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两岸政治难题的几种“解套”方案

点赞:23854 浏览:10775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当前两岸关系正按“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思路向前推进,因此两岸谈的多是经济方面的议题,而政治议题属于“难”的范畴,因而被放在“后”的位置,一时还无法提上议事日程.

但研究两岸政治关系的学者已针对两岸政治的各种难题开展研究,试图为将来作必要的准备.他们本着追求两岸双赢的精神,通过深入的研究,对两岸政治难题提出各种解套方案,这种可贵的尝试,理应得到两岸当局的重视与支持.

当然,由于两岸的处境不同,对同一难题的看法就会有不同,“”的办法也不会一样.出现不同的意见是正常的,只要把自己的看法提出来,两岸之间通过讨论乃至争论,会“碰撞”出宝贵的思路、观点乃至可能被双方接受的“解套”方案,这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是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台湾学者提出的多种方案及评价

本文针对台湾学者已提出的几种有关两岸政治关系的处理方案进行回应,由于诸位的鸿文内容丰富涉及诸多方面,本文无法详细介绍,只能选择要点进行简要评介,并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说明两岸之间可能存在的分歧,以便进一步商讨更好的解决办法.

“一中各表”,互不否认.这是目前台湾方面流行的主张,同意“九二共识”,可以接受“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但一方面说两岸是“非国与国关系”,可以说是“地区与地区”的关系,另一方面则强调“中华民国”的存在,强调两岸应当“互不否认”.

从两岸看,这一主张承认两岸是“非国与国关系”,大陆是可以接受的,但二者的政治关系并不明确.以“地区与地区”的关系来定位,实质上指的是“中华民国台湾地区”与“中华民国大陆地区”的关系,这种说法不符合政治的现实.至于两岸关系的前景,这一主张认为应当是“不统,不独,不武”,即台湾前途未定.

从国际看,这个主张的所谓“互不否认”,是指在国际社会中两岸应当“互不否认”对方是“主权国家”,即不否认“中华民国”在国际上的存在,不否认“中华民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不否认“中华民国”可以参加以主权国家资格参加的国际组织.这就必然导致“两个中国”、“一中一台”.

“整个中国”,两岸统合.这是台湾大学张亚中教授的主张,认为:“两岸同属整个中国”,并互相承诺“不分裂整个中国”,两岸通过文化统合、货币统合、经济统合、身份认同、安全认同、国际参与、和平框架,实现两岸与全球华人融为一体.

从两岸看,这一主张认为两岸是平等关系,并非与地方的归属关系,即“整个中国内部两个具有宪政秩序之政治实体的平等关系”.两岸成立“共同体”,双方“各有主体、共有主体”,互相以“北京中国”与“台北中国”相称.

从国际看,该主张认为应“主权共有,主权共用”,在“整个中国”之下,两岸共同以会员国身份存在于国际组织,或是以“两岸三席”的方式,共组一个“两岸共同体”或“中华共同体”,再让台湾以“台北中国”的名义参与国际组织.

不过,所谓“主权共有”“主权共用”的可行性,是否会导致“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国际社会是否允许出现“一国三席”的局面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评两岸政治难题的几种“解套”方案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关系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一中两宪”,对等实体.这是台湾大学黄光国教授的主张,他认为两岸“政治现实”最为周延的描述方式应当是“一中两宪”,这两部宪法是建立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之上,各有其有效统治地区.

从两岸看,承认“一中两宪”,两岸就可以成为“对等政治实体”,可以用“北京中国”与“台北中国”的名称签署和平协议.台湾要以此作为谈判的条件,但“不可能对方把‘一中两宪’写成文字”.既然黄教授说:“我当然知道不会答应”,那又怎能成为“谈判的条件”、“签订和平协议的基础”呢

从国际看,黄教授指出“台湾在国际公法上的地位是一个‘处于内战局面的既成事实的地方政府’”,“并不是一个正常的国家”,而“一中两宪”也可以解决台湾参与国际社会问题,可以使用“台北中国”的名称,而不必再用“中华台北”或“中国台北”.这样,似乎台湾就可以改变“地方政府”的地位,而成为与“北京中国”对等的“正常国家”了.这种想法的现实可能性值得商榷.

一中框架,“相互默认”.这是台湾铭传大学杨开煌教授的主张,认为两岸应从“相互否定”逐渐过渡到“互不否认”,再由“互不否认”过渡到“相互默认”,最终迈向关系正常化.

从两岸看,目前处于“一中框架,互为主体,治权自主”的状况.两岸当局相互默认“最主要的意义是默认对方政权存在的现实性”,即“在大陆地区存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政府的关系,而在台湾地区存在着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关系”,“在中国领土上,目前存在着两组重叠的国家下政府的关系”.大陆人士进入台湾地区“就和中华民国政府打交道”.在这里,究竟是国家关系还是政府关系、政权关系,似乎难以区分.

从国际看,杨教授采取相当慎重的态度,指出当前台湾方面“明为要求‘互不否认’,事实是要求相互承认,而且是承认彼此是‘主权国家’”,大陆则强调“中华民国的消失”.他认为在涉外安排上,要区分“国家从事外交活动而政府从事外事活动”.

“一表”,互相承认.这是台湾大学副校长包宗和教授的主张.他认为“一中各表”是高度政治取向,若应用于两岸定位上,北京主张的“一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北主张的“一中”是“中华民国”,就会形成“零和赛局”,在国际关系上也无法打破外交困局.他提出“一表”,首先,“要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及中华民国分别存在的事实”,其次,要把“一中”“适度地去政治化”,即“一个中国”是文化的、民族的、历史的、地理的中国,避免“政治一中”所形成的零和局面.

从两岸看,两岸相互承认现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实际代表中国大陆之唯一合法政府”,“中华民国是实际代表中国台湾之唯一合法政府”,北京要在“一个中国”架构下承认“中华民国”的存在,台北有必要接受台湾为中国的一部分.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整合,因此,“一表”之文字是以统一为取向.

笔者认为,问题在于“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如果这个“一中”是“非政治一中”,抽掉了政治意涵,那么要维护并“共表”这样的“一中”框架对于两岸政治关系的定位又有什么意义呢


从国际看,“一表”的目的是“让中华民国取得国际间及两岸间更高的地位,让台湾走出去”.具体地说,要让“中华民国”提升与无邦交国的关系,允许无邦交国与“中华民国”建立某种关系,在国际组织的中国代表团里设“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与“中华民国代表团”,建立北京与台北共享中国主权的概念.这似乎就是“一中两国”的架构了.

“不违背”、“不造成”:两岸政治关系的“两条界限”

上述意见抛弃了过去一些模糊的提法,诸如两岸就是“两岸关系”,或“非国与国关系”,或“地区与地区关系”,或组织两岸某种“委员会”来解决签署协议的问题.因为这些说法并不能明确回答两岸的政治关系究竟是什么,可以说并不是什么政治定位.但上述意见都从两岸的政治关系着眼,试图从公权力的角度来界定两岸政治关系,把模糊的、权宜的、过渡的概念清晰化,这的确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途径.此外,上述主张是在“一个中国”框架的基础上提出的,多以统一为取向,从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但由于两岸的处境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这些方案能否得到共识,还需共同探讨.例如,所谓“相互否认”、“互不否认”、“相互默认”、“互相承认”这些外交上的概念,是否可以用于两岸,就需要讨论.

在这里,笔者想提出“两条界限”,作为个人意见,供讨论参考:

一、从两岸看,如何在“一个中国”框架下探讨两岸政治关系,可能比较容易找到一些共同语言.只要“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什么意见都可以作为进一步讨论的基础,对于上述许多意见,两岸间尽管存在不少分歧,但都有助于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

二、从国际看,问题可能复杂些,需要有一条明确的界限,那就是“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上述不少意见都涉及这一要害问题,这是“”的难点.笔者认为在当前两岸“搁置争议”的情况下,不可能“一步到位”地得到彻底的解决.关键在于找到一些在当前条件下“虽不满意,但可接受”的解决办法.今后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还可以务实地根据新的形势作出新的安排.至于在国际上彻底解决两岸政治定位的问题,恐怕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不违背”、“不造成”可能是在当前条件下无法“突破”的两条界限,不知两岸学者以为如何既要“面对难题”,又要“循序渐进”,相信两岸有能力、有智慧通过务实的互相探讨,共同对“两岸政治关系”这个难题,提出令人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