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第一人

点赞:7129 浏览:3033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道家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说字伯阳,聃为谥号),人称“老子”.古时有个叫张君相的诠释说:“老,考也.子,孳也.”(《史记老子列传》司马贞《正义》引)即考教众理,孳生万物.司马迁的《史记》为老子立传,说他是楚国苦县厉乡(今河南鹿邑太清宫镇)曲仁里人.苦县这个地方本是陈国地盘,公元前479年,楚灭陈,苦县才并入楚国版图.就在这年,孔子病逝,享年73岁.从孔子与老子的交往来看,老子年长于孔子.陈亡国这年,即使老子还在,也是耄耋之人了.故此,他应是陈国遗民.

老子其人其事,传闻多于史实.司马迁《史记》为老子作传,说老子做过周守藏室之史,管理王室图书.周室衰微,辞职西去,至函谷关,在关令尹喜的恳求下,著书上下篇而去,不知所终.在诸子百家创始人中,老子的事迹最不为人所知.民间传说老子寿至160多岁,或云2D0多岁.司马迁将信将疑,最终还是将这个传说写进了《史记老子列传》.

老子的著作《老子》,又名《道德经》.1973年,湖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一批帛书,其中有两部《老子》.1993年,湖北荆门四方乡郭店一座战国墓出土的竹简,也有《老子》三篇.敦煌出土文献中有60多种《老子》.郭店竹书《老子》最早,最能反映老子的思想:其它版本的《老子》,有道家后学的增删.

“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这是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对老子的思想的画龙点睛之笔.老子的这种思想在《老子》一书中有充分的体现.

《老子》的“道”为宇宙本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以“自然”为准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以大自然的秩序和规律为人类行事的准则与规范.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老子的思想可给今人以更多的启迪. 春秋战国,诸子蜂起,尽管思想观点各有不同,但其思想建构之目的,用司马迁的话讲,皆“务为治也”(《史记太史公自序》).道家亦然.班固说: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汉书艺文志》

老子倡言顺乎天道自然,不论是一个人的成长,还是一个社会的发展,都要自然而然,不要强加干预.他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有为,认为世道浊乱,皆由有为.“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无为”并不是不为,而是不妄为,即顺其自然、自然而然.凡是违背了“无为”要求而肆意妄为、强力作为的一切“有为”行为均是老子痛斥和反对的.以“无为”达到“无不为”,是老子的理想.“我无为,人自化;我好静,人自正:我无事,人自富;我无欲,人自朴.”他形象地说:“治大国若亨小鲜.”烹小鱼不能多翻动,否则那条小鱼就容易翻烂了.治理一个国家,也是这个道理.

无为而治、善待百姓,其积极意义自不待言.战国之时经过“稷下先生”的改造,原始道家思想发展为黄老思想.每当兵燹之后,经济残破,百废待兴,亟需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就派上了用场,成为医治战争创伤的灵丹妙药.最成功的实践是刘邦及其子孙.汉承战乱之后,满目疮痍.面对这一现实情况,刘邦君臣轻徭薄赋,约法省禁,与民休息.惠帝二年(前193年),曹参接替萧何出任相国,萧规曹随,奉行无为而治.《史记曹相国世家》记录了一着民歌:


萧何为法,颟若画一;

曹参代之,守而勿失.

载其清静,民以宁一.

由此可见百姓之欢欣.历文帝、景帝至武帝即位,经济繁荣起来.司马迁《史记平准书》说

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亨,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中国哲学第一人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老子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经济的大繁荣,是因为“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也即无为而治.这是老子对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贡献.

当然,老子为实现无为而治而提出的主张也有消极乃至错误的一面,愚民即为其中之一.“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人,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多智.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儒、道两派创始人对礼义上的看法是对立的.从今本《老子》来看,儒家追求的仁义道德,被老子斥为丧身、败家、亡国、乱天下的不祥之物.“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从考古发现来看,老子与孔子并不两立.如郭店竹书《老子》有这样一句:“绝知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为弃作,民复孝慈.”“绝知弃辩”,帛书及今本《老子》作“绝圣弃知”;“绝为弃作”,帛书及今本《老子》作“绝仁弃义”.儒、道分道扬镳,可能是战国以后的事.

万物是相反相成的辩证思维,是《老子》的一大特色.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两两对立的概念在《老子》一书中可谓俯拾皆是,如巧拙、动静、盈冲、枉直、少多、敝新、雌雄、轻重、废兴、取与、贵贱、进退、成缺、辩讷、寒热、损益、正奇、虚实、洁浊、存亡、亲疏、主客、终始、治乱、成败等等.

在对立的双方中,老子特别强调“柔”、“弱”的一方,鄙夷“坚”、“强”的一方.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坚强.万物草木生之柔脆,其死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弱胜强,柔胜刚.

与贵弱尚柔相辅相成的,是积少成多.“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厌弃世俗社会,向往那质朴原始、小国寡民的世界.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是体验生活的高手,他总能用他那一双锐利的眼睛发现常人所不及.以《老子》一书为例,老子惯于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他总是善于从生活经验和自然现象中提炼出一些适用于社会和人生的法则.黑格尔说“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辩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这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19页)与孔子不同,《老子》一书5000余言,极具思辩,是一首首哲理诗.在宇宙论、辩证思维、政治智慧、人生哲学、认识论等方面均有深刻、精到的阐述.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