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与途径探析

点赞:12874 浏览:4874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近几年来,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网络和多媒体已逐渐进入到教育教学领域,其对学习者尤其是大学生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围绕在大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中心,研究在网络和多媒体环境下,如何充分发挥高校网络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与途径.

关 键 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阵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以其独特的魅力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学习、娱乐的各个领域,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以及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网络已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网络资源、开放的网络信息、多元化的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是把双刃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既带来了机遇,又创造了挑战.面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如何应对其带来的正面与负面影响,如何发挥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如何以高校网络为阵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共同课题.

1.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3年7月发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指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了2.0个百分点.”网民中20~29岁人群所占比例最高,为29.5%,“高中和大学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较高水平”,尤其是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上网比例接近饱和,作为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学生群体在网民职业结构中所占比例为26.8%,较2012年底上升1.7个百分点,学生群体互联网普及率长期以来处于高位.①无论是从年龄结构还是职业群体上来看,大学生都是互联网络使用人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在高校基础设施及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但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在紧跟网络发展节奏的同时,也存在着某些问题.

1.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够完善

高校如同小型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所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大学生,他们大都处在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且不断寻求社会认同的心理发展阶段,这决定了“网络思想教育队伍应该包括教育学、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的专业人员,只有这样高素质的队伍,才可能抢占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制高点”.②但目前高校普遍现状都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不熟悉网络技术,而精通网络技术的教师又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经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主体力量薄弱,给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1.2 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形式大于内容,文化导向功能欠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当前几乎每个高校都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校园网站,高校中绝大多数的院系部门也拥有自己的独立网站或页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国家及高校都很重视的环节,其独立网站的建立也是时代所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利用网络资源来丰富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但是,除了部分高校网站有一定的访问量和信息利用率外,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内容往往相对单一、空洞,更新不及时,缺乏特色、吸引力不足、缺乏互动、功能欠缺;大部分网站都只提供文件性质的通知,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③目前高校网络阵地的建设,无论是网站建设与管理,还是相关软件的开发,都还需要进行不断优化.

1.3 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西化,价值取向紊乱

大学时期是青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当前绝大多数高校,互联网终端都已经进入教室、图书馆、宿舍等各教学生活区域,加上手机上网功能的普及,网络几乎已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各个环节.互联网上虽然资源丰富,但其中充斥着大量虚检测新闻及不良信息,西方国家存在的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也通过网络大量涌入我国,“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④

1.4 网络道德和法规的约束力不强,大学生自身判断力削弱

网络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使大学生能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而网络的平等性和互动性又恰好迎合了大学生对自由、平等、的向往.网络上的人际沟通、资源共享等都不需要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身份去处理,虚拟的身份可以帮助他们摆脱现实中的不顺,发泄心中的不满,而网络道德及网络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的滞后,使得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甚至以虚拟身份参与现实活动,而不用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网络中包含的大量暴力、、迷信、邪教等信息,严重影响学生的自律性和判断能力.

1.5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网络结合时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

信息时代的到来,不可避免地给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冲击.长期以来,国家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予以重视,但这类课程在大学生中的普遍认同度不高,虽然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思政课能与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相结合,但总体上看,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材过于抽象,内容晦涩难懂,及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存在“思政课网络资源没有充分共享”,“思政课网站或网页的内容不够充实且更新不及时”,进网络的思政课普遍“重教育内容轻方法手段、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活动和重教轻学”⑤等现象.


2.网络运用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1)高校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高校网络教育有利于在社会性与个体性的联结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个体性与社会性作为人的两种基本特性,对立统一于每位人类个体中,大学生也不例外.西方传统哲学重视人的个体性,如罗杰斯的“自我中心论”,认为人在得到自我人格之后,便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首先想到的总是对自己有利,然后才是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马克思主义则认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是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体,人的本质即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西方社会思潮的不断冲击,社会化与个性化的价值取向产生矛盾,网络信息的即时性使思想教育者能够第一时间收集到相关资料,并运用最新信息对学生进行教育,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及时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行引导. (2)高校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坚实桥梁,高校网络教育有利于在真实性与虚拟性的比较中引领校园文化的发展趋势.高校是学者和未来精英的聚集地,也是传播文化、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更能有效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大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他们的思想性格、道德情操、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正在形成的过程之中,有无文化的介入和影响,以及有什么样的文化介入影响,其结果是大不相同的.”⑥网络社会是虚拟的,但同时又反映着真实社会,信息网络就像一把钥匙,为校园文化打开了时代的大门,使校园文化更具多元性、开放性、兼容性,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需要.

高校网络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与途径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网络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2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3)高校是新思想新价值观的发源地,高校网络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在多样性与选择性的互动中实现人生的价值追求.复旦大学前校长王生洪说过,“大学的使命就是出思想出人才”,“大学是塑造学生精神的家园”,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创新思想、培养人才的重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资本主义价值观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对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在感到迷茫的同时也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网络教育提供的第一手信息、实时的交流方式、有针对性的引导,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分析鉴别能力,促使学生思想快速成熟,对人生进行更加清晰准确的定位.

(4)高校是道德品质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重要场所,高校网络教育有利于在观念性和实效性的结合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相比于中小学生,大学生更具有自己的想法与主见,目前,国内外一些非法组织开始利用网络发布不实信息、传达指令、兴风作浪,不仅毒害大学生的思想,更易导致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的混乱.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德育工作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科学论述,高校对大学生的德育与法制教育不应仅停留在观念上,实现于考试中,而更应落实到实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实到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学习生活各个环节中,以保障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5)高校是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高校网络教育有利于在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融合中实现教育功能和传播效果的最大化.高校集教学、管理、科研功能于一身,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要不断创新.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信息来源于书籍、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介,涵盖的知识量与信息量相对较少,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同于以往一对多、点对面的教育模式,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各种交流渠道的产生,使得高校思想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扩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途径,通过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真正实现一对一教育,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教育的导向与文化功能.

3.以高校网络为阵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重视网络队伍建设,把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导向放在首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的大学网络工作队伍.同志指出:“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组织保证.”“要切实重视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政治业务水平.”⑦网络的不断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工作环境更加复杂,任务更为艰巨,高校需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一支既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了解网络文化特点,同时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兼具较高的政治敏感性,能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的高素质网络工作队伍.

(2)以网络文化为载体,以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为导向,积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反对和抑制落后腐败文化对大学生的侵蚀.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各地的文化相互交融,其中也充斥着大量不良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网络为阵地,通过多种手段发挥网络载体的文化作用.如建立开放的校园网BBS,聘请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或政治觉悟较高的学生担任版主,或广泛应用博客、微博等工具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倡导合理的网上讨论方式,弘扬先进文化及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互动,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抑制不良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3)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软环境建设,以理想凝聚力量,以信念提升追求,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理想是奋斗的精神支柱,信念是拼搏的不懈动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学生作为新形势下网络社会的主要受众群体,高校应根据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发展变化的新特点、新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和培养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主体意识和网络行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高校网络为阵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坚持“依法治网”与“以德治网”的结合,加强管理,适度监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三进”提供制度保障.大学生在参与和开展网络实践活动中具有独立意识,具有控制和驾驭网络的能力,以及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动选择网络资源并创造性地参与网络各项实践活动的特性.但大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没有形成较高的觉悟,容易被不良的言论和思想所误导.高校应多视角多方位多层次培养大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网络的认知、判断、自律和自我把握、控制能力,丰富和发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强化管理和监控机制,以“依法治网”和“以德治网”来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建立大学生不良网络行为的道德干预机制,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

(5)创新网络教育方法,坚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与多学科的综合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方位全天侯全覆盖建设与网络教育齐抓共管的格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单纯的课堂说教无法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高校应创新网络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形成网络教育中齐抓共管的合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凝聚力、感召力.由于网络空间中的自组织演化规律打破了传统的主客体形态和单一主客体关系,形成的是信息引导者和追随者的主客体形态和多极交互主体性关系.网络空间中的这种新型的主客体形态和在自组织机制作用下的多极交互性的关系启发我们,探索适合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构的新模式,不仅要“因势利导”,而且要“造势引导”,“因势利导”和“造势引导”应紧密结合,从而为如何运用网络阵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掌握主动权、主导权,为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牢占领这一阵地找到最佳的方法和途径.

(6)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立既有党政时事、法律法规,又有成才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情商教育等虚拟互动的网络平台,形成网上网下互动教育.网络的发展使广大师生能够通过各种网站、网页等网络文化载体获取信息,高校应把握这一趋势,提升校园网络引导功能,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按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学习交流,获取知识;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净化心灵,提高素养.思想政治教育应建立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高校网络阵地为平台,针对当前国际国内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网评”,努力建设以社会主义价值为导向的,集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娱乐性和怎么写作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形成双向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网络的飞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在网络和多媒体环境下,如何充分发挥高校网络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与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文系2011年湖南省教育厅立项课题的成果论文,文件及课题编号是湘财教指[2011]91号 附件11C0134

注释

①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5-17.

②③姜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4-14.

④ 李赟.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J].价值工程,2011(4):293.

⑤ 李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网络的现状分析——基于对陕西76所高校网站的调查[J].安康学院学报,2009(1):90-92.

⑥ 高少宾.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研究[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09:34.

⑦ .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文献出版社,1999: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