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管理会计“企业政治关联”综述与

点赞:9090 浏览:3432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一、企业政治关联研究的基本问题

政府往往是带来企业经营环境中不确定性的一个重要缘由,因为政府通常掌握着影响整个产业格局以及竞争环境的重要资源或机会(Jacobson et al.,1993;Baron,1995).政府的许多决策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企业运营与绩效,企业长期经营决策都与政府政策息息相关.政府对企业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使得许多公司重视并发展企业的政治战略,力图通过与政府部门或管理当局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帮助企业赢得有利的政策环境(Baysinger,1984),规避经营环境中可能出现的不利局面.基于此,企业的政治关联研究也开始成为学者和企业管理当局关注的热点问题,现有的研究成果可简单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因素对企业的影响 由于政府政策与决策对企业经营业已存在的复杂、长期的影响,企业需要了解把握政治环境,并理解政府不断调整的政策对企业本身可能带来的冲击,以更好地把控企业经营方向.会计学者们也在这一研究领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主要是针对重大政治事件和政治环境如何影响企业财务制度和会计实践进行研究,具体包括企业财务报告、透明度、企业管理控制制度等.把会计职能与政治因素相联系,有助于在企业经营实践中更好地理解运用包括管理会计中的各种工具.

(二)企业的政治行为 由于政府掌握着能够影响企业经营环境的重要资源,企业更有动机建立并经营其自身的政治网络资源,从而促使企业形成政治战略,并表现出积极的政治行为.这一领域的研究议题包括验证企业是否存在政治行为;企业如何管理其政治网络资源;企业不同的政治战略, 以及影响企业政治战略选择的因素. 在这一研究议题下,跨国企业在东道国如何管理与东道国政府关系因其理论与实践意义受到了学者们特别的关注.

(三)企业的政治背景 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企业政治资源的效果:企业的政治关联、通过政治战略获得的政治资源,究竟能否对企业经营起到推动作用.其中,企业的政治关联主要指公司管理层,特别是公司CEO的政治关联,包括其从政经历以及与政府官员的渊源等.而验证政治资源的效果包括企业业绩,公司治理水平,资本成本,海外合作机会,竞争地位等.学者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热情也相对较高,国有企业因其与政府之间天然的血缘关系而在这一研究领域被广泛关注,特别是中国国有企业,作为转型经济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大量的目光.学者们通过数据和案例来验证企业拥有的政治背景能否帮助企业获得经营优势,企业的政治关联究竟是否属于有益的资源.


二、西方管理会计研究中相关企业政治关联文献内容介绍

笔者收集了2000年到2009年间发表在西方顶级会计类学术期刊上关于“企业政治关联”议题的8篇文章.收集文献的标准有两个:标题中含有“political”;属于管理会计研究领域.

(一)有关政治因素对企业影响的研究 学者们普遍认同企业经营环境中的政府作用,政府政策、政治环境等政治因素都会对企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在这一领域,会计学者们的研究则主要关注的是政治因素对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影响,包括会计制度的推行和发展,也取得了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Danture Wickramasinghe和Trevor Hopper(2005)通过对斯里兰卡一家传统纺织厂进行长期深入的案例研究, 发现政治文化因素会影响管理会计在实践中作用的发挥, 因为管理会计与控制本身是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文化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体现,而政治文化差异、冲突使得理性的预算工具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中都没有成功渗透到工厂,从而无法成为有效的管理控制工具.此外,Danture Wickramasinghe和Trevor Hopper(2004)的另一研究也同样发现组织结构及管理模式的调整是会受到社会政治文化以及历史因素的影响.他们对斯里兰卡另一家国有电讯公司进行了深入的实地研究,发现用新的管理会计控制体系替代该公司原有的官僚管理体系后确实能够带来积极的经济效益,但这种经济效益可能会由于政治干涉而打折扣.因而他们认为管理会计系统的变革、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经济后果并非绝对,而是取决于复杂的动态的政治环境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文化因素影响.

Neale G. O’Connor等(2006)也从管理会计的研究视角出发,通过对502家中国国企的部门经理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实证的方法验证了政治约束对中国国有企业管控机制的影响.工业水平上升,国外竞争者增加以及企业本身拥有的合资经验,这些市场化力量都会影响企业的管控机制,包括授权制度、客观业绩评价、激励等.研究认为政治因素是转型经济体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因而以国有企业中劳动人事决策权的政治约束力量为切入点,证实了政治因素能够弱化市场化力量对企业管控机制的影响作用.

另外,也有学者从整体政策环境的角度分析政治形势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关系.Peter Skaerbaek与Preben Melander(2004)深入研究了一家丹麦国有大型货运公司在私有化过程中建立新战略的过程,反映了转型过程中会计如何从以控制为重心转变为以金融化为重心,从而证明了政策变化对会计制度重心变化的影响.此外,已有学者开始针对中国国有企业,研究重大政治事件对上市公司负面财务信息发布的影响,发现国有企业在重大政治事件(如、干部换届选举等)期间股价下跌的可能性会降低, 即表明政治事件会影响国企的财务状况报告机制,压制不利信息的发布.

(二)有关企业政治行为的研究 西方学术界把任何直接试图影响政府政策或政治过程的复杂行为称为公司政治行为.因为政治因素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不可忽视性,企业有动机通过政治行为怎么写作于企业利益,也引起了学者们对企业政治行为问题的关注.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验证企业如何管理其政治关系,企业政治战略的选择问题.

关于企业的政治行为.为验证企业是否因政府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作用而确实存在政治行为,学者们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Amjad Hadjikhani等(2008)通过两个案例研究跨国企业如何管理其与社会政治组织之间的关系,建立起一个包含合法性、承诺和信任的理论框架,研究结果认为跨国企业为实现其商业目标,会采取行动将来自社会政治组织的压力转化为支持性关系.此外,也有学者运用解释性的档案分析方法验证了企业家如何引导新的内幕交易规则制定或影响现有制度以降低其最终效果,从而为自己的投资利益怎么写作.

关于企业政治战略及战略选择因素,学者们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Amy J Hillman和William P Wan(2005)认为企业政治战略包括信息政治战略(information political strategy)、财务激励政治战略(financial incentive political strategy)、以及选民培养战略(constituency-building strategy)三种,研究主要针对跨国企业国外分支机构政治战略的决定因素,运用来自美国跨国企业西欧分支机构的问卷及档案数据,提出并验证了关于分支结构、东道国、以及政治战略决定因素的多维度模型.研究结论认为海外分支机构的成立时间、规模,东道国特征,母公司的政治战略选择,母公司的多元化程度、国际化程度,都是影响海外分支机构政治战略选择的重要因素.

Derek Johnston和Denise A. Jones(2006)研究了会计对公司政治战略的影响,发现公司在商业合并和收入确认的会计事项变动中所受到的影响越大,则公司的游说支出也越高,表明公司的游说支出与公司进行游说的会计动机显著相关,从而印证了会计因素在企业政治战略中的作用.此外,也有学者针对受到环境保护管制影响的企业,对其应对环境管制和立法的政治战略选择进行深入研究,认为环境战略是企业选择政治战略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企业会选择相应的政治战略使之与公司既定的环境战略相匹配.而Amjad Hadjikhani等(2008)的研究则发现公司战略和国际化经验也都是决定企业采取不同政治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有关企业政治背景的研究 有关企业政治背景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企业拥有的政治关联、政治资源能否确实为企业带来好处这一问题展开的.学者们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关注也较多,研究成果也相对较为丰富,多是通过实证研究方法验证企业拥有的政治背景是否能够改善企业绩效、资本成本、竞争地位、发展机会等.此外,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涉及对国有企业高层管理者政治关联的研究,包括CEO更替及其对企业的影响等.

(1)企业政治背景与企业经营. 现有的研究多认为企业政治关联能够为企业带来各种好处, 简单的可归结为三方面:优先贷款权、税收优惠以及市场影响力.当然,还包括接受政府援助、获得限制性资源、取得优惠条款的贷款等,且这些优势最终能够提升企业价值.有学者从企业资本成本的角度出发,通过采用多个国家样本,控制法制体系和腐败程度的国别差异,进行实证研究,从而验证了企业的政治关联能够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这一观点.也有学者以进入中国汽车产业的跨国企业为切入点, 研究其政治网络建设与竞争地位之间的关系, 认为跨国企业在东道国较深的政治网络关系对其在东道国的竞争地位有正向的推动作用,但这一积极作用会随着制度转型和经济自由化的深入而降低.

政治关联对企业经营产生的影响也并不只会是正向的.Jordan Sidgel(2007)通过对665家韩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企业的政治关系也可能对企业带来负向作用:与当局存在政治关联的企业建立跨境联盟的可能性会显著提高,而与执政当局敌对的政党存在政治关联则会降低企业建立跨境联盟的可能性,且政局的变化能够迅速将企业的政治资本转化为政治负债,反之亦然.

(2)国企高管的政治关联与高管变更.已有学者的研究发现,当国企出现财务危机时,政府就会委派一名政府官员到该企业高层任职.但有政治关联的CEO往往不太可能被任命到需要专业知识、行业竞争激烈、 海外交叉上市或者地方机构比较强势的公司任职.也有研究结论表明,政府官员通常被认为是对扭转企业绩效有帮助的角色,一方面体现政府对公司的援助, 因为有政治关联的CEO能获得更多的政府补助;另一方面也确实能够改善公司治理状况, 降低企业违规频率和亏损频率, 降低市场压力, 从而提高企业绩效. 但政治关联却降低了CEO更替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性.

西方管理会计“企业政治关联”综述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政治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根据对上述文献的回顾和梳理,管理会计中有关企业政治关联问题的研究成果可归纳为表1.

三、基于文献的启示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企业政治关联问题的研究还有可拓展的空间,学者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尚未形成成熟的研究框架和体系.特别是我国的研究,对政治关系问题给予关注的学者仍是少数,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也较少,对我国企业的政治行为或政治战略研究也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然而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逐步完善,企业政治关联确已成为企业经营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企业管理控制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应该引起学者们更广泛的关注.通过对现有企业政治关联问题研究成果的分析整理,能够为我国的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积极探索转型期特殊政治环境对中国企业管理会计实践的影响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中看,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会对企业的管理控制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由于中国正处于较为特殊的经济转型时期,政府在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作用尤为突出.中国特殊的政治环境和政策导向对中国企业的管理会计实践有何影响?西方管理会计控制系统在中国的应用是否因政治文化因素出现新的特征?政治因素与企业管理控制体系的建立、变革、发展之间有何联系?中国国有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其管理会计和控制系统的角色、作用如何?这些问题都是这一领域中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有益于中国企业实践的研究.

(二)密切关注中国企业的政治行为与政治战略 从笔者收集整理的近年来企业政治关联问题研究领域的英文文献中,可以发现有关企业战略政治的研究多是验证企业采用何种政治战略以及企业选择政治战略的影响因素.关于政治战略议题的研究在西方已比较成熟,主要是基于西方企业的具体实践.而就我国国情而言,中国企业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战略尚属新生事物,研究尚未形成体系.学者们可以重点关注中国企业如何进行政府关系管理,包括地方政府以及政府;合资企业的外方合资方如何管理政府关系;跨国企业在中国经营所采用的政治战略如何;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政治行为与政治战略上的差异;在特定的中国情境下政治行为或政治战略呈现出的特点如何等.而这一领域研究重点可以包括:中国企业的政治行为是否会对企业的管理会计与控制体系的形成、发展以及特点构成影响;反过来,中国企业的管理控制体系是否又会影响企业政治行为和政治战略的选择.

(三)深入挖掘中国企业政治背景的后果研究 对企业政治背景的关注点多在于验证企业在拥有某种政治资源或建立了某种政治关系后能否切实为企业带来利益,已有的研究成果包括企业绩效、资本成本、竞争地位、发展机会等.那么在中国的企业实践中,这些研究结论是否仍然成立?中国企业的政治背景又如何影响企业的管理实践?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重点关注政治背景对企业管理控制控体系的影响,探索拥有政治背景的中国企业在企业的管理控制体系设置上所呈现出的新的特点.此外,国有企业由于其特殊性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如国有企业的管理控制体系是否存在有别于其他所有权形式企业的特征,国有企业是否会由于其政治背景优势造成企业管理的低效等问题.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管理会计研究一直存在研究数据获取困难的问题,但在文献整理过程中发现,学者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不仅包括长期深入的案例研究、多案例比较研究、实地研究等,对案例进行深入挖掘分析,从而归纳研究命题形成研究结论,也有学者通过访谈、问卷调查、档案分析等方法收集数据,进行大样本的实证研究,从而增加研究结论的可信性与适用性,也为从事管理会计研究的学者提供新的可参考的路径.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中国企业的实践为学者们研究企业政治关联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土壤和丰富的研究资源,也为管理会计学者探讨政治管理与管理会计实践提供了诸多研究议题,中国的管理会计学者更应把握地域优势,努力探索企业政治关联的“中国问题”.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外合资企业管理控制的比较案例研究”(编号:7077202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11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田志龙、高勇强、卫武:《中国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研究》,《管理世界》2003年第12期.

[2]田志龙、贺远琼:《公司政治行为:西方相关研究的综述与评价》,《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2期.

[3]Amjad Hadjikhani,Joong-Woo Lee,Pervez N. Ghauri. “Network view of MNCs”socio- political behior,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8,61.

[4]Amy J Hillman,William P Wan, The determinants of MNE subsidiaries’ political strategies:evidence of institutional dualit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5,36.

[5]Baron,D.P.,Integrated strategy: market and nonmarket ponents,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5,37.

[6]Baysinger, B,Domain maintenance as an objective of business political activity:an expanded typology,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9.

[7]Danture Wickramasinghe,Trevor Hopper,A cultural political economy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controls: a case study of a textile Mill in a traditional Sinhalese village,Critical Perspectiveson Accounting,2005,16.

[8]Danture Wickramasinghe,Trevor Hopper,Chandana Rathnasiri,Japanese cost management meets Sri Lankan politics: Disappearance and reappearance of bureaucratic management controls in a privatized utility,Accounting,Auditing & Accountability Journal,2004,Vol. 17,No. 1.

[9]Derek Johnston,Denise A. Jones,How does accounting fit into a firm’s political strategy,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6,25.

[10]Jacobson,C.K.,Lenway,S.A. and Ring,P.S.,The political embeddedness of private economic transactions,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93,30.

[11]Jordan Siege,Contingent Political Capital and International Alliances:Evidence from South Korea,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7,52.

[12]Neale G. O’Connor, Johnny Deng, Yadong Luo, Political Constraints,Organizationa Design and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China’s State-owned Enterprises,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6,31.

[13]Peter Skaerbaek,Preben Melander,The politics of the changing forms of accounting:a field study of strategy translation in a Danish government-owned pany under privatisation, Accounting,Auditing & Accountability Journal,2004,Vol. 17,No. 1.

(编辑 熊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