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文化因素

点赞:6307 浏览:22064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农村政治文明建设滞后的原因很多,从文化视角看主要是农村居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导致了农民参政议政能力的弱化,意识淡薄,导致了体制所必须的文化土壤的缺乏,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进一步加强农民的文化素质教育,运用各种手段培养农民的意识,积极构建新型的政治文化.

制约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文化因素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政治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关 键 词 ]农村,政治文明,文化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7)11-0019-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农村基层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基本建立,但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相对于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地区,我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还相对滞后,造成这种滞后有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原因,本文仅就制约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文化因素进行剖析.

一、,新农村政治文明建设滞后的文化因素

农村政治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底层推动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化进程.目前我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深层次因素不断凸现.主要表现为我国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不高,现代政治生活健康运行发展必不可少的文化心理要素――意识的缺乏,我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与现念的摩擦和碰撞,致使体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缺乏等等.

(一)农民文化水平偏低,政治文化素养缺乏

公民的政治素质是政治化的重要条件,素质低下的公民是无法参与政治的.许多政治思想家都强调对公民进行素质教育,柏拉图在所设想的理想国中就主张对公民进行素质教育,通过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道德,开发人的智慧,来适应生活的需要.在中国,孔子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宣扬“内圣外王”,实际上就是把提高个人素质看作是政治的根本和基础,主张大力兴办教育,用统一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来教化民众.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者占相当大的比重,这样落后的教育水平和低下的村民文化素质,远远不能适应农村建设的需要.列宁指出:“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弱智者是没有能力的,无知者的能力要大打折扣.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基层要求农民具有相应的科学文化水平.在行使决策、,管理、,监督等权力时,村民要独立思考、,独力判断、,独立发表意见,要参与讨论,提出建设性的批评与建议,要审查账目、,审核问题、,阅读讨论材料,文盲是无法做到这些的.文化程度低的人往往目光短浅,思维狭隘,思考方法简单,遇事蛮干,不讲科学.由于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农民的意识淡薄,不能理解的意义和作用,也无法正确履行自己的权利.我国农民现阶段较低的知识文化水平是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极其不利的因素.

(二)农民意识淡薄,文化心理不健全

意识是现代政治生活健康运行发展必不可少的文化心理要素之一.农民意识主要是指农民为主张权利、,保护合法利益而提出的自己当家作主、,管理国家、,集体和公共事务的思想主张.农民的意识主要包括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法治意识、,监督意识等,只有拥有良好的意识和观念,的发展才能平稳而有序,农村政治建设才能走出形式化的沼泽.

然而目前我国农民的意识总体水平不高,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多数农民具有一定的传统和习惯,但是这种农民式的传统和习惯还不够广泛和普及,同时它与那种健全、,高效的运作机制尚有很大差距.首先,农民作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主要表现为农民在村级乡级社会事务中的主人意识、,平等意识、,自主意识缺乏,依附观念浓厚,农民群众往往不把自己作为权利的主体,而是寄希望于“上级”、,“领导”、,“包青天”,广大农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其次,农民对认识不清,公民基本权利意识淡薄.公民的基本权利意识是社会意识的重要表现之一.受历史文化传统影响,我国公民特别是农民的义务观念浓厚,而权利意识淡薄.对其依法享有的权利及其价值认识不清,不能掌握有效行使与捍卫这些权利的方式.再者,宗族宗法观念在农民头脑中根深蒂固.由于农村旧习俗的广泛存在,诸如家族制和家长制等封建制度束缚和压抑着作为一种政治意志的发育、,强化,相当多的农民对封建思想、,宗族文化津津乐道,许多农民的心目中根本就没有,他们可以牺牲自己的权利而屈服于家族权威.

(三)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制约着政治建设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就是一种顺从性文化,中国的农民就是典型的臣民,权力崇拜、,等级观念、,隶属意识、,清官思想、,安于现状、,与世无争等复杂的以小农意识为主体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思想,严重地影响着农民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他们从不主动参与政治,不敢作自己的主人.这样的文化传统培育不了公民意识,因此缺乏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参与性农民,这是当前农村的基层建设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一个宗法社会,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家族文化在中国农民心中的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给中国基层政治体制和政治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为宗理调节的主要是人际关系,而乡村政治属于公共政治,它主要依靠国家的法律来调节,但由于村民生活在乡村社区,他们在选择政治行为时,难免受到宗法家族观念的影响.如一些农民在选举时选亲而不选贤,甚至一些宗族力量利用宗理和家族关系来扩大其影响,与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正式组织分庭抗礼.

宗法家族文化价值标准是建立于血缘亲疏的差异性之上的,与现代法律的普适性和平等性原则形成根本冲突.因此它对乡镇干部依法行政构成了严重的障碍,致使乡镇干部在依法行政和依情行政之间犹豫徘徊,法律因所施对象及与执法者关系的不同而被任意曲解,不同的关系采用不同的标准,普遍性的法律无法发挥统一性作用.浓厚的宗法家族文化使一些农民漠视法律的存在,以家法代替国法,无法形成健全的法律环境.

在许多农村基层干部当中,官本位的思想也主导着他们的行为模式,致使他们无法在政治化方面为普通农民作出积极的榜样.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我国农村政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农民文化水平和传统政治文化的制约,因此,农村政治的发展需要一种区别于传统社会的新型的文化土壤作为支撑和平台.

二、,构建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途径

(一)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质,加强法制建设

鉴于农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农民政治素养不高,现阶段发展基层,就要着力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增强公众政治参与意识,发挥主体作用.当前和以后很长一个时期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方针落到实处.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不断增加的教育消费极不相适应,政府应增加教育投入,降低教育费用,保证适龄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二是要培养和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要切合农村实际,对村民进行适当的理论普及教育,培养与发展相适应的平等、,公平、,竞争等意识.同时,加强普法教育,使群众学法、,知法、,懂法、,守法,重点要教育基层干部依法办事,杜绝行政违法的发生.三是普及政治科学知识,澄清人们对政治活动的误解.要让群众体会到政治发展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政治教育尤为关键,任重而道远.

(二)运用学校教育、,大众传媒等传播渠道,培养农民的意识

1.运用学校教育培养农民的公民意识

学校教育是一种正式教育,它是通过正规训练以培养受教育者的社会综合素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大致形成了由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民成人教育三教并举的教育体系,使乡村教育有可能触及到乡村每一个潜在的和现实的劳动力.目前乡村教育的主要目的除了使农民能够识文断字,从而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基本的劳动技能,培养农民的创业能力之外,就是培养农民的现代公民意识,这是农村人口在人的发展上的人格标志与政治前提,对于改善目前中国农村的政治现状,激发农民的参政热情,提高农民的参政能力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公民意识是政治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每一个公民的公民意识,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要求,也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教育的宗旨.由于农村的特殊性,培养农民的公民意识,一直是我国目前乡村教育的重点和难点.而公民人格的培养是公民教育与公民实践的核心,对农民进行人格的教育和培养,不但有利于农民个体养成良好的性格和道德行为规范,而且有利于农民“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资格(即法律人格)”的形成.而一旦具有了较为完善的公民人格,农民就有可能在中国的进程中发挥更加积极和健康的作用.

2.运用大众传媒,塑造农民的政治意识

大众传媒是指电视、,广播、,报纸等现代传媒方式.大众传播媒介对于保持农村政治稳定、,营造浓郁的政治氛围、,塑造农民的政治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农村大众传播媒介的控制和引导.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促进社会主义主导价值和主导文化在农村的传播,影响农民的思想观念,塑造农民的行为模式.比如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传媒按照党和国家的政策,长期而系统地进行普法宣传,给农民提供了大量的法律指导.而电视中的警匪片、,侦探片又为农民认识和理解当代法治精神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对法的看法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变化,传统“人治”色彩的法律观念正在逐步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富有现代精神的法治意识.在大众传媒的熏陶下,农民的法治观念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三)加强农村政治文化建设

关于化进程的研究表明:“化必须以努力创造一种文化为开端”.现代化的进程本身就包含着文化的现代化,政治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其本身也必然处在一个现代化的过程中.但是,任何向着现代化的努力都无法彻底超越传统的内核,文化总是继承和发展,政治文化也是如此.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过程中,首先应立足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背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评和整合,再现并弘扬其具有现代生命力的根本精神.在此基础之上,建构与现念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首先,建构社会主义新型农村政治文化,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经济基础.因为一个社会中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是随着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而变化的.受教育程度、,收入及职业地位越高的人,他们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就越高.贫困地区的农民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物质生活的问题,而对于政治和精神层面的东西考虑相对较少.这势必会影响农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健全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农村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发生全面的变化,使农村朝着有利于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为农村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更新准备充分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其次,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还要疏通和健全农村政治参与渠道,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认同感.

再次,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主义文化的进程要改革和完善农村政治体制,加强法制建设,从制度上消除传统政治文化的负面影响.

责任编辑宋桂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