治体系构建与政治生态环境的关系之间,内存着某种共性和规律性特点.通过对规律的研究和认识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我党的了解,而且也更加有利于加大整治的力度,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规律

构建政治体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延续和长期的任务.理论上,从应然层面来看,党的权力运行和腐败现象是“绝缘”的关系,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迄今为止,腐败现象和行为依然活跃在政治舞台并不断蔓延滋生着.种种腐败现象和行为,引起人们的怀疑,人们不再认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败理论具有真理权威性了,人们对党能否在现实中彻底根除这种弊病持一定的悲观态度.本文针对这些质疑、悲观和否定给出了客观的答案和解释—瞬息万变的政治生态环境决定了政治体系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私有制社会所残留的私有观念仍然是构成党行使权力的外部生态环境因素之一,在这种情境下,异化现象和行为就在所难免.

以史为据,党于1921年成立,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一方面,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关系经历着曲折前进式的变迁,这就导致党的外部政治生态环境,尤其是与权力运行密切联系的外部生态环境发生变迁和异化,从而诱发私有制及私有观念产生的根源不断地递加式消解;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往往滞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在这一前提下,私有制及私有观念产生的根源无法根除,各种诱发腐败现象和行为的劣变生态因子,仍存留在外部生态环境中,时刻引发腐败现象和行为.

从党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实践来看,革命时期、建设时期和改革新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党根据各个时代的独特性采取了适时的措施来消灭腐败产生的根源,一部分被消解,一部分又相应地劣变成诱发因子潜藏在时代背景下.根据这三个时期不同的外部生态环境所呈现的特点,尤其是基于不同阶段的变异诱发因子,党在各个时期都构建了与时俱进的败政治体系,并根据环境的不断变迁而适时地作出调整和变革.

科学判断特定时期政治生态环境内容是政治体系调构的关键.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怎么写作,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权力有效有序运行的终极目标.但由于不同政治时期,外部政治生态环境不同,从而决定了权力人民性的宗旨呈现特定的内涵.从本质上来说,权力异化导致的各种腐败现象和行为违背了党的宗旨和终极目标,同时也是对人民行使权力的否定.从因果层面上分析,诱发腐败现象和行为的劣变生态因子滋生的原因,是由于错误的权力人民性宗旨的指导.以对三个长时间段党的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考察为例,很容易得出结论,即科学判断特定时期政治生态环境内容是败政治体系调构的关键.

这里的科学判断主要是指,正确认识不同时期权利人民性的特定内容和具体目标,准确定位诱发腐败现象和行为的裂变生态因子产生的根源.举例来说,党在革命时期的败政治体系构建就呈现出“正向性”的发展趋势,其原因就在于科学地判断了这一时期的外部政治生态环境的内容,正确确定了诱发权力异化的劣变生态因子产生的根源.当时,党正确认识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党的任务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推翻阻碍人民行使权力的压制力量,也就是推翻旧的统治和秩序,建立起充分依靠人民群众的新的权力领导方式,扫清阻碍这种权利运行的外部生态环境.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错综复杂的外部生态环境是劣变生态因子滋生壮大的根源,权力异化在这种外部生态环境中面临考验,这时期的劣变生态因子往往潜伏在思想文化层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侵蚀着党的生命.为了遏制这种侵蚀态势蔓延,党采取的方式是彻底的革命,变革社会制度的性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党内开展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对待出现的腐败现象和行为,一律视为敌我矛盾,必须在党的领导下,通过群众运动进行严厉打击和清除.

相反的例子是建设时期的“逆态化”发展趋势.这种“逆态化”发展趋势的典型表现就是“文化大革命运动”,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对外部政治生态环境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没有认清权力异化产生的根源,进而采取了错误的政治措施,将革命时期的发展趋势人为性地延长,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否定了权力人民性的宗旨,阻碍了人民的进程.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党的权力宗旨发展程度的不同之处在于,革命时期的主要任务是领导人民群众推翻三座大山,改革旧统治和旧秩序,解决的是外部政治生态环境,扫清外部障碍;而建设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已经建立的新政权,领导人民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内部制度,使这种新秩序有效地运行,解决的是内部政治生态环境.两个时期的主要区别在于如何分清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由此可以看出,特定时期的政治生态环境的判断对整个时期的败政治体系建设有着重大影响.判断正确,败政治体系构建就呈现“正态化”趋势,反之,则出现曲折,甚至呈现出“逆态化”趋势.这种“逆态化”趋势不仅不能起到败的效果,反而削弱了前一历史时期败建构基础,随之而来的是混淆不同时期的权利人民性的宗旨,造成不同时期腐败现象和行为发生的根源相混淆.

前一阶段的政治体系构建是后一阶段的历史依据,后一阶段的体系构建是对前一阶段的传承和扬弃.整体来说,这三个长时间段的败政治体系在具体内容上存在某些共性.例如,在政党文化方面表现出一致的创新性,坚持与时俱进,促进内在理论的先进和外在现实先进的统一;在政治文化方面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完善的政治人格的积极作用;在政治制度方面,一致重视运用详尽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保障权力的有序有效运行;在政治关系方面,都采用不同的办法尝试解决行使权力的主体在形式和实质上的统一;在政治行为方面,尽管组织和引导群众参与反对腐败现象和行为的方式不同,但都一致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和政策,群众是反对腐败现象和腐败行为的实施主体. 这些共同点折射出的是党在不同时期构建败政治体系中的内在统一性,而表现出的差异性折射出不同时期败政治体系的历史传承和扬弃,虽然存在波折和反复,总体是沿着历史的轨迹继承前进着,表现出整体肯定,部分否定的关系.


具体分析,1949年至1956年,这时期的党的败政治体系构建呈现出浓郁的革命色彩,而1956年至1966年,这十年的败政治体系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加强了对执政内部风险的认识,积极发挥了制度化建设在败中的作用,带有建设时期的轨迹特征.1966至1977年,在党内权力运行上主要实行五个“力求转变”:一,在指导思想上,力求从“庸俗化”向“科学化”方向转变;二,在权力的人民性宗旨上,发展程度力求从“外部保障”向“内涵发展”方向转变;三,在规范党的权力运行上,力求从“无序”向“有序”的方向转变;四,在主体建设上,实现从 “斗争清除”到“教育整顿”方向的转变;五,在监督方式上,力求实现从群众运动到群众路线的方向转变.这五个力求转变,仅仅是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构建的败政治体系上的否定性尝试;而从1978年到1992年,党的败政治体系构建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例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定位党在新时期对人民权力宗旨的内涵阐释;全面推进以制度建设为路径的败措施,包括重点实施群众参与制度化;注重党政职能分开等等,这些举措则是对“文化大革命”中败政治体系构建的种种弊端的彻底否定和革命.

政治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

上述关于三个长时间段败政治体系构建规律性和共性的认识,虽然不能成为彻底根除腐败现象和行为的“”,但毕竟是历史沉淀给我们的礼物,总能给人们带来共鸣和一些启示:

进一步深化内外政治生态环境的变革,是彻底有效地败的基本途径之一.一旦出现腐败现象和腐败行为,人们往往期待党采取严厉打击的措施,最好追查到底,严惩腐败行为,这也是一般民众认为的根治腐败最有效的方法,其实,威慑作用是暂时的,防止腐败现象发生才是持久有效的根本.预防腐败本质上是铲除政治生态环境中诱发腐败发生的劣变生态因子,将其扼杀在萌芽当中.

改革开放以来,新旧社会转型是政治生态环境变迁的最大特征,这种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还没有彻底完成.在这一转型时期,新体制还存在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因素,旧体制还存在残余因素,劣变生态因子趁虚而入,不断侵蚀着党的权力运行体系,导致权力异化行为不断发生.表现在外部生态环境方面,就是市场关系和经济层面的权力尚未完全划分;表现在内部生态环境上,就是权力分化尚未形成常态化的系统,权力过分集中;表现在政治层面上,就是建设怎么写作型政府依然举步维艰;表现在文化层面上,就是法治文化建设任重道远;表现在社会层面上,就是公民社会制度不成熟.要想彻底消解这些诱发腐败的劣变生态因子,只有进一步深化内外政治生态环境的变革,彻底铲除其滋生的根源.

科学地掌握和分析当下变迁化政治生态环境的特质和性质,理性地选择败路径,是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步骤.中国三个长时间段的败政治构建体系的历史规律给我们的启示是,科学判断特定时期政治生态环境内容是败政治体系调构的关键.内容的判断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权力人民性宗旨以及特定时期的具体任务和实际目标的认识,同时决定着能否准确定位劣变生态因子的发生源.

目前,人们对如何预防和治理腐败形成了两种极端的思潮.一种提倡以改革或革命的形式,通过群众运动反对腐败,另一种倡导完全依靠市场和利用西方的来.固然这两种思潮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复杂原因,但都是对当前中国所处的政治生态环境的特质做出了错误性的判断.第一种思潮普遍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进入全球化经济体系,社会特征呈现出权贵资本主义的特点,政治体制已经被完全腐化,唯有通过革命性的群众运动才能根除腐败现象.这种思潮其实是将私有资本的负面功能无限放大,错误地认为党内出现的权贵资本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第二种思潮则认为,中国尽管已有30多年对外开放的历史,但社会性质依然是集权制,腐败现象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要根除这种现象唯有完全西方化.这种错误思潮,实际上一方面忽视了党自身对传统旧体制的不断变革所做的努力,另一方面,也否定了这样的事实,即市场经济体制中自带的“劣”属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产生畸形,从而滋生出诱发腐败的劣变生态因子.

为了正确把握当前变迁化的政治生态环境特点,我们必须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对相关内容的正确判断和分析,以此作为党选择理性合适的途径的科学依据.即一方面,认清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确保这一科学判断不会变.因此,党的权力人民性宗旨实现的内涵程度不会改变,即党的权力宗旨的发展任务是着力支持和领导人民群众巩固和完善新的政治体制,也就是说,通过革命性群众运动来缺乏现实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还要意识到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新世纪呈现了新阶段的特征,具体表现是不完善的新体制与旧体制残余因素相互交织于党的权力运行的外生态环境中,市场经济下的社会,资本“恶”的势力苗头开始显现、理论上的社会风险出现了向现实转化的可能;表现在权力运行的内生态环境中,即在主流是健康的情境下,特定领域或部门出现了一些利益性的垄断集团.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深化和加大政治生态环境变革的力度和广度,不断地完善和丰富人民性宗旨内涵,逐渐彻底破坏诱发腐败现象的劣变生态因子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土壤,达到根治目的.

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规律与现实意义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清醒地认识到劣变生态因子具有复杂多样性,务必将败工作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当前的中国还处于社会转型期,内外政治生态环境瞬息万变,这也导致隐藏在其中的劣变生态因子具有复杂多样性,不完善的新体制和旧体制残余对其产生影响,表现方式有体制的也有非体制的,表现内容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社会文化的等等.因此,要想彻底清除诱发腐败的劣变生态因子,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懈努力.

中国90多年的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就是最好的证明.三个长时间段的政治体系构建都立足于特定的政治生态环境特征,对出现的腐败现象和行为一方面严惩追查,另一方面,辅助以政党文化建设、政治社会化建设、经济和政治制度建设,以及政治行为建设.将败工作视为一项长期和艰巨的系统工程,原则上,要做到打击和预防有机结合;目标上,将阶段性目标和长期性任务有机结合;行动上,将败政治体系的构建和调整与政治生态环境的变革有机结合.上述政党文化建设、政治社会化建设、经济和政治制度建设,以及政治行为建设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将政治体系不断巩固和完善.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将败政治体系构建以及相关政治经济体系的构建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并不是否定生产关系在某些领域和阶段的超越性突破,相反这恰恰能促进败系统工程建设的力度、深度、效度和广度的提高,还需要鼓励和支持.例如,当前的政治体系需要进一步调整,政党文化建设的作用就是要辅助解决其实践的先进性问题;政治社会化建设的辅助点在于帮助解决政党文化从依从型向信仰型转变的问题;经济政治制度建设辅助解决落实具体的制度和变革创新基本制度的问题;政治关系建设辅助点在于,帮助解决实现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在法治化与科学化相统一的通道和载体问题;政治行为建设有助于解决保障人民群众顺利行使权力的问题.上述这些问题是当前败政治体系内存的薄弱环节,也是未来寻求突破和完善的切入点和关键点.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责编/王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