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青年观”与1920年代中国政治文化

点赞:34151 浏览:15724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20世纪20年代正是我国新主义时期,鲁迅以他爱国之心时刻的关注着民族的命运.对于青年来说,鲁迅也有他独特的见解.他对于“青年问题”的探索以“新政治”为目的的新文化追求.在本文将更多地以20世纪20年代的视角,深刻的解读鲁迅的文学创作与青年在中国政治变动中的深层意义.

关 键 词 :鲁迅;中国政治文化;青年观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4--01

前言:对于新主义初期,国内的政治格局也十分的复杂,再加上连年的军阀混战,使得广大的青年看不到国富民强的希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通过自己独特的文学手笔,开始对青年问题提出了辩证客观的批判.他认为,青年不应该在其固定的体制下召唤,同时也不认同青年参与自然序列和社会序列的成长.这些的辩证的批判,使得广大的青年逐步的觉醒,从而也引导了青年对新政治的向往与奋斗,同时也淡化了代际内涵.这样就使得更多的青年开始为新文化的创作而坚固阵地,也培养了一批敢于思考敢于斗争的青年,为新的政治格局的到来埋下火种.

一、新文化运动中的青年观

自辛亥革命之后,“青年”一词就伴随着中国整个的主义时期.关于青年这一词,有不少的学者认为这正是符合于进化论的要求,青年与老人的区别,是年龄上的划分.鲁迅先生对于青年这一词的理解,或者说青年一词带有一定的文化含义和政治理念,而不应该将青年划分为代际的概念.

在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的政治发生了变化.但是这并没有改变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国家的命运依旧令人担忧.而不少的知识分子干脆就放弃了更为激进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从而使得政治精神处于一种保守的状态.所以在新文化运动发起之时,作为文化宣传的阵地《新青年》杂志,有不少的核心知识分子就要求将政治革命上升到精神的层面上,要不断地推进革命的进展.在这里新文化运动所强调的文化革新,也包含有政治革新的层面.而新文化运动中的人文文化的强化就在于对政治意识的重建,革新出一定的新政治的环境和文化依托.鲁迅先生对于青年的关注也是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了影响,在五四运动前后就已经得到了呼应.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中以文学类型的转化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这与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是相互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青年逐步的成为新文化下的主体.

二、新青年的“政治潜能”的批判

对于新青年的界定,还有很多的学者持有不同的态度,尤其是对于青年的知识结果的讨论,最为之激烈,二十年代的中后期,对于青年吸收文化的问题产生了较大的分歧.鲁迅曾说:“要少,或者不看中国书.”这一言论是针对是梁启超和胡适等人为青年人开“最低限度国学书目”而来的.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这些,其实本质是探讨青年所吸收的文化来自与中西文化的态度,以及对青年文化属性的探讨.

鲁迅的“青年观”与1920年代中国政治文化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青年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对于胡适所提倡的青年“整理国故”的想法.胡适的想法在当时是有一定的影响的,但是青年在研究传统国学的时候,势必是要接受一些传统所保留下来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这在某种意义上又重新地接受了传统和固有的“体制”.而在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下,新文化所建立的一定话语权时,也开始凝聚更多的新知识力量.胡适的想法在于将巩固自己的话语权,尤其是在对于青年在国学上的分歧,渐渐地在《新青年》上产生矛盾.在胡适看来《新青年》初期所倡导的“早婚”等主张,都是为了使青年成为拥有批判利郎的群体,这样的一种文化倾向就将成为新政治的一种趋向.而陈独秀将只为“做官发财”的青年定义为“旧青年”这就要求青年舍弃自己的个人利益的想法,更不要因为固有的体制化而心中欲动.而这些在胡适看来,真正所能成为现实的,无外乎于,青年的不成熟心理,在社会化的边缘性使得青年产生了 反叛性与批判性的心理特征,而社会一旦趋于平稳化的时候,青年不读书而不满.这一点,在新文化运动的内部出现了一定的分歧,而逐步的分划将出现在文化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上.当陈独秀坚守着《新青年》的政治批判时胡适则一点一点的淡化了青年所具有的“政治能力”.


那么对于鲁迅所倡导的少看中国书,这一言论而言,是其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而言的.鲁迅这所以这么做的原因是在于时刻明确青年人,不要在文化的无形之中沦为社会体制中所束缚的一员.而要拥有一定的政治潜力.对于文化而言,鲁迅所主张的更多的是要将文化中的“言”用于实际当中的“行”.而在中国,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社会趋于稳定,而所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开始逐步的趋于完整化.

结语:综上所述,自旧主义以后,青年就与新文化运动和新政治相关联了,“青年”一词被赋子特定“政治精神”的特殊功能.在“青年”的文化建构和审美建构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青年”的自我认同和想象产生重要影响.鲁迅对“青年”十分关注,并且将民族的希望寄托于广大的青年人身上,在这一过程中,鲁迅将更多的理想与信念激励于青年人.由此出发,关于鲁迅和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变动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更为深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