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究

点赞:4869 浏览:1376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信息获取、人际交往和休闲娱乐等生活方式,也在改变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状态,如何利用网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课题.本文分析了微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在网络环境下如何有效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 键 词 : 网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有效性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已成为现今大学生广泛使用的网上信息交流和人际交往平台,深刻影响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理念和价值观念.这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利用网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一、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教育者主体权威性的消解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育者的主体性是教育活动得以有效展开的基本条件.[1]

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性日渐式微.网络具有海量的信息源,尤其是在突发事件传播中具有的得天独厚的速度优势,使学生从信息的“围观者”成为信息的“参与者”,学生通过网络随时都可以查到各种信息,看到对事件不同的评价和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面对社会形势的变化和大众传播,很多时候都会出现教师所接受的信息迟于或少于被教育者的情况,从而失去了宣传、教育、引导的优先地位.当教师提供的信息不能涵盖事实进程,教师提供的解答不能优于网络上的评论,教师不再具有教育资源的优势时,教师的主导性便会受到挑战和质疑,于是,教师的教育目标就难以得到有效实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效性受到干扰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确立教育和被教育者之间教育关系的纽带.适宜的方法,有助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进行良好的交流、引导和教育关系的确立.方法不适宜则会引起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互逆、对抗关系.

网络的便捷性、高效性、即时性等特点传递了一种高效、即时、人人都能参与的生活状态.网络时代大学生越来越要求生活效率,也越来越缺乏耐心,同时大学生渴望表达、发表自己的见解.如今学生越来越没有耐心接受参与会议、听取报告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促膝长谈更会受到学生的反抗,除了直接用他的思想和语言与教育者进行辩驳,即使参与会议、报告也会通过手机网络、瞌睡等方式打发时间,消极抵抗.[2]传统的注重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灌输的长期性被网络的即时性打破,同时灌输所具有的宣传价值在网络的参与性面前步履维艰.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性式微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联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信息纽带.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教育内容的传递达到引导教育对象把思想观念内化的过程.

传统的思想教育内容死板单一、注重理论说教,缺乏生活色彩.网络不但可以以文字形式存在,还可以在文本中加入图片、音频和视频,相对于传统说教来说,网络内容更丰富和多样,同时网络在促进学生自我表达的同时,也促进学生的思考,学生更期待在信息中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愿顺从和接受教育者的观念,也可以说,比起灌输式教育,学生更倾向于自我教育.此外,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也促进情绪化和不负责任的言论增多,以及社会上存在的消极、颓废思想的传播,等等,也带来了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冲击,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在教育者的权威逐渐消解的同时,传统的教育内容在学生寻求自主性的网络时代已经不能够担当起丰富学生的生活学习空间的任务.

二、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推动

(一)网络引领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塑造

在接受、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过程中,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则以主体的身份出现.作为成年人,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价值观人生观,他们以自觉的主体视角来体验及观察教育者的实际行动和表达出来的意义,以自己的认知方式来诠释、选择、内化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学生的思想正是源于他们的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才能对其进行思想和价值观的引导.网络是大学生生活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极具个性特色的话语环境,学生可以在不受外界控制的情况下,自由交流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人格.主体人格能够保存和发展激发了大学生主动探索世界和自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的观察、体验、判断、审美等能力不断发展.而这正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在自由人格的支配下,知与行在个人身上达到了统一,形成自觉能动的主体性人格.

(二)网络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有效性

教育情境是物质条件和精神氛围的统一体.网络日渐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和了解他人的重要手段,成为他们与外界的交往方式,也成为他们内心自我的发泄和表达场所.网络有利于营造自由、平等、尊重的交往氛围.因此,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走进大学生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针对性,使教育方式具有可接受性;也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呈现在网络中,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形成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积极有效的引导.教师利用网络所创设的教育情境,传播、渗透社会主导意识形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教育对象进行引导和熏陶.

(三)网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要实现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可实践性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有效性.[3]

网络适应了社会发展形势,网络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实践性.交往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要,人与人之间要通过对话,交往和理解,建立起主—客—主的关系,使受教育者在与他人的广泛交往中认识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提高交往技能,发展社会性情感.网络是基于平等的师生交往,为教育者提供了明确的教育目的,通过网络教育者发现教育对象的情感状态、化解教育对象出现的生活矛盾,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入学生内心,容易被学生接受.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容易形成角色认同.在平等的交往中,教师要使自己的言行满足社会要求,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吸引学生关注和青睐,同时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发展状态,通过网络持续不断地将自己的人生理念和教育思想传达给青年学生,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有效性. 三、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建设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力素养

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教育者是信息的发布者,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处于信息垄断地位,掌握教育过程的话语权,而网络使得教育者的权威性减弱,当教育由单向的传授变为双向的交流,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身位发生了改变,处在相对平等的地位,有时候甚至教育对象有了一定的优势.同时,网络化的生存交往方式,滋生个人主义的膨胀,无限制地追求个体自由,导致蔑视权威,无视规则.由此,教育者在新事物面前,需要如彼得·圣吉所说的,“从把自己看作无助的反应者,转为把自己看做改变现实的主动参与者.”从而创造出全新的未来.[4]网络的冲击并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否定,相反,它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提升带来了新的契机,让教育者重新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理念和方法,在反思和改变中实现教育的进步.教师应明白传统的直接、控制式的思想指导方式的内在缺陷,懂得思想观念只能通过曲折、复合、间接的作用来实现.因此、需要教育者不仅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扎实的理论素养,而且需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全面的网络知识以及提高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

(二)利用网络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网络是平等的交流空间,在网络这个空间里容易建立师生间的信任关系.而网络的匿名性也能够使得老师能够更容易、更便捷地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情感状态.这就要求教育者拥有更多的平等意识,放下架子,坚持协商、坚持说服教育,以人为本,疏通思想症结.同时,网络平台的交互性的信息特点,不仅需要教师掌握大量信息,更需要教师参与到信息发布中去,发布主题,交流思想心得,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网络世界是个开放的环境,作为教师不能教条地套用教育公式,简单地对教育对象设立禁区,要注重引导和塑造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发挥学生个体的积极主动性,教育者要在网络世界中有自己的发言权,在众多的信息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5]

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三)通过网络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礼记》有言“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因此,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必须让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真实的生活世界更能体现人的德性及其对德性精神的理解.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方式之一,情感表达随时登录网络,好奇到处转帖,浏览他所关注的人的近况,遇到好玩的事就现场拍照与大家分享.教师必须利用网络,发表网络,体验网络,才能理解网络对于学生生活世界的意义,教师才能知道学生的真实生活,才能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状态.而借助“网络”,教师不仅可以理解网络对学生的吸引力,还可以发挥网络的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进学生的生活中.当然,基于“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是基于教师自身的人格品质,人文素养,思想境界来影响和提醒学生,而非换一个场所来进行道德灌输.基于“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平等交流、共同探讨、体验升华的教育方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与你的沟通、分享和创造得更有理性和眼光;学生才能认可你的帮助、温暖和智慧;学生才会在失意和困惑的时候想起你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