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课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建议

点赞:16493 浏览:7125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政课实效性、贯彻实践育人精神的重要措施.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着对实践教学的外延缺乏共识、流于形式而实效性不强、缺乏系统规划与设计、未能充分体现“贴近生活”的要求等问题.改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从几个方面着手:重视志愿怎么写作、公益活动等践履型实践教学形式,而不应局限于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常规形式;加强同团委、学工部、二级教学单位等部门的协作,充分整合并利用学校实践教学资源;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促进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稳定化和长效化;探索生活化的实践教学形式,使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和载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关 键 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3)01013804

一、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背景与意义

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重视不够,办法不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等问题,16号文件(中发[2004]16号)作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战略部署,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怎么写作社会”,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1].根据16号文件的上述精神,、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指出要以“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为指导思想,“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特别地,提出了“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规范化”的要求,指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2].


根据上述文件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部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内化,实现知情统一、知行合一,确保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真懂、真信、真行”的必要环节[3].加强实践教学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和感染力的必由之路,是贯彻实践育人精神、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的重要举措.目前,广大高校都开展或加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有益的经验.但不得不指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距离前述文件的要求还很远[4].二、存在的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的外延缺乏共识

目前,对“什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等问题的认识还存在不少含糊、混乱的地方.就定义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紧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和内容,主要以实践活动为手段的教学环节”[5].不过,由于“实践”的哲学内涵较为抽象,因此,实际上对“哪些形式的(教学)活动属于实践(教学)活动,哪些形式的(教学)活动不属于实践(教学)活动”的问题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实践教学形式只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怎么写作等校外社会实践[6],也有人认为实践教学不仅包括校外社会实践,也包括课外校内实践活动(如讲座、校园文化活动、课外学习小组等)和课堂实践活动(如讨论、辩论、演讲、视频观摩等)[710],还有人认为实践教学只包括课外校内实践教学、校外社会实践教学两种形式而不包括任何课堂教学活动[11].这种认识上的混乱导致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形式选择上的五花八门甚至鱼目混珠,也使得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情况的评估和考核更为困难.

(二)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

某些高校或课程以“调查研究”为主要的实践教学形式,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很多问题,如选题五花八门,缺乏推敲和凝练;对大学生没有进行必要的社会调研技能培训;教师对调研过程缺乏实质性的督导;等等.可以想象,这样的调研实践很难保证质量,以至于有不少大学生上网抄袭、应付了事,没能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甚至适得其反.某些学校组织“参观访问”,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走马观花,对参观访问的教学环节缺乏细致设计,达不到教育效果.有的学校组织“课堂辩论”,这固然能活跃教学气氛,但这种辩论能否让真理越辩越明进而起到坚定信念、知行统一的效果则让人怀疑.总之,不少高校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实效,达不到实践育人的要求,有违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初衷[8].

思想政治理课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建议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思想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三)缺乏系统规划与设计

不少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沟通、衔接和配合,对各门课程适宜的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缺少分析和规划,乃至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出现形式重复、内容近似的情况,甚至同一课程的教师也是各自为政,缺乏协同.不少高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没有制定具体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对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过程、指导和考核没有具体规定,对课时、学分也没有明确规定或者有规定而不落实,教学活动随意性大,缺乏规范性[5][12].在组织上,思政课教学单位与宣传部、学工部、团委、教务处等相关部门缺乏协调,一方面,思政课教学单位感觉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缺少组织保障和资源支持;另一方面,学工部、团委等其他部门负责的学生实践活动资源则没有被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利用.

(四)未能充分体现“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要求

以“参观访问”、“调查研究”这两种最常见的实践教学形式为例,尽管对于某些课程内容而言它们可能是比较适宜的实践教学形式,不过,如果仅局限于这两种实践教学形式,则很难充分体现“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要求.且不论某些“参观访问”是否真正起到了促进“真懂、真信、真行”的效果,实际上,由于学生数量庞大,活动组织难度大、成本高,因而某些学校只能组织部分学生参与,大部分学生无缘参与,这有悖于实践教学应涵盖所有学生的要求.至于“调查研究”,究其本质是一种“知识取向”的实践活动,它对于深化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是有效的,但在促进知情、知行统一方面则效果有限.总体而言,“知识化”、“短期性”的实践教学活动较为普遍,真正贴近并能渗透、引导、改造大学生生活的实践教学活动则不多见,“实践育人”的精神未能得到充分体现.三、改进实践教学的若干建议 针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上述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对于学者们已经较多提及并详细论述的对策和建议(如加强组织管理、经费支持等等),这里不再赘述.

(一)重视践履型实践教学

如前所述,目前对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尚无共识,以至于不同学校、不同课程、不同教师开展的实践教学形式五花八门,甚至形式大于内容.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深入分析和把握“实践”的内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尽管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但是“实践”也经常与“认识”并列使用,以强调实践是同主观认识活动相区别的感性物质活动,强调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因此,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种最宽泛的意义上,课堂理论教学也是实践活动,这就难怪有人把课堂讨论、辩论甚至案例教学也视为实践教学;但是,如果强调实践与认识相区别的感性、对象性特征,那么课堂理论教学甚至讨论、辩论这些教学活动就不是原初意义上最典型的实践(教学)形式.此外,尽管“参观访问”、“调查研究”这两种实践教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区别于纯粹理论认识的感性特征,但是在“介入、改造世界(自然与社会世界)”的意义上还是具有一定的外在性和间接性,比如说,相对于“践履文明行为”而言,“调查校园文明行为”较为间接、外在.顺着这种思路,可以把种种实践教学形式按其“实践品格”归类排序:第一类,课堂讨论、辩论、观看视频等课堂教学活动;第二类,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社会调研活动;第三类,党建团建、生产劳动、公益行动、道德践履等践履型活动.上述三类活动形式,其“实践品格”顺序提升.这里并不否认前两类活动对某些课程内容而言可能是适宜的实践教学形式,只是要强调:在一定条件下,践履型的实践教学形式在促进理论应用、知识内化、知情统一、知行合一方面更为有效.因此,践履型实践教学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中应该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广大高校应努力开拓、创设践履型实践教学的多种形式和途径[1314].

(二)加强校内协作,拓展实践教学资源

目前,思政课教学部门与专任教师普遍感到实践教学资源(组织、方式、人员、经费等各个方面)严重匮乏,对于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即便有心也感觉无力.另一方面,校团委等部门组织的学生实践活动则搞得轰轰烈烈、形式多样,这些活动既没有思政课教师的参与,更没有被思政课实践教学所利用.在不少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队伍)与学校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各自为政,存在明显的“两张皮”现象,导致理论教育与实践育人脱节,没有充分发挥二者的合力.教社政[2005]5号文件指出:“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怎么写作、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2]显然,如果思政课教学部门单打独斗,那么对于落实上述文件指示的确力不从心.因此,思政课教学部门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必须和校团委、学工部、教务处、宣传部、组织部、校内各二级教学单位等校内各部门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并不断开拓学校实践资源,不仅“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怎么写作、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2],而且可进一步探索把实践教学与军政训练、生产劳动、勤工助学、党团建设、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班级、社团活动等)结合起来,如此方能拓展实践教学资源,提高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三)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规范化、稳定化、长效化的重要保障,是提高实践教学吸引力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中发[2004]16号文件指出要“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1],《、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2005]3号)也提出了“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的要求[15].《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继续强调要“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要积极联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驻军部队、社会怎么写作机构等,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力争每个学校、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固定的基地”[16].不过,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达不到上述要求,基地资源匮乏,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实践教学的随意化、应付化、形式化和低效化[17].为此,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如尝试联合学工部、团委、后勤处等校内各部门建立勤工助学实践教学基地、校园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等,联合学校义工志愿者协会建立志愿怎么写作实践教学基地等;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校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思政课教师的介入和指导,各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都可以为我所用,成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基地.当然,建设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前提,因此,“高校要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怎么写作机构等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力争每个学校、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固定的基地,长期坚持,使学生受锻炼,当地见效益”[15].此外,各级政府也应加强领导和协调,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源,大力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四)探索生活化的实践教学形式

陶行知生活教育论深刻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18].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也应体现生活教育的思想,真正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所提出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要求.生活化的实践教学意味着实践教学要以生活为中心并以生活为手段,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即“在做中教”、“在做中学”、“以做为中心”.简言之,根据生活教育论,理想信念教育应以“过有理想、有信念的生活”为主要手段,爱国主义教育应以“过爱国的生活”为主要手段,道德教育应以“过道德的生活”为主要手段,正如种田须在田里学、游泳须在水里学一样.当然也不得不承认,要完全落实上述理念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过,思政课实践教学至少可在下述两方面开展探索:第一,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和载体的生活化.尽量使目标和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体现时代性、层次性和生动性,避免过分理想化[19].同时,努力发掘和创设能容纳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并且与大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具有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形式,这需要极大的努力和创造力.第二,从道德教育生活化着手.一方面,道德教育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德育上去了,理想信念教育就有了土壤和根基,否则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道德与生活原本就是息息相关、须臾不离的,因此以道德教育作为实践教学生活化的突破口是适宜的.以德育为内容的实践教学可以尝试以人际交往、宿舍生活等日常生活情境为活动载体,渗透、引导和提升大学生的日常道德生活,由此实现践履道德、养成德性的教育目标.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EB/OL].(20060531)[20120801].http://.hainu.edu./sxzz/asp_haimu_show.asp?id等于29233.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EB/OL].(20050207)[20120801].http://fagui.eol.//200909/1631_2.s.

[3]魏钢,李岩,王会娟,等.深化教学改革,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6119.

[4]李连洁.试论高校教学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4106.

[5]颜加珍.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6870.

[6]曾令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6770.

[7]张倩.“概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的可预见问题及对策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9698.

[8]马建青.“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整体性改革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8284.

[9]鲁美志.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改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7579.

[10]柳礼泉.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3):6669.

[11]黄振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17):161163.

[12]班荣鼎.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7880.

[13]许详雁.高校思想政治课网络资源的整合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741.

[14]魏钢,秦艳红,黄永宜.网络媒介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337.

[15]、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2005]3号)[EB/OL].(20081217)[20120801].http://gqt.ycxy./200812/18189..

[16]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思政[2012]1号)[EB/OL].(20120110)[20120801].http://.moe.edu./publicfiles/business/files/moe/s255/201202/xxgk_129911..

[17]夏燕.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路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00103.

[18]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820,405,588.

[19]颜旭彪,孔琳.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趋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1(7):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