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参与:当代中国政治的机遇与挑战

点赞:16628 浏览:7081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收稿日期:20111211

作者简介:何正玲(1970-),女,四川开江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博士生,辽宁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刘 彤(1955-),男,山东栖霞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网络政治参与的兴起突破了传统政治参与的种种限制,扩大了公民政治参与的范围,改变着政治参与的方式和途径,使公民政治参与的效能与水平得到提升,这无疑给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它同时也使其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关 键 词 :网络政治参与;中国;政治发展;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2)02-0039-05

政治发展意味着政治现代化与化的进程,每个国家都在努力寻求适合自己的先进的政治发展模式.公民政治参与的广度、深度及效能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的基本尺度,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而兴起的网络政治参与无疑给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带来了许多遐想的空间.

一、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兴起与发展 网络政治参与是指网民或虚拟团体通过网络平台试图影响政治决策过程的行为.自从1994年实现与Inter的全功能连接后,互联网正式走进中国民众的生活,中国公民在享受着网络带来的电子商务、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便利的同时,也开始利用电子邮件、网络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进行政治意愿表达,参与公共决策,网络舆论的力量日益显现,逐渐改变着中国的政治生态.中国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发展迅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力量初显阶段(1998-2002年).这一时期中国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主要是针对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一些事件,网民通过互联网表达爱国主义的行为.如针对1998年的印尼排华事件、1999年美国袭击我驻南斯拉夫使馆,以及2001年的中美撞机事件等,数百万的网民上网关注事件的发展,发表政治言论,揭露事件的真相,号召国民团结起来,共同声讨对方的暴行.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在认识到网络方便快捷的信息传播功能和强大的舆论宣传功能后,也开始关注网络的政治怎么写作功能.在美国袭击我驻南使馆的第二天,人民网开设“强烈北约暴行论坛”,后更名为“强国论坛”,成为国内首个时事新闻类论坛.2001年,新华网开设发展论坛.网络论坛和虚拟社区作为有别于传统政治参与的一条新途径逐渐被人们所知晓并充分运用起来.

(二)第二阶段:网络舆论监督作用显现阶段(2003-2004年).这个阶段中国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孙志刚事件”为典型,网络媒体所显示的舆论监督力量得到了最充分最有效的体现.人们开始把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的问题推向网络,借助网络的神奇力量形成强大的舆论,然后再借助舆论压力来推动现实问题的解决、影响政治决策甚至改变不合理的制度.孙志刚作为一名在广州打工的大学生,因为出门没带暂住证在收容站非正常死亡的事件,通过记者在网络媒体上的报道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一方面推动了对案件的侦查和对相关人员的处理,另一方面,引发了对已经走样的收容遣送制度的变革.在网民和法学专家的努力下,国务院发布第381号令,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同时废止1982年的收容遣送办法.“孙志刚事件”结束了一部实施长达21年的法律,由此也将网络政治参与的意义凸显出来[1].尽管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着某些缺陷,人们对它的看法也不尽一致,但它背后所代表的民意是不容忽视的.中国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作为虚拟空间一种体制外的表达方式,在2003年到2004年间与体制内的各种决策力量产生了积极的对话关系,对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产生了助推作用.

(三)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2005年以后,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民众对网络政治参与高效能日益深刻的认识,中国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政治博客做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政治参与形式,为公民更为自由、系统地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更为适合的载体,成为推动中国网络政治发展的催化剂.官员博客、“草根”博客、“”博客交相辉映,民众与官员的接触更加便捷,政治参与的渠道更加畅通,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情极大提高.另外,中国决策层对网络民意的日益重视,“网络问政”的长足发展也推动着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进程.自2006年以来每年的“”都以网络为平台,扩大宣传、增强互动,吸引广大网民热烈参与,积极建言献策.如人民网强国论坛推出“我有问题问总理”专题,每年都会吸引千万网民参与,征集数百万条留言.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通过网络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引起巨大反响,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决策层“网络问政”新风尚的形成,为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网民参政”与“网络问政”的双向互动下,中国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快速发展,网络政治参与的力量日益显现,影响着中国政治的进程.

二、网络政治参与对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机遇 (一)拓宽了政治参与的渠道和途径,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电子邮件、电子、网上调查、网络论坛、博客、微博客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更多更新更有效的政治参与方式和途径呈现在人们面前,不断地突破着人们的想象.网络的开放性使得政治参与不再只是政治精英们的特权,只要你愿意,轻点鼠标,你就可以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网络的匿名性增加了政治参与主体的安全感;网络的廉价性使政治参与变得简单易行;网络的高效性提升着政治参与的效能.总之,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人们可以摆脱现实社会的种种羁绊,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能够切实感受到参与过程中的平等地位,使公民获得前所未有的“被尊重”、“被关注”以及痛快淋漓的感觉,公民参与政治的意愿被极大地激发起来,由“要我参与”变成了“我要参与”.

(二)有助于推动中国公民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提高公民素质.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2](p.281).政治社会化是人类社会化过程的一种,是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环节,它帮助社会成员形成特定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使之适应、参与乃至改造社会政治生活.当政治社会化过程造成社会成员对现有政治体系产生强烈认同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时,政治社会化对于现有政治体系具有极大的维系作用.

公民直接参与政治生活,从事政治实践,是直接政治社会化的最有效方式,而网络在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推进公民政治社会化过程、提高公民素质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网络上高度发达的信息资源为公民政治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许多网民通过浏览新闻网站方便地获取最新的信息.通过电子、网络论坛、网络社区、政治博客等政治参与的新形式和途径,公民可以绕过现实社会的种种制约直接进行网络政治参与,亲自体验参与政治生活管理的意义,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一个公民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从而获取政治知识、培养政治能力.另外,网络政治参与所具有的平等性、开放性、廉价性等特征也对公民意识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说,网络政治参与是现实中大规模公民政治参与在网上的一种演练,它有助于推进公民政治社会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质,为推动中国政治的现代化、化进程奠定基础.


(三)有助于推动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加快公民文化的形成.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当代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制作用.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担任政治角色者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和对法律的反应[3](p.26).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性的转型,但这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把“政治人”的诞生作为政治文化现代转型的主要标志,认为这是现代社会政治生活首要的基本内容,是政治化法制化的基础.“政治人”首先必须是公民,而且是认真、自觉地履行公民各项权利和义务,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和政治过程的积极公民[4](p.省略为域名的网站达到52,155个,县级以上各级政府基本都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5](p.23).2006年1月1日,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电子政务在中国日益发展.电子政务推动了政府政务信息的公开,拓宽了公民参与渠道,对提高公民参与热情,推动政府决策化、科学化,以及提高行政效率等方面都起着革命性影响.“网络问政”已经成为中国政坛的一道景观,并逐渐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各级政府和官员也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问政于民.E-Mail、平台、网络论坛、微博等新媒体,是当前社情民意的传声筒,政府部门必须重视网络民意,建立起规范高效的网络舆情采集、分析和引导机制,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化.

总之,网络政治参与拓宽了渠道,丰富了形式,在加强监督、推动决策和管理等方面有着传统政治参与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较好地起到了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作用,有利于推动各项制度的建设.当然,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带给中国政治发展的也不仅仅是机遇,同时还有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三、网络政治参与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挑战 网络的超时空以及无边界等特点,无疑增加了政治参与控制的成本和难度,同时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初期所表现出来的无序性和非理性,也给网络的发展增加了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从而对中国的政治发展构成挑战.

(一)对发展中国家政治稳定的挑战.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前提,也是政治发展的目标.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政治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政治现代化和化进程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曾反复强调: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6](p.284).这是政治发展观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则,也是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发展中国家属于后发展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使用赶超战略,将西方国家一二百年的现代化过程压缩到几十年内甚至更短时间来完成,自然会使得一些社会矛盾与危机来不及磨合就以一种比较激烈的方式表现出来,再加上西方发达国家现有制度模式的示范作用,更加剧了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不稳定.塞缪尔P亨廷顿著名的“强大政府论”,或曰“政治秩序论”,就是建立在他对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发展过程中遇到这一问题的观察和评估的基础之上的.亨廷顿在其经典之作《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开宗明义地写道:“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它们政府的形式,而在于他们政府的有效度.”[7](p.1)他认为,强大政府就是有能力制衡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的政府.欲根除国内政治的动荡和衰朽,发展中国家必须树立起强大的政府,舍此无他路可走.如果政府在呼声和西方的压力下,让政治参与跑到政治制度化的前面去了,结果反而害了政府自身[7](中文序p.5).

网络政治参与:当代中国政治的机遇与挑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政治社会化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8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网络政治参与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匿名性、平等性等特点,极大地激发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人们把网络当作自由发布信息、表达意愿、交流看法、寻求问题解决的公共场所,在网下很难得到解决或得不到解决的问题,人们往往会尝试运用网络的方式来获得解决.于是,网络成为各种信息的集散地,虽然不乏真知灼见,但宣泄、牢骚、甚至是谩骂也不绝于耳,疏于管理的网络就像是一个“众声喧哗”的集市,让人真检测难辨、莫衷一是.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体制转轨、利益分化、社会矛盾凸显,如果对网络政治参与不进行有效的疏导,相关的规则制度建设不及时跟进,任由网络政治参与无序状态的自由发展,极易引发“参与爆炸”,最终影响正常的政治秩序,对国家政治稳定构成威胁.而网络的无边界和匿名性等特点,无疑又加大了政治参与控制的成本和难度.

(二)对公流政治文化建设的挑战.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必然要拥有自己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即主流政治文化,这是政治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依托,而且,强大的主流政治文化也会对该国的政治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主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体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无产阶级性质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这是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在中国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作出的抉择.从“延安精神”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依法治国”,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文化,在本质上具有剥削阶级社会政治文化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然而由于我国现在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文化教育水平低,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等客观现实制约着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所必需的一系列条件还不充分,所以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虽然已经形成,但还是一种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当前,中国又进入到社会转型时期,体制的转轨、利益格局的调整,剧烈的社会变迁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观念,冲击着已有的政治模式和价值体系.政治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矛盾性、复杂性等特点,人们深感世界的混乱,出现政治,对主流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构成严峻挑战,而互联网的介入则加剧了这一矛盾.

网络被人们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又称新媒体、自媒体.网络在传播方面具有传播信息量大、速度快、成本低、无国界和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每一个网民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见和观点、无所顾忌地宣泄情感.总之,网络为普通民众营造了许多传统环境下难以拥有的话语权,主流政治文化的说教性日益受到挑战.而且,网络媒体在传播方面的特点也对主流政治文化的传播机制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主流政治文化一般代表着统治阶级及其政党的意志,其精神主旨会体现在国家的法律制度中,上升为国家意志,国家一般通过垄断和控制传媒向社会公众进行宣传、教育和灌输主流政治文化[8](p.288).但网民政治参与所张扬的个人自由主义及开放意识,与主流政治文化的这种传播机制相抵触,对其产生了消解作用,增加了主流政治文化建设的难度.另外,网络因其开放性、平等性等特点成为世界上各种文化的集聚地,在网络平台上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碰撞,形成了多元政治文化相互竞逐的局面,对主流政治文化的建设造成强大冲击.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呈现出相当复杂的格局,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占主导地位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二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和环境下发展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三是外来的特别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文化.更为严峻的挑战是,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其在网络技术上拥有的优势,加大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文化在网络空间的宣传攻势,挤占社会主义主流政治文化的网络领地,实施其和平演变战略.面对网络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价值观念、道德的强大冲击,加上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当代中国的主流政治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三)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挑战.网络是把双刃剑,在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同时,也增加了政治参与控制的难度,加剧了党所面临的执政环境的复杂性.如前所述,“网络问政”正风生水起,成为中国政坛一道亮丽的景观,但“网络问政”之路又是何其艰难.网络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放大社会矛盾的作用,这使得一些领导干部对网络心存敬忌,把“网络问政”当作是分外之事、多余之举甚至是负担敬而远之.有的政府部门虽然建立起了自己的网站,栏目设计得也很丰富,但网页内容更新速度慢,电子信箱基本无人管理,论坛上看到的也只是网民们如潮的帖子,听不到政府的声音.有的政府的“网络问政”倒是有回应,但也是不问不答,问了敷衍答,处于被动“答政”阶段.网络问政,一方面包括政府“问政于民”,解决实际问题、接受群众监督、汇聚民智;另一方面包括网民“问事于政府”,反映问题、表达各类诉求和意见、提供民间智慧[9](p.57).“网络问政”的关键是要形成“问”与“答”的良性互动,落后或者错误的观念都将导致民众对政府工作的更多的困惑和误解,对党的执政能力产生怀疑.而且,对于当前中国的“网络问政”现状,除了观念上亟待转变,人员素质以及队伍建设也都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中国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虽然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中国目前是世界上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截至2010年底网民人数达到4.57亿,但普及率仅为34.3%,而韩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截至2010年1月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77.3%、75.5%、74.1%[10](p.11).所以,中国的网民规模还有增长的空间,大众化是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这必然又会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在这样一个全民麦克风的网络时代,网络舆论监督的压力日益增长.如何建立正确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避免突发事件或群体事件对社会秩序的隐患;如何真正提升各级政府“网络问政”的能力;如何加快建立健康有序的市民社会等,都将会给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带来巨大挑战.

参考文献:

[1]“孙志刚之死”冲击收容遣送制度[EB/OL].l,20110118.

[6]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8]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9]王海婷,罗秋近.网络问政为公众寻求公开答案[J].网络传播,2011,(7).

[1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省略nic.//1263531336d1752.,20100115.

[责任编辑:段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