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掌握“三适”原则

点赞:7729 浏览:2437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把握好“适合”、“适宜”、“ 适度”的“三适”原则.“适合”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选择与创新,倡导用针对性更强,灵活性更大,更适合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品味”的方法来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适宜”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双方的心理融通和配合,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参与及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适度”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刺激强度的调控,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认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选择最佳的刺激内容和方式,有效把握好刺激的“火候”.

关 键 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三适”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子系统,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直接关系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质量好坏,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十分重要,又相当难做,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造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力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没有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互动关系上来思考问题,有效掌握好“适合”、“适宜”、“适度”三大原则.

一、掌握“适合”原则,选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法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时候,你苦口婆心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但对方可能不领情,甚至根本不把你的话当回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而方法不当则可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内容新颖、有吸力之外,还有一个方法“适合”问题.只有掌握好“适合”的原则,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掌握“适合”原则就要对方法进行选择.古人曰,“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人们取上等的方法,也只能得到中等的结果;取中等的方法,就只能得到下等的结果了.因此,要取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适合个体教育对象的方法的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有选择才会有所取,有所舍.“取”之得当,才会有所进取;“舍”之毅然,才会有所精进.方法选择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角度,但就其教育的目的而言,最重要的还是瞄准对象选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让对方接受你的思想,让对方满意,既要选择适合的教育方法,更要重视对方的感受,而不能靠自我感觉.

强调瞄准对象选择“适合”的教育方法,目的是要让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摒弃“一种方法”、“一副面孔”的简单做法,而采取针对性强、适合教育对象“品味”的灵活的教育方法.事实上,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不同的人有着自己不同的爱好和需求,所以方法的选择是要“选”合乎教育对象“口味”的事,“择”教育对象爱听的话.当然,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千人千面,性格千秋,需求复杂,除了个别教育以外,再好的教育方法要适合每一个个人的需要,我们确实难以做到.然而,人在个性的另一面却是他的共性.比如说,每个人都有“探奇”心理,如果我们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适应人们的这种探奇寻胜的心理,就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增强思想教育的吸引力.当然,创新方法只是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一个方面,关键还是要从合乎教育对象的“口味”出发,去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

选择“适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还要注意选择特定时期的人在特定环境下的特殊需求.人的共性也是随环境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其实,从本质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心理融通、双方配合的双边活动.过去不少人只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作是“教”和“育”,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误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过程本来就是一种双边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主导,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主体,主导是外因,主体是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外部的信息输入只有通过内部处理才能发挥作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更换思维角度,从单一的思维中走出来,学会从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和主体两个方面来选择适合的教育方法,调动主体的参与及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能流于形式,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掌握“适宜”原则,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双方心理沟通问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双方进行心理沟通或交流的过程,所以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在心理融通的情况下和谐地实现的.要做到心理融通,最重要的是抓住以下几点.

1.要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主导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不能“居高临下”,“我说你听”.事实上,许多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无痕”的,即“润物细无声”.在日常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要注意淡化“教育”痕迹,尽量营造和谐的思想教育氛围,让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消除某种防范心理,愉快地不着痕迹地接受教育.不要像有的宣传广告那样“强势推进”、“狂轰烂炸”,其结果是增强了人们讨厌情绪和逆反心理,你说的再好我也不听,你的东西再好我也不写.

2.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接受能力.接受能力不同,认知的效果也不同.吴甘霖在其《心力学》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在古代波斯,一位毛拉到一座清真寺庙去讲经.进入礼拜堂后,他发现只有一个马夫在等着他讲.讲不讲呢?他最后向马夫提问.马夫说:“老爷,我是一个卑下的蠢人,不懂得讲经的事.不过,如果我到马厩去,看见只有一匹马,其他的马都跑掉了,我仍然要喂这匹马,而不管是不是其他的马都跑掉了.”毛拉觉得很有道理,就开始讲给这唯一的听众听.他口若悬河,既朗读《可兰经》经文,又旁征博引,宗教大义、天文地理、现实生活无所不包,滔滔不绝地讲述了好几个小时.讲完后,他自我感觉良好,很希望得到马夫的赞美,便问马夫:“你喜欢我的讲经吗?请照实说.”马夫谦卑地说:“老爷,我已经告诉您我是一个蠢人,不懂得讲经的事情,不过,如果我进了马厩,发现只有一匹马,我会把这匹马需要的饲料拿给它,而不会让这匹马吃所有的饲料.”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不管人多人少都要坚持去做,但不是不看对象都一样去做.要具体对象具体分析,找到适合具体对象接受能力和水平的语言,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不看对象,一股脑儿全部倒给别人是根本行不通的. 3.要选择适宜的思想政治教育时机.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一定要选择适宜的时机.时机选对了,事半功倍;时机错了,事倍功半.大家都熟悉的《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就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攻赵国,危急关头,赵国不得不求救于齐,而齐国却提出救援条件――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但赵太后不肯答应这个条件,于是大臣竭力劝阻,惹太后暴怒:“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而左师触龙则与众不同,他知道,赵太后刚刚执政,缺乏政治经验,目光短浅,加之女性特有的溺爱孩子的心理,盛怒之下,任何谈及人质的问题都会让太后难以接受.于是触龙避其锋芒,先问太后饮食住行,接着请托儿子舒祺,继之论及疼爱子女的事情,最后大谈王位继承问题.不知不觉之中,太后怒气全消,幡然悔悟,明白了怎样才是疼爱孩子的道理,高兴地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触龙劝说赵太后的成功,就在于他善于创造心理环境,等到心理条件成熟时再展开说服教育攻势.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切切不能操之过急,有时候要学会等待,当然也不能坐守、拖延而失去最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时机.

三、掌握“适度”原则,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刺激方向和程度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也是一个刺激——反应过程.上面我们强调从“反应”(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不否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受其教育主体的认知能力、心理反应等因素的影响,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给他什么刺激,刺激至何种程度,同样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从刺激的性质来说,刺激既有正向刺激,也有反向刺激.正向刺激主要表现为表扬、奖励、赞许和肯定,反向刺激主要表现为批评、否定和惩罚.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时我们需要正向刺激,有时又需要反向刺激,但不管什么样的刺激,都不能伤害被教育对象的自尊与人格.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掌握“三适”原则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对象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4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教育艺术就是正向刺激.当年陶先生任育才学校的校长,一天,他看到一位男生要用泥块砸同学,将其制止,并让男生到校长室.等陶先生回到校长室,见男生已在那里等候,陶先生便掏出一块糖果给学生:“这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又掏出一块糖果给学生:“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果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果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心理学有一种“自己人效应”,它告诉我们要使对方接受你的批评教育,你必须同对方保持“同体观”的关系,即在对方看来,你是为他好.这样,双方的心理差距就拉近了.对方不会感到有心理压力.要实现此效应,我们不妨给批评以全新的“包装”.我们应该像陶先生那样,细致观察,多动脑筋,精心“备课”,在发现学生闪光点的基础上,创设意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现出精湛的教育艺术.

一方面我们主张对学生的教育应以正向刺激为主,不能讽刺挖苦,否则不仅不能收到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可能还会由此毁掉一个人.另一方面也强调掌握反向刺激艺术,即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惩罚”手段.英国著名科学家约翰·麦克劳德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他想亲眼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便偷偷的把校长的宠物——一只狗杀了.校长气得七窍生烟,决定“惩罚”这个无法无天的学生.怎么罚?他既没开除这个学生,又没使用暴力,而是罚他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张人体血液循环图.事后,约翰·麦克劳德被校长的宽容所打动,发奋研究解剖学,终于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巨匠.检测如当时校长采用的是粗暴的惩罚手段,这位未来的科学家很可能便从此“夭折”.我们在惩罚学生时不妨“路留一步,味减三分”,给学生留有改正错误的余地.

刺激既没有统一的模式,也没有统一的方法,只能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选择不同的刺激方法.所以陶行知这种由“批评”变成“表扬”的“反做”法达到了正向教育的效果;而约翰.麦克劳德的校长这种因势利导的惩罚艺术也十分高超.显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灵活思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不能呆板.

从刺激强度来说,总体上应该保持在适中水平.不管是正向刺激还是反向刺激都不能过度.一般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刺激尤其是反向刺激,对于性格内向,承受能力弱的人,刺激量应该相对小一些,对于性格外向,承受能力强的人刺激量应该大一些,以使人的心理不受到有害损伤为止.

(苏晓哲,1984-,男,河南新乡人,新乡学院社科部教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