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中军事思想其哲学

点赞:4895 浏览:1672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尚书》可谓是中国最古的史书之一,其中记载了从尧舜到夏、商、周三代距今4000多年到2000多年前的历史,内容涵盖了宗教、政治、军事、刑罚、律法等内容,而其在军事方面也对当时军事制度、战况、军纪和用兵方法等也进行了记载,通过对《尚书》内容进行梳理,笔者发现其中蕴含着的精神实质不仅仅为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提供了素材,同时也为理解中国传统哲学传统思想中天与人关系,德与力的关系,时与几的关系,文与武的关系等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记录.通过对《尚书》中军事思想及其哲学解读,可以对当代军事战略、军事哲学思想的建构,以及当代军事行动及战争本身给人类社会及人本身带来的影响产生有建设性的思考.

【关 键 词 】尚书;军事思想;天命;民心

一、《尚书》中军事思想浅析

《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史书,记载上古帝王事迹的同时,也体现了当时古人的普遍信仰,而上古帝王的统治正是建立在这个普遍信仰之上而进行,人们在这个普遍的信仰之上建立道德准则,成为人们处事原则.《尚书》的记载的内容虽然时期不同,事迹不同,但其中这个普遍的信仰与道德判断准则因具有连续性而得到继承,这个连续性在书中所记载的军事行动的指导思想中也有所体现.在《尚书》中,直接记载军事行动的主要有《大禹谟》中的禹奉舜命征有苗;《甘誓》中夏启伐有扈;《胤征》中胤侯奉夏王仲康命征羲和;《汤誓》中成汤伐夏桀;《仲虺之诰》中征葛,征西夷,南征;《西伯戡黎》中文王伐有黎;《泰誓》中武王伐纣;《牧誓》中武王伐纣;《大诰》中成王命周公讨三叔与武庚之叛;《费誓》中鲁侯伯禽伐淮夷徐戎;《秦誓》中秦穆公与郑之战.这些内容直接记载了当时军事行动,而有关军事思想的记载则不仅体现在以这些战争行动中,也在其他《典》《谟》等多篇有所体现.现就其中体现的军事指导思想以现代军事眼光来进行分析:

(一)战争行动的原因

《尚书》中所记载的战争原因归其原主要有:

第一,身为一方之主不遵王命

《大禹谟》中“帝曰:次禹,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①三苗不遵守王法,不听号令,舜命大禹去征讨.《甘誓》中“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②夏启继位有扈氏不服,不遵王命,不守王法,为维护统治权威而征伐有扈氏.

第二,身为有职之守而废其职;

《胤征》中记载“惟时羲和颠覆厥德,沈乱于酒,畔官离次,俶扰天纪,遐弃厥司.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羲和尸厥官,罔闻知,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诛.政典曰: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③仲康为天子,羲和二氏沉溺于酒,不务正业,未能准确预告日食,犯失职之罪,按律当诛,胤候奉命讨伐二氏.

第三,身为王而不修德养民而失民心

《汤誓》“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④夏王桀暴政虐民,不得民心,人民抱着与其同归于尽的心情来对待他的无道统治,商汤认识到民心向背,以之作为军事行动的主要依据.《泰誓》“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灾下民.沉湎冒色,敢行,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惟宫室、台榭、陂池、侈服,以残害于尔万姓.焚炙忠良,刳剔孕妇.”⑤武王伐纣之里也是把商纣不修德政,下民作为伐纣的理由.

第四,为除乱暴去寇而兴兵

《费誓》“公曰:嗟!人无哗,听命.徂兹淮夷、徐戎并兴.”⑥淮夷、徐戎两地作乱,鲁候伯禽在鲁之东郊费地对所属军士宣示兴兵的原因是诛乱除暴.

(二)战争行动的过程

首先,注重思想教育,师出有名

在《尚书》记载的军事行动中,向已方将士说明兴师原因,指出敌人所犯之罪恶,征者奉王之命,伐者奉天之命,以统一思想认识,师出有名这一点在《尙书》所记载的军事行动均有所体现.

其次,注重文武并用,修德备武

如在《大禹谟》中,大禹征有苗三月不服,“帝乃诞教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⑦大布文德教命,而舞干羽于两阶示不忘兵,文武并用,三苗在双重压力下,表示臣服.

其三,注重恩威并施,信赏明罚

《汤誓》中“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⑧商汤在战前首先对赏罚措施进行明确,服从命令则能得到奖赏,不服从命令则全家连带子女都要受到牵连而被杀掉.《泰誓》中“尔众士其尚迪果毅以登乃辟!功多有厚赏,不迪有显戮.”⑨武王对战士们以赏劝进,以杀止退,激励战士们立功.《牧誓》中“尔所弗勗,其于尔躬有戮!”⑩武王在对纣的大决战牧野之战中直接指出不全力作战的后果就是死亡,以之激发士气.

其四,注重师出以义,教之以节

如在《胤征》中,胤侯对于将士的训戒可以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模板,其内容对于战争战争的必要性,正义性,战争的具体指导思想的把握与阐述直至今日仍具有很强的可观性.“今予以尔有众,奉将天罚.尔众士同力王室,沿弼予,钦承天子威命.火炎昆冈,玉石俱焚.天吏逸德,烈于猛火是.歼厥渠魁,胁从罔治,旧燃污俗,咸与维新.呜呼!威克厥爱,允济;爱克厥威,允罔功.其尔众士,懋戒哉!”11这段记载既宣传了出师的正义性,又使对敌斗争有了针对性,只将首恶歼灭,其余胁从允许改过自新,同时对将士们提出威不可犯,爱不可恃,同心协力完成任务的要求.

其五,注重师出以律,教之以齐

如在《牧誓》中,武王就向将士们教导“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勗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勗哉夫子!”12明确了与敌对阵时的战术战法,按照规定的阵法来攻击战斗,统一进退,教之以齐.

其六,注重甲兵利器,军民同心

战莫先治于装备,如《费誓》中,“善敹乃甲胄,敿乃干,无敢不吊!备乃弓矢,锻乃戈矛,砺乃锋刃,无敢不善!”要求将士们准备好战斗所需的武器装备.还要求所属民众做好粮草、军马、草料、等军用物资的保障“甲戌,我惟征徐戎.峙乃糗粮,无敢不逮;汝则有大刑!鲁人三郊三遂,峙乃桢干.甲戌,我惟筑,无敢不供,汝则有无余刑,非杀.鲁人三郊三遂,峙乃刍茭,无敢不多;汝则有大刑.”13对参与后勤保障的人员也提出了要求. 其七,注重事以谋先,重贤使能

《秦誓》是秦国在袭郑过程中被晋国击败后秦穆公对战事失利的反思,训戒于将士们:“惟古之谋人,则曰未就予忌,惟今之谋人姑将以为亲.虽则云然,尚猷询兹黄发,则罔所愆.”14不仅要问谋于身边的谋士,有大事还要咨询老成之人,不敢自专.秦穆公直接把国家的安危与任用贤人与否联系起来,认为用贤则安,背贤则危,提醒后人:“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15战争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危荣辱,只有事以谋先,重贤使能才能够安邦定国.

《尚书》中军事思想其哲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尚书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3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二、《尚书》中军事思想的哲学思考

(一)道心惟微,人心惟危

在《尚书》中,记载军事行动的内容多以奉行天命作为军事行动的主要依据,认为自己的行动是按照上天的启示,替天行道代天行罚.“天”之所以会有此主宰力之运用,并非是由于“天”生于“理”,而是此“天”即“理”之本身之意.以“天”,“天命”来解释事物的必然规律.而人体认到此一“天命”本体,即要需要一系列的工夫,主要就是通过德的修养来达到识得此天命的过程.而修德的过程中,重要的是持敬,《论语》中所引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16《尚书.汤诰》中记载商汤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过程描写:“俾予一人辑宁尔邦家,兹朕未知获戾于上下,栗栗危惧,若将陨于深渊.”17心思危而能存敬,敬而能公,公则能在“人心惟危”的过程中方能体会到“道心惟微”,识得道心,修养方达到圣的境界,即可达到“梦兆而知”的地步,如商高宗之“恭默思道,梦帝赉予良弼,其代予言.(《尚书.说命》)”18并根据梦中所见,寻找到了傅说这个一代良相,在《泰誓》中武王也说:“朕梦协朕卜,袭于休祥,戎商必克.”19梦兆与占卜都吉祥,所以认为一定能够战胜商王.而圣人的志向是未兆而知,“物未兆而先知之者,圣人之志也,三代所以治其国也.”20

(二)同力度德,同德度义

在武王看来政权是否有“德”是以民心的向背,是否团结来衡量的.“同力度德,同德度义.受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21(《尚书.泰誓》),德能直接体现人民群众的价值期待,是政治行为符合民众价值期待的结果,而“同德度义”则是民众的价值期待是否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相吻合,政治行为不仅仅要理解和实现民众的价值期待,同时还要认识到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统合好两者的关系,形成既符合历史规律又符合民众诉求的政治行为.而总体来说,历史的发展是建立在民众的价值期待与价值实现的过程中,政治上的“德”可以视为民众普遍而合理的价值期待,“义”可以视为对民众普遍价值期待的实现所做的价值实践.

(三)敕天之命,惟时惟几

在《尙书》中把历史赋予的使命视为“天命”,把合于天命作为军事行动的准则.在武王伐纣时就提出:“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予弗顺天,厥罪惟钧.《泰誓上》”22,认为不承担历史所赋予的使命任务,就会遭受历史的惩罚,能够体认天命,则须动之以时,时至而动,不动则有咎,动则合于天,武王还提出不可失时而有咎的概念:“尔尚弼予一人,永清四海.时哉,弗可失.《泰誓上》”23,在《益稷》中将时与几的关系进行联系:“敕天之命,惟时惟几.”24而在《皋陶谟》中把处理好时与几的关系作为勤政的象征:“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25与“时”相应的为“几”.马王堆帛书《周易.二三子》“见几而务之,则有功矣,故备难者易,务几者成.”26君子见几而行事,方能成其功.

天道的运行体现于“几”之中,进德修业至圣境,则能识几而动,动之以时,则能成其功.“几”可识,“时”可知,然动之在人.在《周易,干,文言》“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干干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而无咎矣.”27由知“几”而知“时”,知时而动,动无不吉.


(四)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尚书》作为上古史书,其出发点与落脚点在于政治,政治的根本在于人民,其中所蕴含民本观念是《尚书》的特色之一,在《五子之歌》中就记载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28之所以进行军事行动,也是由于符合民众的普遍期待:“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泰誓上》”29 “天听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泰誓中》”30,而兵事的原因正在于禁暴除害,用兵附民,然则可以和之以众,仁者无敌.

(五)诘尔戎兵,张皇六师

在成王初政时,周公告诉他要“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烈.《立政》”31.康王嗣位之初,太保暨芮伯告之继命之重曰:“惟新陟王,毕协赏罚,戡定厥功,用敷后人休.今王敬之哉!张皇六师,无坏我高祖寡命.《康王之诰》” 32此修武以备的思想,在《禹贡》则为“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 33在《尚书》中,武备思想与敬天保民的思想一样贯穿于始终.

三、结论

通过对《尚书》中军事思想的梳理,不仅可以看出军事活动对于政权的重要性,同时也对《尚书》中所记载的先王军事行动中的思想纲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可以说,政治的内容包括了文治与武功双重内涵.然武非黩武也,修武以备犹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器不可不成,武不可不备.武之动,若乾之用,文之用,若坤之守.乾之动武以创命,坤之静文以守成也,然则武之动须有止,不止则至于亢悔,不能久,文之守不在于常静,当守之以文而存之以武,以待时而动.《尚书》中所记载的先贤圣王的功业正是在于因时而动,伐无道而成其功.其基本规律是武以成其大功,文以守其功,其中所表现的是对历史使命的担当,对于黎民百姓的普遍价值诉求的回应.天佑训德而厌恶德,必有其几,圣王诚其心,正其意,守以仁行以义以修其德,德合于天,则能识几,识几而动,动之以时,则成其功. 【参考文献】

①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97.

②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73.

③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83.

④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91.

⑤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71.

⑥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62.

⑦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99.

⑧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91.

⑨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81.

⑩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86.

11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85.

12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86.

13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66.

14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70.

15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72.

16 程树德.论语集释[M].中华书局,1990:516.

17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01.

18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47.

19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76

20 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缪和[M].湖南出版社,1987:497.

21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73.

22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73.

23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74.

24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30.

25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7.

26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二三子[M].湖南出版社,1987:353.

27(清)李光地.周易折中[M].九州出版社,2002:897.

28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77.

29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74.

30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77.

31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77.

32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18.

33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