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与政治稳定的关系探析

点赞:24700 浏览:10970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本文力求运用政治学相关知识,在探讨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以及与所在地产生矛盾的原因分析基础上,重点分析由于流动人口的变化对政治稳定产生的深刻影响,并对如何实现流动人口政治稳定进行了思考.

关 键 词 流动人口 政治系统 政治稳定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1-166-03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人口流入城市.这在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矛盾和摩擦.这两种正负效应一经结合,冲击着现有的政治系统,最终会影响到城市、地区乃至全国的政治稳定.因此,加大对流动人口政治稳定的研究力度,对于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化不仅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的一个简单过程,而且包涵了文化政治经济的演变的复杂过程.人口流动与迁移将成为塑造21世纪前半叶中国人口特征的主要力量.城市流动人口必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把握流动人口构成及其基本特征,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理解流动人口可能产生的影响和面临主要问题,而且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人口流动与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把握人口流动规律、改善人口流动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流动人口的数量和成份逐年增加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长期生活在内地和边远地区的人们进入城市提供了条件.他们逐渐摆脱封闭,走向开放、文明,通过经商、打工、学习等途径进入城市,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流动人口群体.近几年,流动人口数量和成份不断增加,呈逐年上升趋势.有数据显示,中国流动人口数量从1993年的7000万增加到2003年的1.4亿,超过了全国人口总数的10%,约占农村劳动力的30%.2007年,据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调查发现,规模已经达到三百五十七点三万人,占常住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三,即每四个北京人中就有一个是流动人口,他们大多聚集在城近郊区,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


(二)流动人口从事行业较为单一,且收入较低

他们大多从事餐饮、建筑、加工、零售等行业,而且流动性较强,没有固定的营业场所,经常在街头摆摊设点.因此,他们的收入较低,从2004年全国6城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登记流动人口收入情况仍可以地看出,流动人口月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90%以上,其中有接近45%的流动人口月收入在500元以下.

(三)流动人口文化程度较低

流动人口大多是为了改变生活的困境,在餐饮业、建筑业、零售业也主要是从事体力劳动,他们在城市就业依靠的不是自己的知识、技能等.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流动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超过一半,远远高于流出地农村人口初中文化构成比重.

(四)流动人口具有较强的“抱团”意识

他们进城的主要途径是经过亲戚朋友或者熟人介绍,以民族、地域、血缘等因素聚居在一起,联系较为密切,由此产生的感情较为深厚,“抱团”意识较浓.流动人口虽然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但是他们固有“抱团”意识,使得他们更加注意团结.特别是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这种“抱团”意识意识更为鲜明地表现出来.

二、流动人口的流入与所在地产生矛盾的原因分析

人口流动不单单是一个人口有迁出地流向迁入地的问题.这种人口的流动变化会不仅会关系到所在地城市的政治稳定,而且又关系到整个社会安定团结的大局,可以说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效应.

在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增多,不可避免地与所在地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摩擦,使之发生社会不稳定问题的几率也大大增加.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几年来,沿海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及各省市发生影响到社会治安事件多达几百起,其中大部分涉及到流动人口.这些事件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引起的:

(一)部分干部群众并没有给予流动人口应有的尊重

部分干部群众往往对流动人口存在排斥心理,认为他们进城不仅抢了城里人饭碗,而且看不惯他们风俗习惯.因此,有些干部群众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不尊重流动人口的风俗习惯,这样长此以往,流动人口的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其本身具有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相应的保障,那么,他们与所在地产生的矛盾和摩擦势在必然.

(二)政府管理部门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方式单一

流动人口中农民居多,文化程度低,法制观念较为淡薄.有的没有固定营业场所和住所,他们没有按照政府管理部门的规定和要求经营,乱摆摊设点,影响到城市的市容和交通秩序,往往会与政府管理部门发生摩擦.但在现实中,政府管理部门仍然依靠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采取的硬性政策和措施往往会影响社会治安,甚至发生刑事案件.

(三)流动人口的文化素质较低

城市化促进流动人口思想观念现代化,他们接受城市里的新观念、新文化、新思想,这会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但是由于流动人口文化程度较低,决定了他们与城市主流文化积极适应必须有一个过程,在这个适应过程中与所在地产生矛盾也是不可避免.

(四)流动人口的教育培训工作不到位

流动人口大多文化程度低,但政府对他们的教育培训滞后于时怎么发表展的要求,大多省市并没有把流动人口的教育管理纳入政府的日程工作范围,而流入地政府财力和精力的有限,有时也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现实问题.

三、流动人口对政治稳定的影响

政治稳定是指政治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保持秩序性和持续性,秩序性是指系统里各要素排列秩序的合理性,持续性是指系统功能发挥不受阻碍.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亨廷顿就把政治稳定当作政治发展的标准,这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也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认同.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政治稳定至关重要.流动人口是政治系统里影响政治稳定要素之一,以下是从政治系统和社会结构两个层面来分析流动人口对政治稳定的影响.

(一)从政治系统层面上看

西方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政治系统是“在社会系统中与社会价值之权威性分配有关的互动行为”.流动人口作为政治系统的成员,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也有自己的利益要求,即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的分配.尽管目前他们的这种利益要求力量很微弱,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这种利益要求力量会日趋增大,对政治系统产生的影响也会更加深刻.在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到来,会引起现有政治系统的变化,这种变化要求政治系统必须增强自身的整合功能和稳固性.但是由于我国目前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性,使得流动人口作为一个影响政治系统的变量,会成为影响政治稳定的一个诱因.

政治管理的失范会削弱流动人口对政治统治合法性的基础.政治统治合法性与通常意义上的合法是两个完全不同概念,它是用来解释说明政治统治权威的正当性.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社会的公民愿意遵守统治者制定的法律和政策,不是基于内心害怕不遵守就要受到惩罚的压力,而是公民认为遵守这法律和政策是应当的,那么这统治权威就是合法性.反之,则相反.流动人口基本上可以认定来自社会底层,在城市生存本身就比非流动人口承受着巨大压力.如果政治管理不到位或者失效,政府政策内容的制定和实施程序同社会和环境不相适应时,那么,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当这一部分群体就觉得他们自己逐渐被边缘化,受到城市的排斥时,就会对政府的继续存在持怀疑态度,那么政治统治的合法性问题毫无疑问变得十分突出了,这部分流动人口群体也就会成为政治不稳定的潜在因素.

流动人口的政治参与需求与政治制度化安排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意味着良好的制度化的广泛政治参与.政治参与的扩大是化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客观结果.现代化激发人们政治参与热情,但是由于政治现代化相对迟缓,人们的政治参与往往超出制度化的负荷.当前,流动人口政治参与要求相对较大,而政治参与组织渠道的政治安排相对较小,缺乏可以缓和矛盾和纠纷的减压阀,再加上受到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等方面的限制,两者的矛盾日趋突出.因此,无论是从当前人口管理工作的现实情况来看,还是从构建和谐社会和国家的长久治安的大局出发,这一群体的制度安排迫在眉睫.

(二)从社会结构层面上看

城市化促进经济现代化,并孕育着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形态.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形态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形态.在这样一个社会结构里,民族的差别、种族的差异、人口多少和群体规模的大小并不是影响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实现政治稳定关键的是无论什么样的群体、多大的群体,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形态里都能够给予合理、秩序化的安排.社会结构形态的不合理,最终会影响到政治稳定.理想的社会结构形态时两头小、中间大的菱形结构,这种结构有助于政治稳定.但是,这种理想的社会结构的构建,对处于城市化进程的中国来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让更多的流动人口进入中间阶层,是实现政治稳定的理想选择.

四、以建立机制实现流动人口政治稳定的思考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继续推进,更多的流动人口会进入城市,这对现有的政治系统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现有的政治系统只有在结构功能上不断地与流动人口所要求的社会环境相适应,才能实现其自身的发展并维持政治秩序,以实现政治稳定.当然,这种政治稳定并不是绝对的政治稳定,只能是一种动态的政治稳定.要实现这部分流动人口的政治稳定,关键是要建立一整套针对性强的流动人口工作机制.

(一)建立以利益为基础的社会宏观调控机制

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流动人口也同样如此.在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进入城市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环境.这就要求政府充分尊重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使他们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保障,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意味着当前流动人口在就业、福利待遇、社会保障、生活水平、子女入学等方面存在着事实的不平等的状况,必须得到切实的改变,为培育合理的社会结构提供良好的政治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他们的利益要求和社会期望值,防止严重的社会分配不公、不平等现象,避免激化社会矛盾.

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与政治稳定的关系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流动人口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二)建立以公共怎么写作为主的政府管理机制

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力度要符合流动人口的现状和愿望,力度过大或过弱都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当前最为迫切的是加大政治体制改革力度,转变以往的传统行政管理体系,构建公共怎么写作性政府.具体到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就是要强化怎么写作意识,建立针对流动人口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对流动人口的管理适度而又到位.

(三)建立以政治参与为主的社会缓冲消融机制

在任何一个社会里,矛盾的存在是绝对的,回避矛盾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在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带来的诸多矛盾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这些矛盾的存在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把这些矛盾能够有效的化解、消融,把它们消灭在萌芽状态.提高流动人口的政治参与就是有效化解和消融矛盾的一种方式.所谓的政治参与就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影响政府决策和公共管理行为.政治参与的方式有政治选举、结社集会、政治意见表达等.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群体,国家可以有计划、有步骤满足这部分群体政治参与的要求,鼓励和支持这部分群体中文化程度高、综合素质高的人参加当地的政治选举和政治意见表达等等.允许他们成立社团和协会,选出代言人,当出现利益冲突时,可以通过对话等非暴力途径来解决.

(四)建立以加强意识形态为主的社会适应机制

适应机制是社会成员与社会主导观念和规范相互作用的过程.在一个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里,任何新生政治力量的产生总是从意识领域创设开始的.因此,强化对流动人口的主导政治意识形态的理论宣传,使他们在政治意识、政治心理和价值取向日趋成熟和稳定,提高其政治鉴别力、识别力和凝聚力.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理论宣传工作,增强他们的对政治合法性的认同感,既是实现流动人口政治稳定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