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的影响因素和

点赞:5787 浏览:1825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关系更加复杂;同时我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国民,尤其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需要进一步加强.从国际宏观环境来看,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引起西方国家的恐慌,西方国家以各种形式干涉我国内政问题,在文化方面,以各种形式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和“和平演变”.从国内环境来看,高校内部的文化和价值观更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不可避免地给受教育者群体带来一些客观上的消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整合的“软权力”,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对高校凝聚力的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的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把特定的教育内容通过教育载体使受教育者所接受的过程,同时教育活动受教育环境的影响较大.

(一)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的外部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面临价值多元化、文化多元化、意识形态复杂性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家庭观念也受到冲击.在此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民的思想凝聚力受到了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

1社会环境因素

改革开放以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是现代文明三位一体的外在表征.在我国参与全球化、实现信息化、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国社会各领域包括国民的思想观念,逐渐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价值观念、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复杂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产生了不利影响.在价值观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教育观念也悄然进入高校.个体主体性、竞争意识、意识、公平观念首先冲击着我国高校一元化的思想观念,更应值得关注的是市场规则不仅在市场领域发挥作用也在人们的思想道德领域具有指导性.唯利是图,物质主义、个人主义、自私自利、淡漠责任,、道德缺失等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主义主导性价值观和高校思想文化产生了污染,多元价值观念的现实与我国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相契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凝聚人心的效果甚微.在社会文化方面,新中国成立以前,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实现了人们思想上的大一统;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社会的指导思想,保持了社会的稳定性和大一统的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凝聚力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各民族的文化在中国的碰撞和交流增多,多元文化冲击着中国传统的一元文化.在信息化社会人们选择和接受信息的向度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具有很大的平等性.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凝聚力和亲和力功能作用下降.在意识形态方面,“意识形态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它是在阶级社会中适应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树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而形成起来的,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1]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国家始终坚持用各种方式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和文化渗透,以互联网、CNN、时代华纳、美国在线、文化产业和物质技术等为载体对我国人民进行非主流观念的灌输.西方国家所宣扬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价值观,这与马克思主义是相悖的.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高等院校思想文化领域得以体现,导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性降低、凝聚力下降.

2家庭环境因素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传统的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变化,对受教育者的身心产生了不利影响,在受教育者母性和父性缺失的背后是对家庭群体以及社会群体认同感、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降低.

(1)封闭孤独.1997年北京和上海调查显示:家长不放心孩子的安全,在其上班时间将孩子锁在家中.寒暑检测中,约三分之一的孩子经常一个人在家,并且有孤独感.[2]吉林师范大学凌悦通过对吉林师范大学159名学生的问卷调研显示,在校大学生孤独感情况的均值为33.3208%,此值与北京上海对于儿童孤独感的数据基本一致.

(2)个人主义.由于我国“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以及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更是一味的“满足”,娇惯溺爱现象比较普遍,对孩子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作家马卡连柯曾说:“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的内部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主体认识运动的过程,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之间形成的一种共生有序的动态的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诸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载体、教育情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的发挥具有直接影响.

1教育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领导者角色,发挥主导性作用.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同于一般的领导者,其非权力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的发挥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非权力因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意识素质、人格情感素质、政治理论素质、能力素质四个方面.意识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凝聚力产生的前提.这里讲的意识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即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导性作用、主体价值等的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的自我觉悟以及道德心理的发展过程和主体性“知、情、意”的融汇统一.人格情感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凝聚力发挥的基础.人格情感素质包括教育者的人格和情感两个方面,其中这两个方面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政治理论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凝聚力发挥的重要依据.政治理论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产生的科学性因素,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能力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凝聚力发挥的重要力量.它包括教育者掌握教育资源的能力、根据需要确定教育目标和制定教育规划以及编制教育内容的能力、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学习兴趣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等,并把这些能力因素在实践中形成合理的能力结构,使各种能力发挥最大的边际效用. 2受教育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集体是教育的工具”,归属感、需求的满足、学生组织是群体凝聚力的隐性教育资源.归属感是高校大学生群体凝聚力的源泉.孤独对人的身心健康会产生不利影响,瑞典斯德哥尔摩老年学研究中心对1200多名75岁以上老人的调查显示,孤独的老年人比社会交往较广患痴呆症的可能性高60%;同时孤独使人的情绪抑郁、烦躁,认知方面使自我评价降低、自卑感增强,行为上交际能力降低.需求的满足是高校大学生群体凝聚力的基础.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社交需要;同时学校也为大学生以后实现自身价值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组织如社团、协会、学生会等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在群体凝聚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教育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所掌握和运用的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促使教育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或实体.教育载体主要包括管理载体、网络载体、课程载体和实践活动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就是在高校内部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各项管理活动中,把管理作为隐形教育的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但是“国内外敌对势力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少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要主动出击,增加我们在网上的正面宣传和影响力.”[3]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和形式,课程载体的运用情况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凝聚力的发挥.相比之下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隐形教育方面较为成功.“美国没有明确采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但非常重视公民教育、爱国教育、道德教育、宗教信仰教育、历史教育等方法多样,取得了明显成效.”[4]

4教育情境

情境教育迎合了现代社会的特点,遵循了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高校思想政治情境教育是教育者在教育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创设特定的精神氛围和物质条件,开展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教育情境包括历史情境、生活情境等.历史情境教育有助于培养高校受教育者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功能.学科外的科学主义主张一切道德问题必须用自然科学的量化分析研究为前提,否则就是没有事实根据和不可信的.因此科学主义对德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导致了高校存在着重理轻文,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德育教育的现象,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在高校内部蔓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的发挥要重视生活情景的作用,克服科学主义的负面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的影响因素和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4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的对策

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阵地,高校教育者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受教育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先锋军,是凝聚力承担者;同时凝聚力的建设需要良好的环境.

(一)教育者: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的主导力量

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增强教育者的意识素质、人格情感素质、政治素质和能力素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从教育者意识素质方面,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不能丢.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就是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独立主动、积极进取和主人翁的心理态度,包括主体性、自信心、责任感等.其次,教育者要树立崇高的职业意识.爱岗敬业,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责任感、荣誉感、成就感和细心、耐心、爱心的品质,同时要有豁达的胸怀,有雄心而不脱离实际,有干劲而不急功近利,保持积极向上、淡泊宁静的精神境界.再次,教育者对教育对象要有正确的认识,教育活动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人格情感素质方面,首先,教育者要爱岗敬业、增强责任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阶段,教育体制和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可能会触及教育者的个人利益,教育者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师劳动的价值,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在教学工作中践行科学发展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其次,要求教育者能够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在教育者的政治素质方面,首先,教育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次,注意对社会思潮的分析和引导,加强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整合,既要尊重其地位又要充分认识到其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冲击影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在能力素质方面,首先,教育者要增强科研素质和再学习的意识,掌握新的教育资源.其次,根据大学生出现的新特点,不断增强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二)受教育者: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的重要力量

大学生自身因素和学校因素导致了高校大学生凝聚力不强,究其原因包括高校扩招,学生思想差异大;现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功利主义观念等.从受教育者方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在增强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同质性方面,第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大学生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马克思主义与高校大学生群体相结合的方法和途径,在高校内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生化.第二,树立共同理想,明确奋斗目标.共同利益是组织形成的决定性因素,高校的培养目标要符合大学生群体的共同利益;同时目标的制定要具有灵活性,兼顾不同层次主体的需要和实际情况.第三,建设优秀的班集体文化.优秀的班级文化能够反映高校大学生群体的理想和目标,具有粘合剂的作用,能够激发大学生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和凝聚力.2002年以来浙江工商大学通过制定明确的评估模块和评估指标把班级学风建设落到实处,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第四,积极开展校园活动.集体荣誉感是群体凝聚力产生的因素,校园文化活动是群体成员产生向心力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教育载体: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的纽带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主要包括管理载体、网络载体、课程载体和实践活动载体等,教育载体的合理运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在管理载体方面,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运用要遵循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其次,创造的管理文化环境.只有的管理环境中,受教育者才会自觉主动的理解、参与管理,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目标.再次,管理活动中树立怎么写作意识,改变官本位和权力意识的思想,通过情感交流、说服劝导等方式培养受教育者的养成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教育观念.在网络载体方面,第一,清理网络垃圾文化与构建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网络阵地相结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第二,采用更科学的办法对BBS等网站进行方向引导.BBS作为开放自由的网站成为各种不满思想发泄的场所,这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程载体方面,首先,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之中.其次,显性课程和隐形资源相结合,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在实践活动载体方面,首先,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其次,要适应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四)教育情境: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的重要环节

教育情境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期中历史情境、人文情境、生活教育情境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贴近学生实际、教育效果突出.

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情境可以通过再现历史的方式,增强受教育者的民族认同感、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历史情境教育是对受教育者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有利于增强国家观念和民族凝聚力,有助于扩展受教育者思维的时空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情境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凸显文化的育人功能和作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情境的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就要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文化素养.生活教育情境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贴近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中,创设特定的情境,增加教育的亲和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生活情境教育的创设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生活素材的选择,有助于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能够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

早熟与优质并存现象探源———关于家庭与学校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1998.

[3].在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0-06-29(1).

[4]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