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制度方面探寻太平天国失败原因

点赞:8866 浏览:3388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众所周知,一个好的政治制度是造就一个简洁、高效、廉洁和团结的政府的关键.一个好的政府是做出正确军事抉择的保障,同时对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积极反应,这些又反过来促进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纵观历次改朝换代的浪潮,胜出者无一不是拥有一个高效、精简和廉洁的结构,一个优秀的团队.基于此,它试图从中央政治制度方面,通过把太平天国的政治制度与清政府政治制度进行对比,来探寻太平天国失败和清政府平叛成功的原因.

政治制度方面探寻太平天国失败原因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军机处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关 键 词 :政治制度;太平天国;清朝;失败

中图分类号:K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013-03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和清朝的反应

(一)太平天国的爆发

19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信徒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至此拉开了清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的序幕.对于天平天国运动,不管褒扬也好,批评也罢,历史客观存在,此处只从学术角度出发,不掺杂阶级情感.古语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即是此文的理想归宿点.太平天国起义后,实力发展迅速,力量不断壮大,势如破竹,二十一日戊寅,洪秀全在武宣东乡登极,称天王[1].1852年克岳州,同年年底,太平军由岳州入湖北,连克湖北两重镇汉阳,汉口,并于1853年1月12日,取武昌城.并且顺江而下,水陆并进,连克沿江诸多重要城池,于20日攻占南京城,改名天京,为太平天国政权的都城.至此,太平天国运动距金田起义2年余,横扫半个中国,势力达长江流域,并建立起与清相对峙的政权.

(二)清朝的反应

起义爆发前,清政府对拜上帝教并不十分了解,误为乌合之众,与盗贼无异.把剿平天地会当做首务.太平天国爆发以后,清政府颇为重视,将闵正风,郑祖琛革职,调回向荣为广西提督,并重新起用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兼署广西巡抚,后由于中途病故,改李星沅为钦差大臣.李星沅进入广西,发现广西匪情严重,主张调兵遣将,全力围剿.由于八旗,绿营已腐败不堪,几不可用,剿匪一败再败,用兵愈多,匪情愈炽.为平息蓬勃发展的天平天国起义,清政府命各地士绅组织团练,协助剿匪.曾国藩所创建的湘军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支.曾国藩以罗泽南的湘勇为基础,任用知识分子为军官,按同省同县的地域标准组织军队,士兵由营官招募,每营士兵只服从该营营官,全军服从曾国藩一人,注重思想教育和军事训练,有效的避免和克服了绿营兵制的一些弊端.曾国藩的湘军是一直很有战斗力的队伍,在平息天国运动中起了主要作用.


二、太平天国的政治制度

太平天国于金田起义时即已设官立职,后不断补充:1851年,洪秀全在东乡登极[2]后封杨秀清为中军主将,萧朝贵为前军主将,冯云山为后军主将,韦昌辉为右军主将,石达开为左军主将[3].此便为太平太国早期的五军主将制度,正式确定行营坐营的铺排.

1851年,太平军攻克永安,在此进行休整,并制定各种制度,据清史编年记载:二十五日丁未,洪秀全通令大小兵将,昭曰:今特褒封左辅正军师为东王,管制东方各国;褒封右弼又正军师为西王,管制西方各国;褒封前导副军师为南王,管制南方各国;褒封后护又副军师为北王,管制北方各国;又褒封达胞为翼王,羽翼天朝.以上所封各王,俱受东王节制[4].早期所封,为此五王.太平天国前期主要的五军主将和诸王议政制度,机构较为精简,上通下达,行动迅速.越往后,机构越发臃肿,职位越发混乱,官爵混淆,文职武将杂糅,王爵滥封,十分复杂.总而言之,职官分为朝内,军中,守土,乡关四种.朝内官又分为正职官和杂职官.官阶最高为丞相,后依次为检点,指挥,将军.亦有将王、侯二爵列于其中.文武官职合二为一.杂职官有分为朝内典官和天朝典官,朝内典官协助天王,诸王,侯,丞相等正职官处理政务,天朝典官则负责事物.通常情况下用职同某官表示其官阶.

三、清朝的政治制度

清前期主要中枢机构为议政王大臣会议,后其逐为内阁和军机处所取代,至乾隆后期废止,正式消失于历史舞台.清朝主要的中枢机构为内阁,军机处,六部,理藩院和八旗都统衙门.其中以军机处最为重要.若干机构承延明制,亦有改变增减.如清初承明制度,票拟章疏,内阁主之.至雍正朝因西北用兵设军机处,清内阁权力大为缩减,为军机处所分割.清权力中枢军机处,始设于雍正朝.军机处具体任务为帮皇帝撰写谕旨和处理奏章;审核内阁和翰林拟写的谕旨;商议大政和决议大狱;参与官员任免和科举考试;奉派出京查办事件和陪同皇帝出巡,狩猎,作为扈从常侍,以备顾问[6].军机处仅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二职.军机大臣名额人数不定,人员来自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院寺堂官,亦有自军机章京升任而来.属官军机章京,或选自六部员司和内阁中书,或从中央其他衙门抽任.章京是满汉各两班,每班八人,各设一领班,叫达拉密章京[7].皇帝除了生日及年终几天外,每天都与军机大臣处理当天所有的公文和政事,届时太监不能在旁,部院大臣也不准擅入.保密性很强.军机处起草的谕旨,经过内阁,层层下发,称为上谕明发,不经过内阁直达各地官员的称为廷寄.根据轻重缓急分日行三、四、五、六、八百里下达,上行公文亦是如此,传递迅速,提高效率,加强与地方联系,便于处理紧急事务.随着军机处的成立,逐渐取代了满洲亲王贝勒参政议政的制度,并于乾隆后期废止议政处;内阁参与国政的机会与明相比也大幅削弱.至此,军机处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要事的中枢机构,在整个有清一朝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政治制度方面的对比分析优劣势

(一)太平天国的制度缺陷

1.太平天国前期

1851年太平天国于永安颁布了各种制度,其中分封东、西、南、北、翼五王,并确立了东王节制西王以下诸王制度.初步建立了政权组织.由于太平天国职官爵位不分,文武混合,所封诸王,既理民政,又管兵事.故事实上,永安建制后,东王杨秀清便基本掌控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军政民政大权.这种政权组织形式对太平天国影响深远,实际上弊远甚于其利.纵观历次的朝代更迭,初刻起事及后乃成者,无不是分部将之权,慎而用之,绝不使全部兵权于一将之手,何复他言杂授民政之权?意在以防成尾大不掉割据之势.汉高祖刘邦迫不得已生死存亡之危急时刻方封韩信为齐王,宋太祖黄袍加身后杯酒释兵权,明太祖起事之初亦未授全部军事大权于得力战将徐达.如洪氏这般,起事初期,即以全部军政民政大权委授属下,实属罕见.此种制度,短期之内利于协调,利于组织,利于统一步伐.如《贼情会纂》所载:“起自草莽结盟,寝食必俱,情同骨肉;且有事聚商于一室,得计便行,机警迅速”[8].杨秀清亦有出色的政治及军事才能,太平天国前期能够取得较大发展亦与其领导息息相关.但是分封诸王后,特别定都天京,众建王府后,必将隔断前期那种同寝同食的局面.此种制度,势必导致争权夺利.而权力分界线模糊,内部无监督之制.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迅速发展,东王长期手握军政民政大权,建立卓越功勋,权势必随之膨胀,必将滋生觊觎之心,内部争斗不可避免,矛盾冲突势在必行.如:东王“威风张扬,不知自忌.”[9]建都天京后,据张德坚《贼情会纂》的描述,洪秀全“身藏不出等凡有军务,议定奏上无不准者,每批旨准二字等属下伪官,惟奏谢恩赏,径达洪秀全,其余军务,悉秉奏秀清,听其裁处转奏,等自恃功高,一切专擅,洪秀全徒存其名.秀清叵测奸心,实欲虚尊洪秀全为首,而自揽大权,独得其实”[10].杨秀清永安建制后即掌握军政大权,待时日久,必自恃功高,张扬跋扈.故此种制度从一开始就埋藏了矛盾的火种,待危急稍减,局势少平,必将激化矛盾,爆发内乱.1856年,即咸丰六年,天京变乱爆发便是必然的结果.天京变乱后,杨及东王府被屠戮殆尽.韦昌辉秦日纲亦被杀害,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至此元气打伤,如日薄西山,已难挽颓势.此为太平天国制度性缺陷所致矣. 2.太平天国中后期

自西汉以来,分封王爵秉承异性不王和封而不建的原则,两千年多事实亦证明此项制度有利于强化皇权,利于统一,巩固集权.太平天国中后期大量封王,据记载,所封之王据说达到二千多人[11].太平天国分封诸王,分封诸侯,众建王府,官爵不分,文武不分,各王之下有丞相,检点,指挥,将军等,自成一体.是其政治制度上又一大瓶颈.太平天国诸王建有王府,并凌驾于官职之上,各将皆领有军政,民政之权.易致诸王权力过大,难以节制,不服调度,不利一致行动.如1860年天平天国诸位主要干将,召开了一次旨在确定未来战略方向的军事会议,会上确定了围魏救赵的策略,先命李秀成取常、苏之地,再合兵一处围取武汉,分湘军之力,以图救取安庆.据《曾文正公全集》记载:此次贼救安庆,取势乃在千里以外,如湖北破黄州,破德安等,江西破吉安,破瑞州等,皆所以分我兵力,亟肆以疲我,多方以误我.后因攻取常、苏过顺,李秀成欲再图上海,一再拖延,武汉不取,安庆之围未解,战略目的未达到.封王过多,分权太甚不可不为其主要原因之一.

(二)相比而言清政府的政治制度优势

清朝主要政治中枢为军机处,与明内阁相比,军机处有勤、快、密三个特点.军机处起草的谕旨,分明发和廷寄两种.并可依轻重缓急分日行三、四、五、六、八百里下达,上行公文亦如此,传递迅速,保密性强,加强与地方联系,便于处理紧急事务.其实与太平天国制度相比,除此三项外,更有较多的优点.利于统一部署,统一协调,防止权臣窃政,强化集权等.自雍正朝创军机处,鲜有权臣,必与此种制度有一定关联.至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清政府得到广西起事的消息后,行动迅速,先后蒋提督闵正风,巡抚郑祖琛革职,调向荣为广西都督,起用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兼广西巡抚.后因林则徐病故,改任两江总督李星沅为钦差大臣.后又派大学士、钦差大臣赛尚阿督办军务,广州副都统乌兰泰帮办,并调蒙古都统巴清德协同指挥[12].由此可见,太平天国起事后,清政府反应迅速,行动敏捷,本可遏制其于萌芽状态,其不力,乃兵战不力,实非居中调度不力.此时国家承平日久,八旗绿营已相当腐败,几不可用.太平军在永安停留半年,清军大队人马陆续开到,围住永安.当时,清军“火器精,粮饷足,兵勇众”[13],但“兵不用命,将不知兵,兵与将不相习,将与将又各不相下”[14].从而太平军得以突围北上.后众多战事,一触即溃,兵制此亦为主要原因之一.当汉地方团练兴起之后,改变绿营内种种弊端,军队战斗力大增,情况即开始扭转.及至辛酉政变后,清政府授予曾国藩等汉族团练武装更大权力之后,太平军在军事上日益走下坡路,失败已是不可避免.

五、结束语

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其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言以蔽之,是一部皇权不断加强和相权不断削弱的历史.秦汉之际,丞相权力很大.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承天子,助理万机.及至唐,宰相有封驳之权.明废相.清置军机处,君权达到顶点.这是一条异同于西方弱化君主权力以防君主的政治制度演化之路.此种趋势确实不利于国家民族之发展.但在一个君权至上,纲常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国度,这种集权的政治体制有其先进之处,有强大的生命力.太平天国运动,脱离实际,运动初期,即分封诸王,消弱了内部力量同时埋下内乱的祸种,为其政治上的短板之一,失败有其必然性.清制度经过百年的演变发展,暮气已显,站在今天的角度,并非是最完美完善的政治体制,但在与太平天国的生死较量中,与太平天国的政治制度相比,特别与太平天国后期混乱不堪,文武不分,官爵混同的政治制度相比,有较明显的优越性.正如前面所述,政治制度是军事胜利的保证,军事上的胜利又能促进政权的巩固,政权的巩固,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能为军事实力的增长提供条件.环环相扣,一环错位,甚有可能满盘皆输.诚然,太平天国失败原因众多,军事上,经济上,文化上等.但制度之短板,亦是其不可逾越一障碍,从此方面看,其失败有其必然性,清平叛成功亦有其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