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传播的功能探析

点赞:25517 浏览:118598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对中国政治传播的功能,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塑造政党形象——中国国内政党形象的塑造,中国国际政党形象的塑造;进行宣传教育——推进政治社会化进程.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维护社会稳定——扩大政治参与,实现有效的社会控制,积极应对公共危机.

【关 键 词 】政治传播功能;塑造政党形象;进行宣传教育;维护社会稳定

【作者简介】刘子阳,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薛忠义,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刘舒,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闵雪,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辽宁大连116026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3—0039—06

政治传播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活动,它的存在是要完成一定的任务和使命,因此,政治传播具有一定的功能.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政治制度环境下.政治传播都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当然这些功能在具体细节上可能有差异,但是政治传播的基本功能是始终存在并发挥影响作用的.中国政治传播属于政党传播的范畴,因而其不但具有政治传播的基本功能,同时作为执政党的政治传播,其功能又有许多自身的特点.笔者认为,中国政治传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塑造政党形象、进行宣传教育和维护社会稳定.

一、政党形象塑造功能

政党形象是政党自身本质的外化体现.政党形象蕴含于政党的执政绩效、组织机构、基本政策、阶级和群众基础之中,“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内容”.同时,政党形象内化于普通公众的主观意识之中,包括公众对政党的基本情感认同和政治评价,主要体现在公众对政党及其党员持有的态度和感情,对政党的认知程度以及对该政党的政治活动能力和执政绩效的评价.

(一)中国国内政党形象的塑造

中国不同于国外政党,国外政党是通过竞选获得与选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中国从一个领导人民夺取政权的党到带领人民进行建设的党这一过程,其长期执政的合法性除了历史合法性和政绩合法性以外,更重要的是在执政过程中得到社会成员自愿的支持和信任,这表明党和人民群众之间建立了良好互动关系,这种信任与支持具有较强的心理稳定性.改革开放新时期,政治实践日益丰富,大众媒体传播活动日益发展,在执政过程中中国也迎来了“媒体社会”,这对于执政党的执政能力与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中国有必要为塑造良好的政党形象而运用政治传播,把其作为党的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1.中国政党形象的特征

中国的政党形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阶级性与群众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性是政党的根本属性.同样,阶级性也是政党形象的根本属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指出:“人最近的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是一样的:使无产阶级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同时,“人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而且公开亮出自己的主张‘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这里所谓的旗帜,可以说就是党的形象的集中体现.列宁指出,不存在超阶级的政党形象,“企图或拼命要用‘一个阶级’囊括各个阶级的做法”是“资产阶级派的特点”.具体到中国,中国形象的最鲜明特征就是群众性.在新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建立“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最为深厚的力量来源就是人民群众,中国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当前,中国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实现其历史任务,中国必须塑造阶级性与群众性相统一的政党形象.

中国政治传播的功能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政治社会化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第二,现实性与可塑性相统一.政党形象是由政治生活的现实所决定,因此,中国政治形象具有现实性.但“精神形象”是主观的,所以,中国政治形象取决于“物质形象”以外.必然也会受到个人知识水平、个性心理、生活经历特别是舆论导向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塑造中国政党形象,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政治把关大众传媒等手段,影响普通民众.使其易于接受中国的政党形象.政治传播过程中,中国要选择对政党形象有利的事实为主进行宣传,但也不能千篇一律,有时也应该出现一些异质的声音.因为完全正面的政治宣传会使普通民众产生抵触和反感情绪,这并不利于塑造政党形象.从政治艺术的角度出发,塑造政治形象可以经过适当艺术化处理,政党形象的宣传应该是源于现实且高于现实,这样更有利于抓住民众的主观因素,较好地提升公众对政治形象的认同.

第三,稳定性与时代性相统一.政党形象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相对稳定,因此,中国政治形象具有稳定性.历史证明,任何政党都代表特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无论是在指导思想上还是组织结构上,都具有稳定性.与国外政党相比,中国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而不是进行政治选举的工具.因此,中国的政党形象更具稳定性.另外,普通民众对政党的政治认同一旦形成就不容易发生变化,是经过长期政治心理积淀和政治社会化的结果.政党形象的时代性是指政党形象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征.随着社会发展,普通民众思想的选择性、独立性、差异性和多样性在增强,对政党的政治认同也会出现差异,因此,中国要获得所有民众的支持,就必须转变自身形象以调控、磨合、改造适应公众思想领域的变化.

2.政治传播过程中政党形象塑造的路径选择

中国与西方政党不同之处在于,党对媒体拥有管理权,主流媒体的意识形态和党保持了高度一致,这一点保证了党的政治传播能够顺利进行.这种独具特色的政治传播模式正是塑造中国政党形象的根本保障.政治传播过程中政党形象塑造的路径有: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扩大重要活动的媒体开放、设立自己的网站、宣传典型党员形象等.依照党的宣传传统,党通过媒体扩大了对典型党员形象的重点宣传,一大批体现宗旨和目标要求的优秀党员形象为广大民众所熟知,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 中国意识到政治传播对于政党形象的塑造功能,并开始积极应对媒体时代社会大众对政党权威的弱化和挑战.在这一过程中,党始终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上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地位.并利用大众媒介牢牢把握政治传播的主导权,宣传和构建自己的良好形象.

(二)中国国际政党形象的塑造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现今已经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赞誉,但在新世纪提升中国的、进步、开放、创新的国际形象,“用外国政党政要听得进、听得懂的语言阐述、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一步树立我党,就必须增强国际社会特别是外国政党政要对我发展道路、政党制度、执政理念的了解和理解.”这是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和命题.

1.学习型的政党形象

一个政党如果不加强学习,势必被时代的潮流所抛弃.中国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明确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四项总体要求”,即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近10年来政治局集体学习成为引人注目的“中国现象”,也越来越被国内外媒体所关注.当学习成为一个政党的集体信仰时,该政党的软实力和其领导国家的综合国力无疑是令人敬畏和受人钦佩的.

2.自信的开放政党形象

自信的开放政党形象的树立,不仅需要信心,而且更需要底气.“中国以更加成熟自信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开明开放的鲜活形象替代了封闭保守的刻板印象.”党际交往是对外传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很长一段时期,有些人认为意识形态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壁垒,但现在我们看到在搁置争议、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相互顾及重大利益关切基础上.不同的政党是可以建立起友好合作关系的.我们党和国家要直面批评和职责,及时阐述和传播我们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争取在国际问题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3.亲民为民的政党形象

一般来说,一个党的形象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党员体现出来的.我们党在国际上的形象,往往与党的各级领导人的公众形象密切相关.据相关媒体报道,2006年参观美国波音公司,在讲话结束后,一名波音公司员工代表走上主席台,代表全体员工向赠送了带有波音公司标志的棒球帽.戴上棒球帽,亲切地同他握手拥抱,并合影留念.全场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这一个小小的细节,使得这个工人热泪盈眶,在美国相关媒体也引起了很好的反响.中国要提升国家形象和执政党形象,对外传播媒介,都不该是简单的宣传和说教,而应更多地在传播理念、技巧、手段等方面与国际话语体系有效对接.淡化不符合海外受众习惯的浓厚的“色彩”和鲜明的“政府行为”,“去化”和“民间化”,是中国在对外传播软实力过程中下一步应该努力的方向.

二、宣传教育功能

传播是政党的基本活动,西方有学者将政党称之为“有组织的舆论”.中国诞生后一直高度重视政治传播工作.通过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达到教育广大干部和各族人民的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始终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

(一)推进政治社会化进程

从政治体系的角度看,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教育培训过程,是一定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政治统治,通过一定的渠道将其政治文化传授给其社会成员的过程.”

1.政治传播过程中的政治社会化

中国政治传播进程中的政治社会化由政治信息传播、信息个体内化以及态度的产生三个步骤完成的.

政治文化的传承对于政治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政治文化对于政治体系的强大影响力说明了传播和继承政治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社会的重要性,从一定意义上讲政治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不停流淌的血脉.政党在进行政治传播的过程中,完成了政治社会化进程中对于政治文化的传播,成为了传承政治文化的桥梁.

在政党政治传播过程中,政党利用大众媒介运用议程设置和政治控制功能控制着受众接受的信息内容,作为信息的“把关人”,大众媒介按照一种既定达成的方向完成对信息的加工.在保证传播事件的客观同时将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信息传达给民众.中国充分利用政治传播的这一功能,在塑造自身形象的同时,推进政治社会化的进程,是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并内化为一种稳定的政治心理,这对于强化政党权威具有重要的意义.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维护

有效的政治传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前提条件.中国通过传播者、受众和传播渠道诸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实现了有效的政治传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传播是中国向普通民众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普通民众乐于接受而且已经接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自觉自愿地随之改变自己的行为.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传播已经引起了普通民众的积极变化,更好地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政治传播过程中,中国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它们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传播.

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生动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并为普通民众理解和掌握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包括青年学生.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大众传媒——报刊、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是重要传播路径.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实质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政治传播的过程.在信息化时代,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大众传媒的传播带有特定的价值色彩,必须充分发挥其优势,占领公共领域.可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政治传播宣传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政治传播功能的重要方式. (二)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

在现代社会,我们必须注重政治传播的舆论引导能力,这也是政治传播宣传教育功能的重要体现,必须要做到扩大媒介的传播力、培植媒体的公信力和增强舆论的凝聚力.

1.扩大媒介的传播力

传播力是实现媒体有效传播的能力,是媒体最基本的功能.在社会媒体时代,媒体间的竞争就是传播力的竞争,就是媒介信息到达受众和实现社会价值共享的能力的竞争.舆论引导能力取决于强大的传播能力和先进的传播手段,也取决于传播内容的独特魅力.舆论引导能力在传播基础上增强注意力和影响力,从而扩大传播力,提高传播的强度与深度,创新传播的内容.传播的内容是媒介生产和传播的核心,是现代文化生产力产生与壮大的载体,凝结着民族历史发展的文化传统,反映出时怎么发表展的脉络,从根本上决定传播力.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和跨文化传播国际化的态势下.传播内容要凸显民族文化的人文价值和内在活力,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厚重资源,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以及整合与重构的强势,并且吸收、借鉴和融合外来优秀文化因子,沟通中外文化间的差异,形成互渗、互补和互动的文化传播态势.

2.培植媒体的公信力

媒介的公信力是传媒最有价值的内在品质,是通过长期向民众提供可信、真实、高尚、权威的产品,在民众心中建立起来的公正公平、诚实守信的信任度和影响力.公信力蕴含两个层面,一是“公”:以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发挥喉舌功能,在传播中追求公平正义,倡导和谐理念;二是“信”:遵循传播规律,诚信、公正、公平,客观、理性地报道新闻事件.“公”和“信”相互依偎,能增强信息的传播效果,大大提升媒介的舆论引导能力,更好地促进社会沟通,监测社会环境,传承和谐文化和监督公共权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公信力是吸引受众注意力的前提,实质上媒介的竞争就是争夺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媒介一方面以免费或低价的内容吸引民众注意力;另一方面则将凝聚着民众注意力的资源拍卖.’公信力越高.舆论引导能力就越强,影响力和信任度就越大,民众就越愿意接受其提供的内容.因此,失去民众就失去一切,更遑论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了.

3.增强舆论的凝聚力

增加舆论的凝聚力,传播媒介就要在创作内容产品上提倡不同流派和观点,策划上提倡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形式,塑造品牌上提倡不同的种类创新.创新的基本要求是内容的差异化、定位的个性化和形式的多样化.努力增强内容产品的创新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增强内容产品的吸引力、感召力,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一篇好新闻,绝不仅仅是漂亮的文字、敏锐的嗅觉和技巧的处理.最重要的是一种俯仰天地的境界、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大彻大悟的智慧.当这种境界、情怀和智慧面对社会发展进程的基本问题时,一篇好新闻也就应运而生了.”

三、维护社会稳定功能

政治传播维护社会稳定功能的实质是政治信息通过有效传播,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表达和诉求得以充分实现,就为社会利益整合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必要条件.反之,政治传播不充分,各方的政治信息严重失衡,并出现沟通阻塞、迟滞等问题,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就会急剧凸显出来,社会稳定就会荡然无存.主要体现在扩大政治参与、实现有效社会控制和积极应对公共危机三个方面.

(一)扩大政治参与

在现代社会.政治参与是公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当重要的一环,而公众的政治参与程度与媒介的发达程度有着密切关系.媒介越发达,公众的政治参与程度越深入,对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也会越大.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传播事业还十分落后,公众参与政治的途径十分有限,而且有限的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也限制了公众参与政治的能力和限度.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传播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了解和获取政治信息.通过大众传媒积极主动参与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一方面改变和调整自己的政治行为;另一方面又不断获取新的政治知识和体验,加深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了解,这样有利于形成稳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共识,从而有利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二)实现有效的社会控制

政党在政治传播中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和运转机制、掌握舆论主导权和提高对媒体的管理能力,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控制.

1.优化组织结构和运转机制

在新媒体不断涌现的今天,信息的传播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组织形式,它是与土地、资本、人才同等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的生产和配置方式通过网络通信技术而发生了彻底改变.短信、电邮、微博、博客、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提供了低成本、快捷的信息获取和交流方式.就像中东政治动荡那样.潜在的社会动员能力已经增加了社会动荡的风险,加大了社会管理难度.“非对称博弈”在新的传播手段的运用下可以轻易实现,制作一条网络谣言很容易,但要化解其负面影响要耗费巨大的社会成本.中国原有的组织结构和运转机制有很强优势,但也存在弱点.一是层级太多,信息传递速度慢且对信息的传递容易失真,对突发事件反应慢.目前中国已有8000多万党员,形成统一意志和行动的难度比较大;二是横向沟通与合作比较困难.横向职能部门分工出现界限不清现象,内耗大.三是各级、各部门间信息配置不合理,信息短缺、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冗余现象并存,不适应信息社会的新要求.

2.掌握舆论主导权

执政党执政的有效性决定于民心的获得和认同.舆论引导可以传播价值观、凝聚民心、获取认同,从而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现在的民众的生活方式、阅读习惯和社会规范已发生了变化.在传播多元化和多样化中要占据主导、争取主体,必须注重艺术宣传,在分众化中谋求共识,尊重舆论传播规律,保持舆论主导权.中国擅长宣传动员工作,要保持这一政治优势,必须因时制变地完善宣传策略和战略,改变传统宣传话语体系,跳出传统宣传模式和思维,善于运用新话语体系和各种传播工具,提高主动阅读率,避免自说自话、自弹自唱,注重影响力和宣传实效.舆论引导要尽量保证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设置有吸引力的议程,争夺实际话语权和议程设置权.建立健全舆情收集、处理、分析、监督、反馈制度机制.加强主流媒体的舆论影响力和引导力,以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回应公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 3、提高对媒体的管理能力

当前,现有的信息网络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都是基于传统媒体的,管好信息网络和虚拟社会对于中国来说还属于一个新课题.随着时怎么发表展,有必要完善现有的信息网络机构设置,更新管理理念及模式以及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管理新媒体要有新的思路,采取新的方式,否则管理成本高昂,效果也不好,既要大量增加管理人员.还会压抑信息产业发展的活力,既会阻碍人民合法运用互联网行使表达、参与、监督的权利,也会堵塞民众通过互联网释放压力和负面情绪的重要作用,失去网络的监督功能和机制.这就需要中国按照媒体发展的基本规律,引导媒体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提高党对媒体的有效管理.

(三)积极应对公共危机

在现代信息社会.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渠道方方面面、多种多样.而在经济社会转型期,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公共危机频频发生.作为执政党必须通过有效的政治传播积极应对具有非预期性、巨大的危险性、紧迫性、不确定性等特征的公共危机.

1.提高获取公共危机事件信息的能力

中国有效治理公共危机事件的前提就是能够真实科学地第一时间获取到公共危机信息.现代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治理都需要媒体的报道,媒体能够将信息传递给民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谣言,避免信息失真,从而帮助党和政府传递信息,协助治理危机者进行危机应急、预防和恢复.因此,要加强党和政府对媒体的管理和导向.

2.在处理公共危机过程中做到信息公开

时代核心的政治问题是如何预防作为现代化内在组成部分的风险和灾害,从技术的进步到制度的涉及,从科学发明到某种理念的确立,都有可能把人类带到风险的边缘.因此,在面临公共危机的时刻.必须及时有效的向社会大众传播和披露事实的真相,尽最大的努力和可能做到信息公开.信息的公开不仅是公众知情权实现的重要方式,也是公众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后党和政府积极有效参与危机事件处置的前提.公共危机事件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使得民众和整个社会处于一个非常紧张的状态之中,社会对于危机信息的需求会增多,如果信息被封锁或传播速度慢,民众无从知晓真相,那么谣言就会趁机散播开来,局势有可能扩大甚至失控.谣言不一定止于智者,但谣言止于公开.因此,当公共危机发生的时候,应该立即启动新闻舆论应急机制,让民众知晓真相.可见,政治传播在风险社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起到有效化解公共危机,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历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在全社会进行全方位的动员,同时也需要按照一定的发展目标和价值取向进行有效控制.因此,政治传播在整个社会转型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冲突和矛盾逐渐凸显出来,这些问题固然是渐进式改革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政治传播是可以充分实现意见表达和沟通的.因此,中国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传播的政党形象塑造功能、进行宣传教育功能和维护社会稳定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在党与社会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更好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责任编辑: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