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耦合

点赞:19441 浏览:8364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其中的一些精辟论述和创新提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那么新课标在思想政治教育和语文教学方面的论述有哪些呢?新课标是怎样将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巧妙地与语文教学进行无缝对接、耦合,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拟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为例,试着谈谈两者在新课标视阈下的具体文本教学耦合、践行问题.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是政治和语文学科共同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目标

新课标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耦合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7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2004年版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政治新课标”)中明确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引导学生“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2004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和语文学科的教学首先一个相通之处就是有着“马克思主义”的共同指导思想.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正是兼备了政治和语文两学科的共性特点,所以无论在科学社会主义的著作中,抑或是在语文教材中,这篇课文都是经典范例.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除了在其目标设置时,注意该文的单元教学目标之外,同时必须把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这也符合语文新课标要求的“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这一新理论.同时,我们在这个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下,要让学生必须认识到无产阶级的重要性,警惕资产阶级的和平演变与颠覆活动,特别是在以后的人生路上,要有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要被和平时代敌人的“糖衣炮弹”所打倒,要旗帜鲜明地敢于和错误的东西进行斗争,做新中国的合格建设者.


二、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深度诠释政治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思想魅力

政治新课标提出了“人力资源”一说,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要发挥主体作用,认真学习和领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自主开发”.语文新课标提出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所以,教师必须对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从课内走向课外,深度诠释政治风云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思想魅力,从而让学生们得到熏陶和感染.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虽然是恩格斯的一篇悼词之作,同时也是一篇对马克思的表扬稿.文章通过对马克思的追思和几大贡献的总结,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魅力――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揭露了资本家利用剩余价值剥削人民的丑恶本质,同时带领无产阶级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理论武器,进行工人运动和斗争的史实.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们看看《马克思传》、《恩格斯传》,特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的感人故事和事迹,他们坚忍不拔、大公无私、心忧天下、奋不顾身等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值得我们新时代学生的继承和效仿.诚如政治新课标所言,“课程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需要能动地去寻找、认识、选择和运用”,但是,“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

三、走向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政治新课标要求“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新课标提出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可见,让课程走向社会,结合当前政治新发展,把开放、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引进语文课堂,也是构成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

所以,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一文时,我们更应该让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新成果,即思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理论,让学生们懂得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没有中国,就没有新中国.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现实,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践行,进而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做到勤劳、节俭、谦虚、诚信等一系列德育目标,扩大范围,并内化为个人优秀的品质.

总之,通过语文教学,完成德育目标,是我们“教书”和“育人”的一鸟两翼,本文只是抛砖引玉,尝鼎一脔.如何更好地去实现这两驾马车的并驾齐驱,还需要教师针对实际教材教学,去仔细地揣摩和实践.

〔责任编辑: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