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反省的“中国式”政治波普

点赞:25801 浏览:118433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波普艺术,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发扬光大”,随着被“波普”的题材增多,产生了“政治波普”这一艺术表达形式.王广义是第一个“政治波普在中国表达”的实践者,随即产生了一系列以“”为主要题材的,富有幽默、荒诞、嘲笑、讽刺意味的作品,但是没过多久,其作品就仅仅只保留了“嘲讽”的意味,并且这种偏激的“中国式”政治波普在中国依然“蓬勃”发展着.

关 键 词 :政治波普 嘲讽 题材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2-0000-01

“波普”这个术语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英国.最初是在一批知识分子与艺术家之间的谈话中使用,目的在于挑战当时流行的现代艺术概念.后于20世纪60年代传到美国,并在美国“发扬光大”.波普艺术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叛逆登上了艺术舞台,这也是美国一种重要和独特的艺术形式.波普艺术之父理查德汉密尔顿的作品体现了波普艺术的本质,波普艺术起初,他们并非对现实的讽刺挖苦或反叛,而只是以一个普通大众的视觉“高度”,观察我们生活的世界,使我们意识到某些习以为常的、不为人重视的东西的存在.而波普艺术领袖安迪沃霍尔与其他波普艺术家相比显得更加彻底,他完全摒弃了绘画创作中的手绘方式,而是运用丝网版画印刷的方法,把照片形象移到画布上.还应用了“复制”、“分格”的构成形式组成整个画面.它反映了现代工业“每天重复制造同一样东西”这一特征.在我看来,波普艺术,就是一帮追求新潮、古怪、奇异的人,运用艳俗、大胆、夸张的色彩和艺术表达形式,反应当今社会现象和自我意识的传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一种社会的“自由”和一种“放荡不羁”的生活态度.

值得反省的“中国式”政治波普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波普艺术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随着艺术题材的不断创新,被“波普”的题材也层出不穷,直至发展到“政治波普”,“政治”也能“波普”,用“叛逆”、“批判”、“看似幽默”的艺术表达语言,能够正确反映和引导人们“看明白”,由各种利益、矛盾驱使下产生的政治关系和社会现象吗?这是一个值得人们好好思考的问题.

在中国,“政治波普”被喻为当代艺术的“样板戏”,之所以被冠以“样板戏”这一名称,不得不提的就是中国“政治波普”第一人---王广义.一个靠画像起家的“政治波普”艺术家.但是如果要说王广义画了像而使他出名,或者说有什么出人意料的地方,我认为那也是高估了王广义.因为像前苏联政治波普画“列宁像”那样,安迪沃霍尔也画过像,而且不管安迪沃霍尔画列宁像还是画像,都不像安迪沃霍尔的“梦露”和“可口可乐瓶”那样具有反对现代主义的观念性.“列宁像”和“像”只是安迪沃霍尔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而已.所以不管是前苏联还是中国当代政治波普艺术家,都只是套弄了安迪沃霍尔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是一种表面性的、肤浅的艺术语言模仿,而没有传达出后现代的观念.在1985年-1989年间,以青年艺术家为中坚力量,提倡现代艺术和创新的“85青年美术思潮”,也都只是拿西方的某一个流派和风格作为自己模仿对象,并且还“自以为傲”的标榜为创新,这种方法直至89年(“85美术运动”后)也不例外,一批新生代艺术家也只是再一次拙劣地模仿了弗洛伊德的绘画.所以在那时,找到西方某某艺术家的风格,并且抢先仿效一下,成为这些艺术创作者出名的捷径.而就在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上,85运动中“北方群体”的代表人物王广义,就拿出了他的“像”作品,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只是单纯模仿安迪沃霍尔的“杰作”罢了.“像”也效仿“梦露像”那样采用了“分格”形式,作者还为其“分格”解释为“为了科学准确性”,这种解释就连最表面意义上的政治波普感觉都没有.从此以后,王广义的“大批判”系列作品越来越波普化,而且在形态上也越来越照搬美国波普艺术的样式,不同之处是美国的波普艺术大多是用丝网版画印制的,而他还是用油画(手绘方式)来仿制.

“”时期的题材是“中国式”政治波普的重要素材,“像”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还有“样板戏”、“大字报”等等.用“波普“的形式表达自我,表达现实,表达某一时期,这些都是可以的,而王广义的“作品”使我尤为费解的是,他的作品内容通常是使用“政治波普”的形式丑化、妖魔化中国人,并“搓”自己国家的“痛处”,这是非常不能理解的.“”,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灾难性的运动,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对中国自身来说带有一种羞辱性,而王广义作为一个中国人,却拿自己国家的“丑事”、“痛楚”、“灾难”进行嘲讽式的艺术创作,我不知道他为了什么,苦思冥想,唯一的解释就是,迎合西方人的艺术审美而使自己“名留于史”.

那么西方人的艺术审美是什么?在西方,艺术可以“放荡不羁”,但某些艺术也需要迎合政治.面对日益强大的中国,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再一次出现强烈的“对抗”.西方国家打着“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号,实质上实行“霸权主义”,既然是“霸权”,那么它当然不愿意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实力能够超越它.从政治角度来说,就必须得“丑化”、“贬低”中国,自然而然,“政治波普”这种本来就带有政治性的艺术形式,其“政治意味”就变得更加浓郁.正好在这时,王广义的“丑化中国系列”诞生了,恰逢时机的迎合了西方人的政治需要,也就能说明为什么王广义在西方的知名度更高,也解释了为什么二十多年来,他的作品个展只在西方展出,而在中国有且只有一次,昙花一现,不是他不愿意,是他“敢”吗?除非他能忍受十三亿中国人的“横眉冷对”.在这里我并不是想批判“政治波普”这种艺术形式,因为存在既有价值.但是王广义和像他这样的艺术家,用“丑化中国”的形式创造你们的艺术,是否真的能成为普遍大众心里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