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规定的一元性与存在形态的多样性

点赞:7908 浏览:2488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自己的本质规定,它具有“一以贯之”的一元性;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形态又是演变的和多样的.构成一个“哲学形态”必具哲学问题、理论硬核、学说重点、文化形式等四个要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也必须从这四个要素去考察和把握.“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全球问题的解答为切入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核心,突出人学学说的研究,并反映当今时代的文化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则以中国社会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为切入点,把毛、邓、江对于实践论的坚持和发展的成果作为核心,将中国的“人”的问题作为重点,重视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确立具有中国文化气质的哲学思想.中国马哲界必须在领导集体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深化学术研究,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进一步建构和完整创立作出贡献.

[关 键 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规定;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形态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7)05-0003-05

近几年来,国内马哲界热烈地展开了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讨论.在这场讨论中,许多学者坚持一个前提,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具有唯一性.正因为如此理解,当发生不同意见的时候,就出现对于“我见”之外的“他见”加以排斥的现象.对此,我认为:由马克思创立的、记载在他的著作以及他同恩格斯合写的著作中的明确地称为“新唯物主义”的哲学,其本质规定具有一元性.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态在历时的意义上是演变的,在共时的意义上也是多样的.至少,我们在讨论中必须分清:什么是在全球范围和时代背景上的一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什么是基于中国国情和当代实践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下面,就来讨论这些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规定的一元性与存在形态的多样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元性本质规定

由于我国马哲界对于由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解和阐释存在着分歧,要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必先澄明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的本质规定.否则,仍然会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一)“形态”和“哲学形态”

既然要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问题,那就必先正名,对“形态”和“哲学形态”两概念给以明晰的界定.

“形态”(Form,Formation)一词,在中文中古已有之,是指谓事物的形状、神态的,有“外形”,有“内神”,是外与内的统一.在英文中,“形态”为Form或formation,有着“形状”、“形式”、“结构”、“类型”等含义,同具内外统一之意.按此词意,“形态”就不是现象性范畴,也不是本质性范畴,而是现实性范畴.

按照对“形态”一词的理解,“哲学形态”就应该是一种哲学现实地存在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总体.“哲学形态”不是个别哲学原理的表述,而是某种哲学学理总体的论列,是它的完整结构,它的统一体系;不是外在语言形式的特征,而是哲学语言和哲学思想的统一,是含着哲学思想的哲学话语,是以特征性哲学话语表达的哲学思想;不是单纯的知识体系,而是渗透时代精神和价值理想的哲理庙堂,是真理论和价值论的一定形式的结合.这样,一个“哲学形态”,必定具有如下的四个要素:第一,它是对于一定时代的问题在世界观层次上的思考和解答.问题随时代的变迁而变迁,随地域的更异而更异,因此,某一哲学的形态总是演变的、分化的,需要重新整合的.第二,它是一定哲学理论硬核(Hard core)(在这一哲学应时代的呼声而产生时形成的哲学中心思想)在不断变化的时代和环境中既坚持又发展的动态结构.第三,它是一定哲学体系中学说重点的变化和发展.“哲学形态”和学理重点是密切联系着的.列宁的判断是对的:在一个时期,“因为具体的社会政治形势改变了,迫切的直接行动的任务,也有了极大的改变,因此,马克思主义这一活的学说的各个不同方面也就被分别提到首要地位”.[1]首要的东西是甲,那是一种哲学形态;首要的东西是乙,那是又一种哲学形态.第四,它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就既具有世界性又具有民族性,既具有传统性又具有变革性.一定的哲学形态总是以一定的民族文化来表现自己的.这是哲学形态问题中一个值得特别加以注意的规定.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生形态”

实存的哲学,一经产生,就有其形态.某种哲学在时间顺序上的第一形态,也就是它的“原生形态”.“原生形态”的本质也就是这一哲学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生形态”就是马克思在恩格斯的合作之下所创造的哲学形态.这就是从标志其诞生的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经《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到《资本论》和《经济学笔记》中所陈述的哲学.马恩在不同的视角下给自己的哲学下了定义:就它是对于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都不了解实践论的局限性的超越而言,它是“新唯物主义”哲学;就这种超越的核心在于创立了感性实践论而言,它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就它的创新之集中点和最高层而言,它是“历史的唯物主义”;就它所使用的方法而言,它是“唯物主义辩证法”.


按照我在上面对“哲学形态”的四要素界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生形态”,具有如下的特质:第一,它是在历史成为“世界历史”,资本主义新生产方式业已形成,它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造成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无产阶级奋起斗争、寻找自身解放道路的时代,回答无产阶级命运和时代使命问题的哲学.从哲学学理上说,这一哲学的“原生形态”所要回答的问题是:现存感性世界是否可以改造如何加以改造才能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第二,它的理论硬核不是一般唯物主义,也不是一般辩证法,而是唯物主义新形态――唯物的又是辩证的实践论.因为只有实践论才能回答现实世界是否可以改造以及怎样加以改造的问题;也只有实践论才能正确说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作为主体、现实世界作为客体的关系问题,其结论是:无产阶级作为历史创造者通过尊重既有客观条件,又发挥能动作用的实践活动,认识并改造客体,同时,认识和改造自身,最终达到“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2]第三,它的哲学重点在于对现存世界的批判.这种批判是理论的批判,更是“武器的批判”,即实践的批判.第四,它在文化上是继承和发扬欧洲的优良传统,扬弃西方的纯逻辑主义和纯人本主义,而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规定

“原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学理上的本真规定,其要点是:第一,以唯物主义基本立场为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立场表现为:A.尊重自然界对于人类社会、人的意识、人的活动的先在性;B.运用唯物主义的客观性原则,尊重并揭示人类社会以人的实践为其基础的“本来面目”;C.论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它对于意识真理性的判决权.第二,以实践论为理论硬核.实践论的理论硬核地位的确立,改变了全部的哲学.本体论改变了,不再把“本体”了解为人未曾产生前的自然界,而是了解为人在其中生活的、历史和自然界统一的实体;认识论改变了,不再把反映论神圣化,引入了评价论和规范论;辩证法改变了,不再只是对基本规律的体认,而是把实践中的主体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了解为辩证法的主线;历史观改变了,“神创说”和“绝对客观规律说”都被批判,指明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规律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第三,以人论和实践论的统一为理论构架.在这种统一中,人因为其实践本质而成为现实的人;实践因为以人为主体而成为生动的实践.第四,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最具体形态.唯物主义前提、实践论核心、人论与实践论统一构架,一起具体化为揭示人类社会规律、指明人创造历史的路径的新历史观.需要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规定是在其“原生形态”中确立的,它具有一元性或唯一性.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后继形态、分支形态中保持着同时也丰富和发展着.丢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规定的哲学,或者割断了这一本真规定的各个基本方面,它就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至少不是完整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历史演变及其在当代的多样性积淀

由马克思在恩格斯的合作之下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生形态”,从19世纪70年始发生演变.130多年来相继出现了一些新的形态.

(一)恩格斯后期所阐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生形态”

恩格斯从1873年研究“自然辩证法”起,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了新的阐释,构筑了后来被称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新形态.还是按照我对“哲学形态四要素”的理解来看恩格斯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作出的改变.第一,哲学问题的改变.1845-1871年,欧洲处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成、成型和阶级矛盾特别尖锐的时期.当时马恩的指导思想是批判这个“现存世界”,揭示这个“现存世界”在实践中走向扬弃的命运,指明无产阶级作为新时代主人的历史使命.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之后,欧洲进入了和平发展的新时期.原来的问题似乎淡化了,新的革命形势还看不到它到来的迹象.这时,恩格斯对自然科学辩证法发生兴趣,他提出另外一个哲学问题,就是物质世界的运动、运动形式及其规律的问题.这样,在恩格斯的新哲学中,“物质”和“运动”成为基本范畴,而“实践”则退入认识论领域.第二,理论核心的改变.“原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论为核心,这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已鲜明地作了表述,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则详细地作了论释.恩格斯在问题转向以后,无意之中把“实践论”变成了哲学的“局部问题”.在恩格斯所论的“后继形态”中,“实践论”失去了理论核心的地位,让位给与运动论相结合的“物质论”了.第三,哲学重点的转移.马克思的“原生形态”是以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和实践改造为重点的,而恩格斯的“继生形态”则转到反对一般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形态中,也讲批判、否定,然而,脱离实践的批判,就变成了思维的批判,这同现存世界的革命改造就不再相关了.第四,历史唯物主义是被肯定的,但是在有了“辩证唯物主义”之后,前者被看作是后者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运用,合乎逻辑的推演,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论基础、它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的地位被损害了.

(二)列宁和卢卡奇等人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复归形态”

列宁的哲学活动的前期,特别是1908年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以恩格斯后期的哲学著作为蓝本的,又是以普列汉诺夫哲学为相似度检测的.该书的如下观点,进一步申述甚至强化了后期的恩格斯.A.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规定为“辩证唯物主义”;B.通篇突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哲学路线,未谈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有局限――不懂得实践论的超越;C.在认识论上反复强调唯物主义反映论,即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意识是对于物质的反映,缺乏人的实践能动性的思想;D.在世界观上强调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没有论及现实感性世界以人的实践为基础而呈现其统一性;E.在历史观上,强调历史唯物主义是“把唯物主义贯彻和推广运用于社会现象领域”,以一般唯物主义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来推论社会历史中的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中,则以唯物主义作为方法来发现人的实践本质,再从这种本质的阐释中得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F.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上,重申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观点,没有指出自由不仅是对世界必然性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对世界的改造;更没有阐释马克思的超越生产劳动的“必然王国”,达到人自由地活动的“自由王国”的伟大思想.(关于这一思想,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926-927页)

列宁后来直接领导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从实践中领会哲学,并在进一步读书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向以实践论为理论硬核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复归.在1914年以后的著作中,列宁在世界观上超越“物质世界”而达到以实践为基础的现实世界;在认识论上,超越一般反映论,认为认识本质“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在历史观上,总结十月革命的经验,超越单纯客观性的历史观,强调人和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并且认为,通过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社会历史在其不同时空域和若干阶段上必定形成特殊的规律.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复归形态”的建立,还必须提到卢卡奇、葛兰西等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这些学者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持批判态度的.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作为关于社会的理论,关于社会的哲学”,“自然是一个社会的范畴”,辩证法的核心是“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他批评恩格斯“错误地追随黑格尔,把这种方法扩大到自然界”,在自然界中,“辩证法的决定性因素――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是不存在的.[3]卢卡奇和葛兰西都强调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核心,这对于纠正“辩证唯物主义”的偏差,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真规定是有贡献的.

(三)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在中国革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复归形态”并丰富发展了它的内涵

哲学,字面上是强调“辩证唯物主义”的,但实质上是进一步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的复归.他的世界观是实践论的.他也讲“物质”、“宇宙”,但中心是讲对现实世界的改造.他的认识论是实践论的.他写了《实践论》,把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和认识实践过程的展开,说得系统深刻;他创造性地提出实践总原则和实践总规律,把实践论的认识论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历史观是实践论的,他不但指明历史是人自己创造的,而且具体地展示了人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的机理.在历史实践的客观条件方面,他提出了“客观可能性空间”的思想;在历史实践主体性方面,他解开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机制之“谜”;在社会历史规律方面,他强调历史规律是人的实践的规律,他提出了“实践指导规律”的新概念,阐明了由“实践指导规律”到“实践活动规律”,再到“历史运动客观规律”的完整规律观.恢复和发展了实践论和辩证法的一体性思想.他不把“矛盾同一性”与“矛盾对立性”之关系认定为矛盾辩证法的精髓,而把“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之关系认定为矛盾辩证法的精髓,实质上认定实践中主体客体从对立到统一是辩证法的主线.的哲学工作不是独自进行的.不但党内一些领导同志介入其中,而且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如李达、艾思奇等人都参与了这项工作,贡献了自己的哲学智慧.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众说纷纭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经历如上的历史演变,积至当代,就有多种哲学形态的共存.一部分学者至今仍主张“辩证唯物主义”的形态,认为它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导形态.另一部分学者则鉴于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严重曲折,主张回归“原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它是以实践论为核心的新唯物主义,名之为“实践唯物主义”.又一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按照当代特点,解释为“实践人本主义”.再一部分学者认为:需要回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对曾经出现的各种形态进行整合,于是提出:“实践的、历史的、辩证的、为人的唯物主义”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还有一部分学者在当代哲学形态问题上另辟蹊径,认为应当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在现代西方哲学的潮流和整体中来界定,发掘其作为现代哲学的共性,界定其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个性.于是他们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应是“实践生存论”形态.按照本文作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真规定的一元性理解,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的四个特点,按照当代哲学问题仍是如何改造现实世界使之走向人类自由和解放的未来的认识,我认为:在上面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种种理解中,坚持“以实践论为核心的新唯物主义”这个基点的主张是应当得到肯定的;同时,必须对各种理解的合理成分进行整合;因此,“实践的、历史的、辩证的、为人的唯物主义”的整合形态,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学理框架.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空间分化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当代哲学形态的建构

在讨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历时演变问题以后,我想涉及另一个方面的形态多样化现象,这就是:当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到世界各地,同各地域民族的实践和文化相融合,于是就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空间分化.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空间分化的必然性

我在前面说过:凡一哲学成为“形态”,是因为它要回答特定的时代性哲学问题,它有着足以解答面临问题的理论核心,在它的理论体系中突出重点,借以解决一定阶段的主要问题,它还必定在一定文化环境中形成,带着一定的文化特点和文化气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历史已经成为“世界历史”的新时代,各民族的界限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散和冲击之下纷纷撤去,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存的格局,出现资本主义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有着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落后国家的反对封建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解放运动的联合战线.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仅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思想武器,而且传入落后国家,作了领导民族解放运动的先进阶级和先进政党的革命大旗.在这样的大局下,因为各国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问题有所不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的视角有所不同,需要突出的哲学重点有所不同,各民族的文化气质又有所不同,这样,就出现了具有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的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态

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巨大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在欧美出现,派生和激化了资本主义宗主国和民族殖民地的矛盾,各资本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附属国的矛盾,资本主义各国内部的阶级矛盾.结果,发生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发生了各国内部的革命斗争,发生了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出现缓和,资本主义各国内部以资本社会化、管理自觉化、分配公平化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调整取得了成效.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潮.对于这种思潮,我们要注意它的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经历过变迁.卢卡奇在1919-1921年写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强调的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主体地位,哲学主题是无产阶级作为主体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作为客体的关系.柯尔施在1923年写的《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以总结当时无产阶级革命经验为内容,思考的是“社会革命对国家的态度”.演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学生运动过去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色彩已经淡薄,其理论努力集中指向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第二个特点是多种学术主张并存.大而别之,有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和马克思主义科学主义化这两种倾向.前者除卢卡奇等早期代表人物之外,还有后来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后者主要有“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和科学主义化两种倾向中,占优势的还是前者.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也有多种学派,然而仍有基本的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包括:A.面对共同的哲学问题.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物化或异化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各学派从不同视角批判“物化”、“异化”.B.把握大体相同的哲学核心.“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不同意恩格斯后期所着重阐释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它削弱了甚至放弃了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论核心地位.他们赖以批判“异化”和“物化”的思想武器,正是马克思主义人论和实践论.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体论扬弃旧的物质本体论,这是具有哲学合理性的.C.突出大体相同的学理重点.这就是对“历史辩证法”的强调.“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批判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认为辩证法的中心是主体客体关系,自在的自然界无此种关系,因而也就无所谓辩证法.D.具有欧洲共同的文化特质.“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带着强烈的欧洲文化的特质.既然有了这样一些特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它的人本主义哲学应该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国家的主流形态.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态

中国的国情社情,与欧美大为不同.以1949年为界,在此之前,中国人民的实践任务是要根本改变国家地位以实现独立、根本改变社会制度以开辟社会现代化广阔道路.这时的哲学问题是回答如何通过实践以改造中国的旧世界,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革命的先行者们曾经从西方寻找到进化论、超人论、实验主义等等哲学武器,却无法完成改造中国的历史任务,最后找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且使之同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和中华民族的文化气质相结合.于是,当时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只能是以革命的思想路线为主题,以实践论为核心,结合着革命的批判的辩证方法论的哲学形态,只能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化,使之成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哲学形态.如前所述,作为主要代表,中国人建立了这样一个哲学形态,终于实现根本改变国家地位和社会制度的历史任务.

1949年以后,中国的实践主题发生了根本变化.这就是要在已经建立的新中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之下,集中力量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近代化.二十年探索,几经曲折,到了1978年,实践主题有了新的内涵:这就是要在一个和平与发展时代,一个开放的世界,扬弃旧社会主义观念和模式,经过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社会主义的新思路,建构中国社会主义新制度、新体制,建设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新社会.为了回答这个新的实践主题,中国人以为代表同党内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共同努力,创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还是按照我对“哲学形态”的“四要素”理解,这一新形态的特点是:第一,紧紧把握在和平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之中实现中华民族和平建设、全面发展的历史主题.在这样的实践中,作为主体的中国人民和作为客体的经济文化仍然落后、社会结构仍然二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问题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基本问题.第二,紧紧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核心.以的“实践具体性”思想、的“实践效用性”思想、的“实践创新性”思想为序,构成既坚持又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论的哲学思想.第三,紧紧把握住当代中国哲学的突出问题.这就是人的问题,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进步的问题.第四,紧紧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文化结合,从而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这个基点.重视以当代视野去考察中国文化优良传统的现实价值.古代哲学中的“人”的思想、“和”的思想、“德”的思想、“中”的思想,都因为仍然适合中国实践的要求而在复活.但是,21世纪的今天,不可能以儒治国,而只能以吸收了中国文化包括儒学文化之精粹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来治国.

四、“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形态创新方面的走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本身是历史的、变动的,是在建构、创造和发展中的.今天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问题,不是单纯地反映既成的形态,而是要在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中,进一步完善以至创新它的当代形态.

(一)“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对形态建构的走向

前已指出:由马克思创立的“原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一元性规定.这一哲学不专属于某一个国家和民族,它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在这个意义上,地球上只有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没有第二个.近来,有两位我所尊敬的先生谈到哲学一元性问题.前有俞吾金先生.他说:哲学就是哲学,无地域之分,也无学派之分.“‘中国哲学’这样的提法不过是一种习惯性的表述方法.如果我们换一个提法,能不能说世界上存在着‘法国数学’、‘比利时数学’和‘索马里数学’呢或‘美国物理学’、‘英国物理学’和‘泰国物理学’呢无论是数学还是物理学,作为学科,它们都是唯一的.”[4]俞氏此说,如果就“哲学”的定性而言,哲学就是哲学,而不是非哲学,这是对的;但如果用数学、物理学的唯一性来论证,却又有不妥之处.人文学科作为文化,是必具民族内容和形式的.因而,“中国哲学”是能够成立的.何兆武先生说:“学”无中西之分.他仍以物理学为例,讲“物理学在英国的历史”可以,讲“英国物理学”则不通.(参看2005年4月4日《北京日报》)问题仍是如此.自然科学之“学”无中西之分;人文科学之“学”则有中西之分.但何先生所引金岳霖老人的意见却有益.“在英国的物理学”的提法对;中国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未必一定具有民族内容和民族文化形式.这样地被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Maxist Philosophy in China).如果结合中国的特殊实践课题,具有民族智慧内涵和民族文化形式,则应当称之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Chinese Maxist Philosophy)(参看拙作《关于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几个问题》,2005年第1期《哲学研究》)

在“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上,许多中国学者都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我想,用各种新名词来说事是不够的.有称之为“实践生存论”的,有称之为“实践人本学”的,有称之为“实践生活哲学”的.这无可无不可.但问题的关键仍在于:其一,以人类面对的全球性问题为切入点.当代人类的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中是否有所包容就问题及其解答而言,已经有许多新见解.问题之一: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如何建立针对这个问题,有人试图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问题之二:人类怎样处置“发展”这一历史任务针对这个问题,有人试图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哲学”;问题之三:人类如何在制度多元化、一“超”独大、多“强”并列、发展中国家贫弱这样的现实面前实现世界的长期和平针对这一问题,有人试图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的哲学.其二,坚持和发展“原生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核心.马克思主义“原生形态”的理论核心“实践论”是否足以解答当代的全球问题对此作肯定回答的学者是大多数.但大家都认为,这一“实践论”必须加以发展.发展的新生长点是:凸现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原有的人学内涵,把“人”的问题放在实践论的中心位置,强调人与人关系的正确认识和处理.有学者提出,“交往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新形态,就是从这个角度提出的.其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含的各项哲学学说是否应加以发展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肯定的.对辩证法学说,人们更多地从主客体关系、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创造与建构的角度加以发展;对历史观,人们更多地重视人的创造活动的自觉性和自律性问题的研究,这些,都顺应了新的全球化时代的要求.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进一步建构

前已指出:以中国社会现代化和中国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为切入点,以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核心,以“人”的问题的凸现为哲学重点,并具有中国文化气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已经初步形成.我认为,、、等领导人在改革、开放、发展实践中形成的哲学思想,打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基础,但需要我国马哲界对这一当代形态的进一步建构作出不懈的努力.这个哲学形态的进一步建构所要解决的学术课题包括:第一,在关注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基础上,突出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的问题,达到“天人合一”的新境界.第二,在肯定历史发展普遍规律的基础上,突出对人的历史创造者地位的研究,指明历史普遍规律与各民族历史特殊规律的关系.第三,在肯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规律性与进一步建构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站在人类未来的高度,批判市场经济中的“物化”、“异化”现象.第四,在肯定唯物辩证法总体科学性的基础上,突出对于交往、自由、和谐、矛盾建构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建立“和谐”哲学.第五,在肯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范导维度的基础上,凸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关怀维度,把尊重客观实际的科学态度和为人的自由和解放而奋斗的人文精神统一起来.第六,在肯定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整个国家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更多关注日常生活哲学问题的研究.解决好这六个哲学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当代形态就会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并更具现代性、全面性和普适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建构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是在历时的意义上讨论“哲学形态”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的哲学,从其“原生形态”经过“继生形态”到“复归形态”再到“当代形态”,构成它的形态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是在空间的意义上讨论“哲学形态问题”.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具体化和特殊化.当然,这个空间分布问题与历时发展问题是联系着的.因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时空四维架构上定位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毫无疑问:“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同一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是联结着的,原因在于:中国的实践是世界实践的一部分,并且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但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又有其特殊性.因为中国试图建构社会主义形态;在这一点上,它走在人类的前面.中国的特殊性反映到哲学上就突现出了一些发达国家难以遇到的问题.例如,中国社会是一个相似度检测过渡性社会,相似度检测辩证法和过渡辩证法的发展,是发达国家哲学家难以体会到的.中国是一个正在创建新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实践的创新性是国外的马克思主义者所不可能成为关注焦点的.生活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宁可注意批判,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却不能只做批判家,他们同时还应该是一个创新者和建设者.中国在这些哲学问题上作出贡献,对于全球范围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以至整个哲学的发展都具有领头雁、探索者、创新者的价值.