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时间与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变化和

点赞:24332 浏览:10927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政治心理影响着我国政治未来的发展走向.现阶段,网络的使用在大学生群体中已基本普及,上网也已成为现代大学生日常获得政治类信息的最重要途径.根据我们对武汉两所高校的调查结果可知,长时间的使用网络可能会对大学生的政治心理起着潜移默化的培养作用.网龄越长的大学生,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表达更为明显,他们的政治功效感也更强.

关 键 词 :网络;网龄;大学生;政治心理

西方学者拉斯韦尔曾于1931年在芝加哥提出过一个名词叫“预防政治学”,主要是为了研究怎样提前预防和消除个人及群体的心理矛盾冲突,解决潜在出现的非法或非理性的政治行为问题.对心理问题的及时反映与解决,是预防人们产生非法或非理性政治行为的第一步.2013年7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在这种网络飞速发展与普及的背景下,大学生作为年轻的社会群体,他们冲动非理性的性格特点,使得我们必须要重视对他们的政治心理进行研究,从而引导他们规范自己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理性地行使他们的政治权利.


一、大学生及其上网的一般现状

笔者于2013年6月3日至15日对武汉理工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两所高校的各年级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大学生政治心理的随机抽样调查.本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其中有效问卷394份,有效回收率为78.8%.此次调查的被研究对象中,男性231人,占58.6%,女性163人,占41.4%;理科260人,占66.7%,文科占33.3%.从问卷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现阶段大学生上网的一般现状:

1.网络的使用在大学生中已基本普及,上网已成为现代大学生日常获得政治信息的最重要途径

在本次成功受访的394位学生中,拥有个人电脑的学生占83.5%.与此同时,每天都会通过电脑和手机上网一小时以上的学生,其比例由十年前黄岭峻、徐浩然调查结果中的“半数”发展为89.6%,同时高中及高中以前就开始上网的学生比例也超过了93.4%.网络的使用在大学生中已基本普及.

在黄、徐的调查中显示,只有将近39%的大学生将上网看作是获取政治信息的首选渠道.而如今本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通过电脑和手机上网浏览新闻和搜索资料的比例已高达80.7%,其中通过上网每周主动了解政治类新闻的学生占56%,这充分说明上网无可争议地成为大学生获得政治信息的最重要途径.

2.大学生的信仰整体较为缺失,但是非党员大学生的信仰缺失状况与党员大学生相比更为明显

在回答”您的信仰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尽管选择信仰”共产主义”的学生(29.3%)比信仰东西方宗教等其他信仰的学生要多,可是回答“没有明确的信仰”这一项的比例却高达47.6%.若将学生划分成党员和非党员两类,如图1.1所示,即使在党员大学生中,没有明确政治信仰的学生也稍多于信仰共产主义的学生,而这一结果在非党员大学生中更为明显.随着笔者继续对党员大学生这一群体进行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如图1.2):在党员大学生中,把加入党团等政治组织当作自己的理想信念的比例高于非党员的大学生,而非党员大学生的信仰则更多的充满了功利性和盲目性.由此可见,虽然现阶段大学生的信仰整体都较为缺失,但非党员大学生的信仰缺失状况与党员大学生相比更为明显.

网络的时间与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变化和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政治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二、网络的使用时间与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变化和发展

大学生的政治心理主要是指大学生通过接触网络所产生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以及由此产生的在网络政治参与中所表现的政治信任感、政治功效感、公民的责任感和政治冷漠.同时,本文还将大学生从初次上网并持续使用网络的时间定义为该大学生的”网龄”,也就是黄、徐在其研究中所提到的“上网资历”.本文还将大学生最先接触并使用网络的时间划分为“上小学前”、“小学阶段”,“中学阶段”、“高中阶段”以及“大学阶段”.其中,大学阶段以前就开始上网的大学生网龄一般都在3年以上,他们可以被定义为“资深网民”,而大学以后才开始上网的大学生则被定义为“网络新手”,其中,大学生中的资深网民比例已超过90.8%.

1.网络的使用时间对大学生政治情感的培养

根据传播学中通过电视传播效果分析研究中所发展起来的“培养理论”,即大众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通过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了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观.而现阶段大学生的网络使用频率已经远远取代了电视,那么由此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检测设:长时间的使用网络可能会对大学生的政治情感的建立起着潜移默化的培养作用.

通过调查报告分析表1显示,在问及大学生对待网上热议的政治类新闻事件的一般反应时,回答“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和“不知道”这两项的学生中,大学阶段才开始上网的上网资历最浅的网络新手所占的比例最高,而选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一项的学生比例中,上网资历最浅的学生所占比例最低,仅占该网龄阶段总人数的26.9%,而其他上网资历相对较深的学生选择此项的基本上都超过了各阶段总人数的40%.这些情况一方面说明,相较于老网民大学生来说,网龄较短的大学生在网上表达个人政治情感时相对谨慎,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他们的政治情感的倾向和强烈程度也许并没有上网资历较深的大学生那么清楚明确.

虽然表1并不没有显示网龄长短对政治情感是否存在影响,但从接下来的表2中可看出,当被问到“日本政府应该及其过去的战争罪行向中国人民道歉”这一问题时,大学阶段才开始上网的上网资历最浅的大学生回答“非常符合”的仅占34.6%,而其他网龄相对较长的受访者选择此项的均超过38%,其中网络使用时间最长的大学生选择此项的甚至高达60%.由此可知,上网不仅没有淡化大学生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随着上网时间的递增而更加强烈.这似乎可以反映出,随着大学生的上网时间越长,其民族主义的认知和情感的外在表现越强烈.同时,2003年黄、徐在其调查结果中也指出,中国在校大学生网民的民族主义情绪与其网龄并不呈反比效应.换言之,他俩也并不认为随着网龄的增长,大学生的民族主义情绪将有所降低.这个结论与我们所提出的“上网资历可能对大学生的政治情感起到一定的‘培养’作用”这一检测设也并不相违背. 2.网络的持续使用与大学生的政治功效感的增强

大学生的网络参与意识以大学生群体的自主意识的觉醒为基础,并以其公民责任感为依托,但是,大学生的政治功效感则为他们积极参与政治决策、行使政治权利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那么大学生的政治功效感到底指什么呢?笔者认为它主要是指大学生对于自己是否能影响政治,能多大程度上影响政治的一种自我心理感知.有人认为它还包括内在效能感和外在效能感.内在政治效能感是指公民对自我政治能力的认知;外在政治效能感则是指公民相信政府对于自己的参与行为会有所反应并予以重视的程度.

著名的社会学家霍曼斯曾指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或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如果一个人因为某种行为获得了某种奖励和好处,那么他往往就会倾向于不断重复这种行为.也就是说,在政治生活中,当公民自我感觉有较强的政治参与能力,并且其政治参与所做出的努力能够得到政府的积极回应时,他的政治效能感就会的到增强,他的政治参与热情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这种交互行为同时也保证了他政治参与行为的理性和合法性.

网络由于它的及时反应性,可以使公民的参政行为获得政府的及时回应,因而它对公民政治效能感的“培养”作用也是明显的.这不但可以从之前的一系列网络事件中所感知,在这次笔者对大学生网民的调查结果中也可获得了相关证实.在本次问卷设计的里克特式量表中,笔者希望被访者针对“网络、签名或发帖来表达意见会对政府决策产生影响”这一说法给出自己的主观倾向等级.根据表3显示,选择“非常符合”、“比较符合”和“一般符合”这三项的大学生基本上都属于高中及高中以前就开始上网的老网民大学生,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在网络上的、签名或发帖等政治参与行为会对政府的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大学生中约72%的网络新手则认为这一观点“不太符合”.这说明和资深网民相比,网络新手对于自己的参政行为能够影响政府决策的信心相对较弱,即他们的政治功效感相对较弱.反过来说也就是,调查结果显示上网时间较长的资深网民的政治功效感要高于网络新手.

三、结论

早在2010年就发布的《2010年中国公民的网络表达与公共管理分析研究报告》中提出,当今公民的维权渠道已经从“上诉”、“”发展到了“上网”.可见,现阶段我国网民网络参政的影响力已不容小觑.大学生群体作为我国网民的重要组成之一,他们政治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也必然受到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的影响.而基于传播学中的“培养”理论,本研究的重点也只是着眼于网络的使用时间是否会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形成和发展造成影响这一点上.当然,由于“网络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发展”这一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并且本次的调查范围也仅限于两所高校的394名大学生群体,因此,仅仅从这394名大学生的上网使用时间这一角度出发所得到的调查结论是否具有普适性、是否能够作为此类问题研究的最终结论,还需要在未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印证.

但若仅从上网的使用时间这一角度来看,我们的调查结果是:网络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培养”作用.即网龄越长的大学生,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表达更为明显,他们的政治功效感也越强,他们的政治参与热情也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